精选 “养正积自除”对胃痞治疗思考

2022.04.27 1060阅读 评论数 0 10
张某,男,30岁。
胃脘痞满,食后加重2年。
2年前,曾作钡餐造影诊断为慢性胃炎,胃下垂。自觉痞腹满,食后加重,胃脱至脐下如索状坚硬,大便时干时溏,纳食甚少,望其身高形瘦,按之剑突至脐下痞满如盘,舌红、苔白,脉弦细弱。

西医诊断为:胃下垂
中医诊断为:胃痞,脾胃虚弱、水饮痞结。
治宜行气消痞、健脾强胃。
方用《金匮要略》枳术汤加味。
处方:
枳实10g,茯苓30g,炒谷芽30g,炒白术15g。7剂,日1剂,水煎2次,早晚饭后温服。
二诊:药后脱痞腹满明显好转,纳食增多,大便成形。再以上方去茯苓,加炒鸡内金30g,服7剂。
三诊:药后心下舒软,纳食正常,诸症基本消失。更以《脾胃论》积术丸改汤加味:枳实12g,荷叶(后下)10g,炒白术30g,炒谷芽30g。
调理1月,诸症悉除。再以枳术丸,每次6g,日3次,饭后服用。

思考:素有胃疾,脾胃虛弱,水饮不化,痞结心下致脾胃失和,升降无力,运化失司。水饮、积食互结心下而见心下痞满,胃腕至脐下痞坚如索状坚硬;水气不化积于心下,停积不消故见胃中有振水音;脾胃虛弱,升降无力,故不欲饮食,大便时干时溏。治疗重用枳实为君,行气消痞,意在以消为主,待痞结消减,更以枳术丸重用白术为君,意在补重于消,消积补中。“本意不取其食速化,但令人胃气强不复伤也”。加茯苓淡渗水饮,兼顾胃气,配谷芽与白术协力,荷叶芬芳养脾胃而升清气,鸡内金更能増强益胃气的作用。所谓“养正积自除”。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涛平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厥阴4 李华歆

    大家仔细想想患儿高热的时候手脚发冷是不是符合“厥阴病”中的“厥”,而高热则符合“厥阴病”中的“发热”(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

  • 咳、哮、喘医案整理6 谢江强

    咳、哮、喘医案整理6医案18徐某,男,81岁。医案19朱某,女,7岁。配5剂,每剂两煎,每煎取药液100mL,以冰糖化服,每6小时服50mL。儿童感冒咳嗽,常少量配用,效果显著。医案20张某,女,74岁。故以百合固金汤加味,滋养肺肾,润金止咳。

  • 口腔异味一则 曹雪盼

    患者男28岁主诉口腔异味三月余,患者自述平时睡醒后及饭后见口腔异味口黏痰多白色平时胃口可无口干口苦胸闷晨起恶心晚上躺时恶心加重睡眠可大便一般小便调。

  • 白虎加人参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减治疗胃中刺痛 夏耀飞

    白虎加人参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减治疗胃中刺痛陈某某,男,49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玉蝉镇丈北村,2023年11月6日初诊。“口舌干燥,口渴喜冷饮,饮水较多”,这是典型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茵陈五苓散 李华歆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患者同样是得了“黄疸病”,此时应该“身目俱黄”,而从后面的用方可以推断,患者此时核心病机应该是“水湿夹热”,且湿偏重于热!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 基于壬水癸水治疗水肿 罗沿印

    临床中,水肿病的发生不仅与肺、脾、肾关系密切,与壬水、癸水也密切相关。水肿一般是因外感或内伤所致肺、脾、肾气化功能异常而出现的水液潴留,表现为身体局部或全身浮肿的病证。壬水、癸水学说是十天干与阴阳五行和人体脏腑相对应而成。

  • 斑秃就是肾虚了吗? 王晨阳

    斑秃,俗称“鬼剃头”,是一种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目前多认为与自身免疫,遗传,情绪紧张和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完全是一个气血阳都损伤的一个脉象。辨证选取真武汤治疗。所以用真武汤中的白术固护脾胃。又选取桂附地黄丸善后服用。。。。。。

  • 现代人认为的麻杏石甘汤 张宝华

    麻杏石甘汤一、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 西医用中药,不明寒热,误人子弟 陈玉佳

    今日要讲的是一个误治案例,西医用中成药治口疮。嘱咐其另行购买半夏泻心丸的中成药服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以求治其本。但是西医用中药,不熟悉寒热虚实,根据说明书使用,难免失误,有事也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中成药的滥用,一方面降低了疗效,使患者诟病中医。

  • 反复口疮,泻心汤合升阳散火汤治愈 陈玉佳

    临床常会见到一些患者,反复口疮,伴有口气,反酸,打嗝。思考过后,认为是阳明湿热,葛根芩连汤应该可以应对。服药四剂后,反馈口疮已经下去,心中窃喜此病随手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