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的临床应用体会

2025.01.08 0阅读 评论数 0 0
血管神经性水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疏松组织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其特点是突然发作、局限性水肿、消退较快,且不留痕迹。中医在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血管神经性水肿的发生与风、湿、热、毒等邪气侵袭,以及气血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1. 风邪侵袭
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邪侵袭人体,可致肌肤腠理疏松,营卫不和,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发为水肿。风邪常与热邪、湿邪相兼为患,使病情更为复杂。
2. 湿邪困阻
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气虚弱,运化失职,则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湿邪常与风邪、热邪相互作用,缠绵难愈。
3. 热毒内蕴
外感热毒之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内生湿热,热毒蕴结于肌肤,气血壅滞,发为水肿。热毒甚者,可致局部红肿热痛,甚至破溃流脓。
4. 气血亏虚
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久病耗伤气血,肌肤失于濡养,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发为水肿。气血亏虚者,水肿多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5. 脏腑功能失调
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若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可发为水肿。此外,心主血脉,肝主疏泄,心肝功能失调也可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水肿的发生。
 
二、临床表现
 
血管神经性水肿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局限性水肿,多发生于皮肤疏松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阴等。水肿部位皮肤紧张发亮,边界不清,呈淡红色或苍白色,质地柔软,无压痛。一般数小时至数天内可自行消退,但可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可伴有瘙痒、灼热感或麻木感。严重者可累及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引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
 
三、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血管神经性水肿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象、脉象等进行综合判断。
 
1. 辨病位
根据水肿部位的不同,可判断病位在肺、脾、肾等脏腑。如眼睑水肿多与肺有关,口唇水肿多与脾有关,下肢水肿多与肾有关。
2. 辨病性
根据水肿的颜色、质地、伴随症状等,可判断病性为风、湿、热、毒、虚等。如风邪所致者,水肿多突然发作,游走不定;湿邪所致者,水肿部位沉重,按之凹陷不起;热邪所致者,水肿部位红肿热痛;毒邪所致者,水肿部位疼痛剧烈,甚至破溃流脓;虚证所致者,水肿多反复发作,缠绵不愈。
3. 辨舌象脉象
舌象和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如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多为湿邪困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多为湿热内蕴;舌淡、苔白,脉细弱,多为气血亏虚。
 
四、中医治疗
 
1. 内治法
(1)祛风清热
适应证:风邪夹热所致的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水肿突然发作,色红灼热,瘙痒难忍,伴有发热、恶风、咽痛等症状。
方剂:消风散加减。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苦参、石膏、知母、生地、当归等。
(2)清热利湿
适应证:湿热内蕴所致的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水肿部位红肿热痛,瘙痒,伴有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症状。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生地、当归等。
(3)清热解毒
适应证:热毒内蕴所致的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水肿部位疼痛剧烈,甚至破溃流脓,伴有高热、口渴、烦躁不安等症状。
方剂: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药物有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等。
(4)健脾利湿
适应证: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所致的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水肿部位沉重,按之凹陷不起,伴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物有人参、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等。
(5)补益气血
适应证:气血亏虚所致的血管神经性水肿,表现为水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伴有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悸气短等症状。
方剂:八珍汤加减。常用药物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等。
2. 外治法
(1)中药外敷
可选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中药,如金黄散、玉露散等,用茶水或醋调成糊状,外敷于水肿部位。
(2)针灸治疗
选取合谷、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进行针刺,可起到祛风清热、利湿解毒、补益气血的作用。
 
五、临床案例
 
患者,男,35 岁。因眼睑水肿反复发作 1 个月余就诊。患者 1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水肿,伴瘙痒,自行服用抗过敏药物后症状缓解,但停药后又复发。刻诊:眼睑水肿,色红灼热,瘙痒难忍,伴有发热、恶风、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中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水肿,证属风邪夹热。治以祛风清热。方用消风散加减:荆芥 10g、防风 10g、蝉蜕 10g、牛蒡子 10g、苦参 10g、石膏 30g、知母 10g、生地 15g、当归 10g、连翘 15g、薄荷 6g(后下)。服药 5 剂后,眼睑水肿明显减轻,瘙痒缓解,发热、恶风、咽痛等症状消失。继服 5 剂,水肿完全消退,随访 3 个月未复发。
 
六、体会
 
1. 中医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具有独特的优势,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内治法以祛风清热、利湿解毒、补益气血等为主,外治法可采用中药外敷、针灸等方法,内外合治,可提高疗效。
2.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肥甘厚味、海鲜等发物,以免加重病情。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增强机体免疫力。
3. 对于反复发作的血管神经性水肿患者,应查找病因,如是否存在过敏原、感染等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此外,还可配合西医的抗过敏治疗,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总之,中医治疗血管神经性水肿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崔国宁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门诊医案记录 胡松岩

    杜某,女,65岁主诉:间断喘憋、气短10年余,加重伴呼吸困难10余天。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四肢活动自如。

  • 飞越万里治头痛,针药结合效果好——多摸多问,用药才会如有神 于军

    患者赶快趁着假期,飞越万里,回国看病。患者先是去西安某综合医院神经内科,全面检查,被告之是“卵圆孔未闭导致的头痛”,开了普瑞巴林、甲钴铵、天麻素等药,回家口服。并嘱患者按压左手背上的穴位以减轻头痛。多用手,勤动嘴,用药才会“如有神”。——只吃了中药。

  • 经方实验录之杂病诊治 张宝华

    23年体检查有肺结节,时忧虑其长大。平素关节疼痛,肿胀。观其脉证乃三阳合病兼血虚,宜于此处求治。

  • 痰湿体质之手指脱皮病例分享 郭文龙

    李某,男,30岁。主诉:双手指腹反复脱皮3年。水湿困脾导致脾失健运,津液无法达四末濡养十指指腹皮肤,故出现脱皮、干燥疼痛。此病例分享与同僚们共同学习讨论,请批评指教,感谢

  • 虚劳医案整理3 谢江强

    医案144陈某,男,72岁。退休,2019年5月13日初诊。方选小柴胡汤加减。服药第4天起,恶寒发热汗出缓解,夜寐较安,枢机有和解趋势,继以小柴胡汤调治之。医案145王某,女,23岁。

  • 虚劳医案整理1 谢江强

    医案133刘某,女,67岁。医案134卞某,女,50岁。现病史:小腹隐痛半年,检查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于2018年11月在某三甲医院行子宫及一侧卵巢切除术。

  • 今天收到一面锦旗,右侧三叉神经痛4年,吃了34副中药,不疼了 于军

    今天收到了今年的第一面锦旗。83岁老先生,右侧三叉神经痛4年,经熟人介绍都我这儿看病。我给患者是纯中药治三叉神经痛。我算了一下,一共吃过34副中药。今天,他想治治腿痛。

  • 少阳阳明合病伤阴证病例诊疗分享 郭文龙

    现病史: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胁肋部胀满不适,逐渐加重。少阳阳明合病火热伤阴,津液亏虚出现自觉发热,两颧潮红,小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是阳明证的象,脉细数是阴虚证的象。此病例分享与同僚们共同学习讨论,并批评指正,感谢

  • 泌尿系结石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泌尿系结石是泌尿系的常见病,是指在泌尿系统管道中异常生成的结石性病变,实际上是人体异常矿化的一种表现。结石可见于肾、膀胱、输尿管和尿道的任何部位,故泌尿系结石主要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4种,但以肾与输尿管结石为常见。

  • 产后睡眠质量差及负面情绪的调理 谢江强

    产后睡眠质量差及负面情绪产后妇女由于疼痛、哺乳乳房胀痛等生理原因,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导致心神不宁,夜眠质量差等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