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

2022.08.21 477阅读 评论数 1 11
麻木是指肌肤、肢体发麻,甚或全然不知痛痒的一类疾患。多因气虚失运、血虚不荣、风湿痹阻、痰瘀阻滞所致。

本病是以症状命名的疾病,相类于西医的多种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等)、营养障碍疾病(如脚气病等)、代谢及内分泌障碍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肢端肥大症等)以及其他疾病(如急慢性感染、肿瘤),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多发性神经炎之周围神经损害。

麻木也是周围血管病变之一,如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高血压病引起的脑血管病变,也常以麻木作为主证或兼证。

麻木一证属气血的病变。临床上常见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复杂的病理变化。现分述如下:

(一)气虚失运 饮食劳倦,损伤中气;或房室不节,精亏气少均可引起气虚。气虚则卫外失固易致邪侵,气虚则无力推动血的运行,经脉、肌肤得不到气血的温煦与濡养,所以出现麻木的症状。

(二)血虚不荣 素体血虚,或产后、病中失血伤津,或久病慢性失血,是引起血虚的直接原因。血虚则经脉空虚,皮毛肌肉失养,因而出现麻木感。

由于气血相依,血虚则气无所附,气伤则血耗,故常见气血两虚之证。

(三) 风湿痹阻 风寒湿邪,乘人体卫表空虚入侵,客于肌表经脉,使气血运行受阻,而为疼痛、麻木、重着等症。

(四) 痰瘀阻滞 痰瘀既成,往往胶结一处,留于经隧、关节,阻遏气血流通,而为久麻久木。二者之中,尤以痰的变化为多,痰浊与外风相合,即为风痰;久停不去,深入骨髓,即为顽痰;蓄而化火,即为痰热或痰火。

总之,麻木一证,以气血亏虚为本,风寒湿邪及痰、瘀为标。麻木的病因虽有多端,而其病机皆为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流通,以至皮肉经脉失养所致。

临床诊断:

麻,指皮肤、肌肉发麻,其状非痒非痛,如同虫蚁乱行其中;木,指肌肤木然,顽而不知。二者常同时并见,故合称麻木。

麻木一般多发生于四肢,或手指、足趾,亦有仅见于面部一侧或舌根等部位者。

临床上根据以上发病特点,不难作出诊断。

辨证论治:

一、辨证

(一) 辨证要点

1、辨新久虚实:一般地说,新病多实,久病多虚。麻木实证多由外感风寒湿邪或在里之湿痰瘀血阻闭经脉气血引起。由风寒湿邪引起的,往往麻木与疼痛兼见。一般而论,风湿多侵犯人体上肢部位而为麻木不举;寒湿多侵犯下肢部位,而为腿脚木重;痰湿者多头昏头重,胸痞腹胀;风痰者麻木多见于口舌;肢麻,头晕、耳鸣、目赤,则为肝风夹痰火上冲之候。瘀血的特点为麻木而有定处;湿痰与瘀血相合,则局部不知痛痒,遇阴寒尤甚,或日轻夜重。

本病虚证多属气虚或血虚,或气血两虚。但气虚不仅可导致血虚,而且往往又是形成痰瘀的原因。临床上当仔细辨别。

2、辨病情轻重:麻木虽为一证,而二者又存在一定的区别。麻是指发麻感,局部尚有一定知觉;木则是局部失去知觉。故麻轻而木重,麻为木之渐,木为麻之甚。在病理上,麻多属气病,气虚为本,风痰为标;木则多为气病及血,而且多夹湿痰死血。

3、辨发病部位:麻木在上肢者多属风湿,或气虚夹痰;在下肢者,以寒湿、湿热为多见。两脚麻木,局部灼热肿胀者,多属湿热下注。头面发麻或木然不知痛痒,多为气血亏虚,风邪乘之常兼见口眼㖞斜,面部一侧抽搐的症状。指端麻木,多为经气虚,内风夹痰。口舌麻木,多属痰浊阻于络脉。浑身麻木,多为营分阻滞,卫气不行。

(二) 证候表现:

[气虚失运]

1、 症状:手足发麻,犹如虫行,面色晄白,自汗畏风,短气乏力,倦怠嗜卧,懒于行动,语言无力,易于感冒,食少,大便稀溏或先干后溏,次数增多,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弱。

2、 病机分析:气为血之帅,气虚则鼓动无力,血涩不利,而为麻木;四肢为诸阳之本,故多见于四肢。面色晄白,形体虚胖,是气虚的特点;倦怠乏力、嗜卧、自汗畏风、食少、便,均为脾肺气虚之象。气虚则卫外功能减弱,所以易致外邪入侵;又因其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运化水湿,血留为瘀,湿聚为痰,所以气虚而兼痰、兼瘀者亦复不少。

[血虚不荣]

1、症状:手足麻木,形瘦色苍,面唇淡白无华,眩晕,心悸,失眠,爪甲不荣,舌质淡,脉细。

2、病机分折:血虚则无以滋养头目,上荣于面,故见眩晕、面唇淡白无华;血不荣心,则心悸失眠;经脉失于濡养,故爪甲不荣,手足发麻。

[风湿痹阻]

1、症状:长期渐进性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重着,遇阴天雨湿而加剧,或呈发作性剧痛,局部多喜暖恶寒。其病久入深者,往往表现为关节不利,麻木不仁,而疼痛反不剧烈,甚至不痛。其舌质多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亦有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湿热入络而局部肿胀、灼热,疼痛、麻木者,舌质多红,舌苔黄腻,脉细数或滑数。

2、病机分析:风寒湿合邪,阻闭营卫,气血不得正常的流通敷布,所以出现疼痛、麻木、重着等症状。病久入深,外邪与痰瘀胶结,营卫之行愈涩,故麻木疼痛兼见,或以麻木为主。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湿热相合,流于经隧,则见麻木、疼痛、肿胀、灼热等症。

[痰瘀阻滞]

1、症状:麻木日久,或固定一处,或全然不知痛痒。舌上有瘀斑,舌苔或滑或腻,脉沉滑或沉涩。

2、病机分析:麻木日久,木重于麻者,多属湿痰瘀血,胶着一处,使营卫之气,不得宣行所致。若伴见乏力、少气,自干畏风等症,为气虚兼斑兼痰;伴见脉细而涩,头目眩晕,心悸失眠,脉细涩,为血虚而兼瘀兼痰。心主血,开窍于舌,故血为病,舌上多见紫暗之瘀斑瘀点,脉象沉涩。舌苔滑腻,脉沉滑,则多为风痰或湿痰内阻之象。二、治疗

(一) 治疗原则

麻木以气血的病变为主,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证,故其治疗,应以调补气血、助卫和营为主。但由于麻木与外邪、瘀血、痰湿有关,特别是久麻久木,不知痛痒者,多属因虚而致实,前人已明确指出是湿痰瘀血为患,有形之邪,阻于经隧,故又当以疏通为先,待邪有消退之机,气血渐趋流通之时,再施调补为宜。正虚邪实,则补泻合剂,相机而施。

总之,在治疗上应注意区分新久虚实、标本缓急,全面考虑,根据具体的情况拟定治则,不可拘于一法一方。

(二) 治法方药

[气虚失运]

1.治法:以补气实卫为主。

2.方药:可用补中益气汤出入。此方有补气升清之功,气壮则血行,麻木可瘥。但方中参、芪需重用,其效始著。黄芪益气汤系此方加黄柏、红花而成,一则抑降阴火,一则活血散瘀,用于气虚麻木亦很合拍。阳虚者,可用补中益气汤加桂枝、制附片以振奋阳气,脾虚湿盛,食少便溏,两腿沉重麻木,用除湿补气汤以升阳益气除湿。夏月手指麻木,四肢乏力,困倦嗜卧,用人参益气汤。

气虚兼痰者;一般用补中益气汤合二陈汤。若痰盛,可相机先用青州白丸子或止麻清痰饮;不效,可酌用礞石滚痰丸,控涎丹加桃仁、红花以祛风痰,通经络,待痰去十之六七,再用补中益气汤加减调补。

气虚兼瘀,常用黄芪赤风汤、补阳还五汤等以补气行瘀。

[血虚不荣]

1. 治法:以养血和营为主。

2. 方药:常用四物汤为基本方,可加丹参、秦艽、红花、鸡血藤等以增强活血通络作用。血虚液燥,加首乌、枸杞子、沙苑、熟地黄。病在手,加桑枝、蒺藜;病在足,加牛膝、木瓜。

血虚而风寒袭之,手足麻木疼痛者,可用当归四逆汤或桂枝汤加当归、红花温经活血;血虚而兼风湿,宜神应养真丹。

木重于麻,在病之早期多为阳气衰微,不能鼓动血液运行,可在益气养血和血方中加桂枝、附子通阳开痹,振奋阳气,俾气旺血行,而麻木自已。一般气血两虚的麻木,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方中黄芪补气益卫,桂、芍和营,姜枣斡旋脾胃之气以发挥药力。兼肝肾不足者,酌加养血熄风之品,如枸杞子、白蒺藜、沙苑子,天麻之类,并兼用丹参、鸡血藤、红花、五加皮等以活血通络。

对阴虚风动所引起的麻木,应以滋养肝肾治其本,平肝熄风,通络化痰治其标,常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方,加豨签草、老鹳草、桑枝、地龙通络,痰盛者合二陈汤加竹沥、远志、石菖蒲。待火降风媳,则以填补为主,常用地黄饮子、四斤丸、虎潜丸。形丰多痰者,参用健中化痰之剂。

中年以上,形体丰盛之人,如见中指,食指发麻,多为中风先兆,不可滥用祛风发表,以免损伤真气。可用桑枝膏丸,滋养肝肾,活血通络。

[风湿痹阻]

1、治法:以祛风通络为主。

2、方药:初期常选蠲痹汤作通治方。方中羌活、独活、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既祛风湿又兼通络之长;当归、川芎活血;木香、乳香调气;甘草调和诸药。偏风者加防风;偏寒者加制川乌;偏湿者,加防己、苡仁、苍术。病在上肢加姜黄、威灵仙;病在下肢加牛膝、续断、五加皮、木瓜。风寒湿痹,并可配合服用大、小活络丹。湿热痹则以清利湿热为主,佐以通络,常用三妙丸加萆薢、地龙、乳香、豨签草、鸡血藤、海风藤、姜黄、防己之类。病邪去,营卫复,则麻木自愈。

痹病日久,肝肾、气血、阴阳俱虚;证见麻木痠疼,活动障碍,常用独活寄生汤出入。方中人参、茯苓、甘草、地黄,芍药、当归、川芎双补气血;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壮筋骨;独活,细辛、防风法风湿;合为养正固本、兼祛风湿之良方。《三因方》胜骏丸,亦有扶正祛邪之功,可以选用。

湿热羁留不去;久而伤阴,证见局部灼热、肿胀、活动不利,用三妙丸合四物汤,加地龙、蚕砂、木瓜、僵蚕、鸡血藤、防己之类,继用虎潜丸。湿热甚者,忌用参、芪之类甘温补气药。

[痰瘀阻滞]

1,治法,以化痰行瘀为主。

3. 方药:常用双合汤。方中桃红四物汤活血祛瘀,二陈汤合白芥子、竹沥、姜汁涤痰通络。但瘀痰亦可有偏盛,治疗上各有侧重。偏痰者,用二陈汤加苍白术、桃仁、红花,少加附子以引经;偏瘀者,用四物汤加陈皮、茯苓、羌活、红花、苏木。

瘀血阻痹经络隧道可用身痛逐瘀汤。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祛瘀;没药、灵脂、香附行血疏肝;羌活、防风、牛膝、地龙,祛风湿、通经络。湿热偏重者;加苍术、黄柏燥湿清热;气虚加黄芪。并可适当加用全蝎、地鳖虫、白花蛇等虫类药物搜剔通络,提高疗效。

顽痰结聚,形盛色苍,体壮脉实之人,可用控涎丹加桂枝、姜黄、全蝎、桃仁、红花、姜汁以攻逐之。体虚邪实,不任重剂克伐者,可改用指迷茯苓丸。

口舌麻木,多属痰火,可用止麻消痰饮。方中半夏、茯苓、陈皮、细辛化痰行气;瓜蒌、黄芩、黄连清化热痰;桔梗、枳壳调理气机升降;天麻平肝熄风。气虚酌加人参,血虚加当归、白芍。

颜面麻木,多属风痰阻络,常用牵正散加白芷、防风、钩藤、娱蚣。兼血瘀者合桃红四物汤。采用外治法:川芎、防风、薄荷、羌活煎汤,用布巾蒙头熏之,一日二、三次。(三) 其他治法

1. 单方验方:

①老鹳草、豨签草、鸡血藤、络石藤、石楠藤、海风藤,鹿衔草、宽筋藤、千年健、桑枝、忍冬藤,任选其中2一3味,每味30克,水煎服。

上述中草药皆能活血通络,祛风逐湿,且无明显副作用,因此,可试用于各种证型的麻木,或单用,或2~3味配用,或加在辨证方药中使用。

②老鹳草流浸膏:一日三次,每次10~15毫升。

③鸡血藤片:一日三次,每次4~6片。

④豨桐丸(豨签草、八角梧桐)一日二次,每次4入8片。

⑤豨夏丸(豨签草、夏枯草):一日三次,每次1一丸。

⑥风湿骨痛酒(老鹳草、丁公藤、桑枝、豨签草)一日三次,每次10毫升。

⑦蚕砂:60~120克蒸热熨患处。

⑧海桐皮、桂枝、姜黄、羌活、独活、松节、路路通、刘寄奴、透骨草、红花、当归各15克,酒水各半煎用,乘热浸洗,每日12次。

⑨白芥子研末,姜葱汁调敷患处。

2. 针灸:

针灸对麻木有较好的疗效,但须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运用虚实补泻手法,并随麻木的部位,循经选穴。

常用穴位:

上肢:合谷、曲池、肩髃、肩井、外关、太渊、尺泽等。下肢:风市、阳陵泉、昆仑、悬钟、足三里、三阴交等,

转归及预后

麻为木之始,木为麻之甚。此证初起,多以麻为主证,如未能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则可由麻而致木,由木而致行动不便,甚则瘫痪不起,不可不慎。若能见微知著,注重早期治疗,其预后一般较佳。

预防与护理:

注意按时作息。做到饮食有节,尤其不可过食肥甘厚味,以免酿痰动风。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思恼怒。

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保健操、太极拳、八段锦、跑步等,以增强体质,并使气血流畅。

中年以上,尤其是肥胖体型的患者,如见食指、中指或舌根麻木,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中风的发生。

麻木遇阴天雨湿而加剧者,应注意保暖防潮,局部可用艾条灸,或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热熨、熏洗等药物外治的方法。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柴芩温胆汤治疗焦虑重症之痰火扰心 缴秀珍

    而温胆汤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功效柴芩温胆汤主要用于治疗素有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呕吐酸水、不思饮食等症状,以及慢性胆囊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等属胆郁痰扰证者。中药名方菖蒲郁金汤在治疗很多疾病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 水饮为患,小半夏加茯苓 张宝华

    六、总结小半夏加茯苓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化痰、降逆、止呕、利湿等功效。

  • 生理性梦遗只是精力 谢江强

    生理性梦遗只是精力无法用在正处小韦是一名大学生,最近早起偶尔会发现自己梦遗,同寝室的哥们都笑他是不是梦到了不该梦的,可是他确实是无原因的梦遗,因此十分困扰。

  • 茯苓饮 李华歆

    ——赫尔岑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外台茯苓饮!外台茯苓饮茯苓三两人参三两白术三两枳实二两橘皮二两半生姜四两上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而外台茯苓饮的方证就可以理解为针对那种里虚痰饮内盛,并伴气滞的患者!

  • 四逆散1 李华歆

    因为仲景给出的信息实在太少,所以让我们先看四逆散的组成!由此我们发现一共7味药的小柴胡汤竟然有5个药可以减去,而剩下的只有“柴胡、甘草”,今天研究的四逆散恰好有此药对。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四逆散的方证应该是基于少阳枢机不通。

  • 头疼咳黄痰案 李高勤

    2023年11月就诊[主诉]:感冒后头疼,眼眶疼,咽喉疼1周。咳嗽咳痰,咳黄痰,咳不出,小便黄,大便2天未上。可以考虑用苇茎汤,清肺化痰。

  • 失眠案一则 曹雪盼

    important;">辨证:肝胆之火渐灭阴血虚之象渐露治则以疏肝健脾滋阴宁心为主处方如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4g黄芩6g法半夏9g党参10g茯苓15g生龙骨15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天花粉12g麦冬15g白术15g炙甘草6g桂枝9g10

  • 服用膏方的禁忌 谢江强

    服用膏方的禁忌1.不要吃萝卜、绿豆等,以免影响药效。每次从罐子里舀膏方的时候,千万要使用洁净且干燥的汤匙,或者就在膏方里放一个专用的勺子,以防止膏方沾染杂质而变质、发霉。膏方的服用剂量本书基本没有硬性规定小儿与成人,以及青中年与中老年的服用量有所不同。

  • 医案一则 李华歆

    ——佚名小编今天与大家分享一则针药并举治疗头痛验案一则。效:2023年10月14日复诊:患者自诉经针灸及服用中药一剂后自觉头痛症状完全消失!

  • 浅谈经方之葛根汤 王飞

    我们一谈到葛根汤,就自然而然的想到这是经典的太阳病方,具有解肌散寒,发汗、松项背、利头目、治腹泻、促月经的功效,出自《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俗话说"百草之中,葛根为贵,葛根上下,柴葛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