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集

2021.10.27 1285阅读 评论数 5 23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归心、小肠二经。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之功效。主要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等病症治疗。


赤小豆为方首见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瓜蒂散、赤小豆当归散等三方,其用药依据《神农本草经》:“主下水,排痈肿脓血”。为一下水利湿药,利水消肿,利小便,且甘能补益,能养血祛瘀,客排脓,对体表黄肿、痈肿脓血、痔疮下血等病症皆有疗效。


 《 伤寒论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第262条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 (二两,去节) 杏仁 (四十个,去皮尖) 连轺 (二两, 连翘根 是) 赤小豆 (一升) 生 梓白皮 (一升,切) 生姜 (二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 甘草 (二两,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第166条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鞭,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第355条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用瓜蒂散。
瓜蒂 [熬黄](一分) 赤小豆 (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2g,以香豉9g,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者乃止。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 赤小豆当归散 主之。 赤小豆 当归散 方 赤小豆 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 三两右 二味 ,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匮要略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 赤小豆 当归 散主之。
赤小豆 [浸,令芽出,曝干](三升) 当归 (三两)


当下瓜蒂散之应用甚少,仲景用于阳明病,主催吐,清上焦湿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治表实无汗,瘀热在里之太阳阳明合病而大黄者,现用于多种皮肤病、泌尿系疾病、湿热黄疸等疾病,疗效确切;赤小豆当归散主治太阴病,甘温调补,消肿排脓,现多用于
疮疡、痈肿等病症治疗。余临证取赤小豆甘平之性味,利湿下水,养血祛瘀之功效用于皮肤病,痔疮等疾病治疗,疗效确切。
附:
《神农本草经》
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神农黄帝咸,雷公甘,九月采(《御览》)。《名医》曰:生大山,九月采。案《说文》云:椒豆也,象豆生之形也。荅,小椒也,藿椒之少也。《广雅》云:大豆,椒也,小豆,荅也,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尔雅》云,戎叔,谓之荏叔,孙炎云大豆也。


《本草经集注》
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味甘酸,平温,无毒,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猝,下胀满。


《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甘酸,性平,无毒,入心经,主消热毒,排痈肿,解烦热,补血脉,止泄泻,下水气,利小便,除大便血,解小麦毒。赤小豆,南方心火之色也,故独入之。经曰:诸疮痛痒,皆属心火,又曰:心主血也,故主疗如上。小肠者,即受盛而与心应者,故亦能利之。 


《名医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僻,下胀满。


《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通气,健脾胃。


《食疗本草》: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脚气及大腹水肿;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利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


《蜀本草》:病酒热,饮汁。


《食性本草》: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


《日华子本草》: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本草纲目》:辟温疫,治产难,下胞衣,通乳汁。


《本草再新》:清热和血,利水通经,宽肠理气。


王好古:治水者唯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本草纲目》:赤小豆,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僻,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


《本草经疏》: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泄,利小便也。《十剂》云,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矣。陶弘景云,小豆逐津液,利小便,久服令人枯燥。凡水肿胀满,总属脾虚,当杂补脾胃药中用之,病己即去,勿过剂也。其治消渴,亦借其能逐胃中热从小便利去,若用之过多,则津液竭而渴愈甚,不可不戒也。


《本草新编》:赤小豆,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身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身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有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


《本经疏证》:痈肿脓血,是血分病,水肿是气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盖气血皆源于脾,以是知血与水同源而异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顺者矣。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痈肿脓血为火之有余,水肿则火之不足,赤小豆两者兼治,既损其盛,又补其衰。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桑叶性寒,明目清肝,又兼凉血 李家合

    桑叶的第三个作用在于其能够入肝经,有平降肝阳之功,所以能够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等症,常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合用,例如羚角钩藤汤。现代研究表明,桑叶能够对链球菌、金葡菌等细菌具有拮抗作用,同时能够促进蛋白质合成,降低血糖的作用。

  • 从“葛根汤”谈“感冒”的中医治疗 张训景

    指出了感冒的相关症状。明确提出感冒的病位在肺,治疗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大治疗原则。林珮琴《类证治裁·伤风》记载有“时行感冒,寒热往来,伤风无汗,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神术散”,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的病名及其治疗。

  • 经方实验录之头痛头晕 张宝华

    韩某某,男,53岁。初步诊断:1、头痛;2、眩晕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观其脉证乃阳虚血淤之证,与真武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方药对证续服之。

  • 鼻炎的调理 陈鹏

    今天来分享调理方法。为什么鼻炎反反复复,一换季就卷土重来?中医认为鼻炎的本质是——正气不足,无力祛邪。鼻炎只是反映脏腑的能力不足的一个表现。除了肺虚,鼻炎同、也脱不开关系。调理肺脾,最简单是中药。

  • "湿疹难缠?中医揭秘缠绵皮肤病的根治之道!" 白成振

    中医揭秘缠绵皮肤病的根治之道!湿疹可根据病程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然而,食用海鲜和辛辣食物后,病情再次加重。因此,在治疗湿病时,芡实的用量应适当增加至30g左右。

  • 慢性肝炎简要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慢性肝炎是指由不同病因引起的,病程至少持续超过6个月以上的肝脏坏死和炎症,如感染肝炎病毒、长期饮酒、服用肝毒性药物等。

  • 越婢汤 李华歆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你在吃饭的时候,饭也在吃你 陈鹏

    文/陈鹏医生2024.1.18有的时候你嘴上沾光了,身体在吃亏;有的时候你嘴上吃亏了,身体在沾光。当你吃着一桌价值好几千元的痛风套餐加上嘌呤套餐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这一桌对身体的价值还不是不如一碗普普通通的牛肉面。陈医生提醒你,你在吃饭的时候饭也在吃你。

  • 阳虚体质怎么调理? 谢江强

    可选用适合自己的补阳保健药方,肾阳虚者,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全鹿丸等;脾阳虚弱、腹胀便溏者,可选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脾肾两虚者可选用济生肾气丸等。

  • 脾胃病用药经验 曹雪盼

    脾气虚患者黄芪15g炒白术15g党参10g山药15g气滞痞满炒莱菔子15g枳壳12g厚朴15g川楝子10g大腹皮12g砂仁3g川芎12g青皮9g莪术9g栝楼15g食积痞满:鸡内金15g神曲15g陈皮12g炒山楂15g不知饥饿:炒麦芽30g炒谷芽15g山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