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中风十大名方及临床应用 新站人民医院 潘洪波

2021.07.13 182阅读 评论数 0 0
中风列於风、劳、臌、膈四大难治疾病之首,以偏枯、喎僻、言蹇,甚或扑击、昏不知人為其主证。并具有发病年龄多在四旬以上、起病急暴、变化迅速、见证多端,死亡率高、病后多有后遗症等临床特点。
由於中风為病极危,為势最暴,病机复杂,预后不佳,故歷代医家对此病极其重视,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在临床中不断摸索,诸家学说内容极為丰富,创制方剂不胜枚举。许多方剂经过临床实践反復验证,疗效显著,為医家惯用,流传至今,堪称名方。本文拟选其中十首以探讨其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
1.至宝丹(《局方》)
救治中风阳闭危证之名方,出自北宋官方药局编辑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文简称《局方》)。其药物组成為生乌犀屑、朱砂、雄黄、生玳瑁屑、琥珀、麝香、龙脑、金箔、银箔、牛黄、安息香。功能清热祛痰、芳香开窍,主治风阳暴盛之中风闭证,此乃肝肾阴亏、风阳暴张,气血上逆、痰火壅塞所致。以突然昏扑,不省人事,两手握固,牙关紧闭,面赤气粗,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為主证。
2.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救治中风阳闭危证又一名方,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创制本方,原為救治温病热邪内陷心包之神昏譫语危证,近代医家用於中风闭证亦屡收显效。其药物组成為:牛黄、郁金、犀角、黄连、黄芩、山梔、朱砂、雄黄、梅片、麝香、珍珠、金箔衣。功能清热开窍、豁痰解毒,主治中风昏迷属阳闭者。
在临床中,本方与至宝丹功效相近,均為凉开法中的代表方剂;所不同的是:本方最凉,长於清热解毒;至宝则次之,长於芳香开窍,可辨证施用。
3.苏合香丸(《局方》)
為救治中风阴闭危证之名方,与至宝丹均出自《局方》。其药物组成為:白术、青木香、乌犀屑、香附子、朱砂、訶黎勒、白檀香、安息香、沉香、麝香、丁香、蓽茇、龙脑、苏合香油、薰陆香(乳香)。功能辛温开窍,主治痰壅气闭、阳气不运、阴气暴盛之阴闭。以静而不烦,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苔白滑腻,脉象沉滑為主证。临床中应中病即止,一旦神清,便当它图。
4.参附汤(《妇人大全良方》)
救治中风脱证危候之名方,系南宋名医陈自明所创制。其药物组成仅人参、炮附子二味,功能回阳救脱,适宜中风阴阳虚甚、阴血大亏、元阳虚绝之脱证:突然昏扑,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遗尿,脉细弱或细微欲绝。临床应用时,人参用量宜重,常倍於附子。
治中风十大名方及临床应用
5.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滋阴潜镇之名方,由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张锡纯创制。其药物组成為: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蠣、生龟板、生杭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本方滋养肝肾以治本,潜阳镇熄以治标,共奏滋阴潜镇、标本兼治之功。其肝肾阴虚乃因精血衰耗所致,阴虚不能制阳,临床表现為中风兼见头晕头痛,目蒙耳鸣,或少寐多梦,脉细弦,舌质红;甚则肝阳暴动、内风鴟张、气血上逆、痰火壅塞而发為阳闭,除急投辛凉开闭之外,多以此法重用潜镇。
临床应用时,可根据证情,酌加菊花、珍珠母或牡蠣、龟版、地龙等潜镇、通络,以及豁痰开窍之菖蒲、远志,清火化痰之竹沥、竹茹,天竺黄、川贝等药;亦可选《杂病证治新义》天麻鉤藤饮,与本方合併加减应用。若内风鴟张而见惊厥抽搐者,增羚羊角(可以水牛角代之),或合清代俞根初所创羚角鉤藤汤。若肝火炽盛者,即加龙胆草。又因阳亢风动最多挟痰,故选用养阴之药宜滋而不腻,如何首乌、桑椹、白芍等。
6.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
治疗温病养血敛阴之名方,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仲景名方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成。其药物组成為:炙甘草、干地黄、生白芍、麦冬、阿胶、麻仁。后世医家用其主治心营亏耗引动肝风、肝火上扰之中风,有养血熄风之功效。
盖心主血,肝藏血,心血亏耗可导致肝血不足,而引起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又因阴血亏耗,阴不涵阳,易致心火挟厥阴相火升腾炎上,故心营亏虚多兼风阳内动、肝火上炎為患。证见中风兼有心悸头晕,虚烦少寐,脉细数或细弦,舌尖红苔干。临床应用时,本方可合生脉散加减应用:加当归、何首乌,以增强养血和营之功;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养心安神;加天麻、鉤藤、石决明、珍珠母等平肝潜镇,或配合豁痰开窍、清火化痰药物。
7.地黄饮子(《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治疗中风瘖痱名方,系金元四大名家之首刘完素所创制。其药物组成為: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蓯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生薑、大枣、薄荷。功能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肾元亏虚所引起的中风,其病机為肾阴衰竭於下,虚阳浮越於上,痰浊随之上泛,以致堵塞窍道。轻者中风兼见语声不出,肢体偏废;甚者中风兼见四肢逆冷,汗出痰壅,面赤如妆,脉浮大无根或沉细,此乃将成暴脱之危候。用此方固本為主,稍佐治标:既可谓补下元,摄纳浮阳,以防虚脱;又能开窍化痰,交通心肾。
临证时若兼见气虚者,增党参、黄芪;偏肾阳虚而感腰膝寒冷者,加重附子、肉桂之用量,或酌增淫羊藿、仙茅等药;偏肾阴虚而见痰热者,去附、桂,加清化痰热之品。但若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卒然中风者,本法不宜使用。
8.涤痰汤(《济生方》)
治疗窍阻舌蹇之名方,北宋著名医家严用和所创。其药物组成為:半夏、胆星、橘红、枳实、茯苓、人参、菖蒲、竹茹、甘草、生薑、大枣。功能如其方名,能涤痰以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语。朱丹溪认為中风多因“湿痰生热”,力主“治痰為先”。中风病变中,痰引起的病理损害较广,病机较為复杂,兼夹病邪亦较多,故而症状变化较大,但其病机关键,仍当责之脾气虚弱、中土不运,以致湿聚痰生引起中风。此时,当健脾气以治本,化痰湿以治标。本方為偏重治标之方,若标本并重,临床应用时可选用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所创十味温胆汤。若痰湿壅盛,闭塞清窍,阳气不运,甚而发為阴闭者,则当用辛温开闭之法急救之。
9.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
活血通瘀之名方,清代著名医家王清任创制。其药物组成為: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功能益气、活血、通瘀,主治气血虚弱、脉络瘀阻之中风。临床表现為偏枯,伴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或自汗心悸,饮食不振,舌淡苔少,脉虚无力,多属中经络症状及中风后遗症。
关於本方的应用,张锡纯曰:“然王氏书中,未言脉象何如。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 (《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内外中风方》)诚经验之谈,临床若见阴虚阳亢、风火上扰之中风,使用本方切宜慎重。必待阳亢风动己平,证情稳定,确具气虚血瘀证候,方可使用。此时应与滋养肝肾、潜阳熄风之剂配伍,以防其肝阳复亢。
10.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為扶正祛风治疗中风之名方,亦為金代名医刘完素所创。其药物组成為:秦艽、甘草、川芎、当归、白芍、细辛、羌活、防风、黄芩、石膏、白芷、白术、生地、熟地、白茯苓、独活。功能祛风通络、养血活血,属於扶正祛风法。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见中风兼有寒热,肢体拘急,舌苔白腻,脉浮滑等。中风发病,外风為诱因之一,且每多挟寒、挟湿為患。对於这类外风诱发的中风,可运用扶正祛风法施治。但因人的体质与感受邪气各有不同,证候又有寒化、热化之异,选方用药显然有别:本方调理气血,偏於祛风清热;若属风寒偏盛诱发中风者,又当选用《备急千金要方》所载小续命汤祛风散寒,临床不可不察。
一、概念
中风是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中风急性期是指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者最长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指发病2周或1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中风病急性期经抢救治疗后,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风退瘀除,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有半身不遂、口歪、语言謇涩、失音等症状,仍需积极治疗。
二、诊断要点
(一)诊断依据
1.具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斜,语言謇涩等特定的诊断依据。轻症仅见眩晕、偏身麻木、口眼斜、半身不遂等。
2.多急性起病,好发于40岁以上。发病之前多有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常有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发病前多有情志失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3.血压、脑脊液检查、眼底检查、颅脑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口僻:俗称吊线风,其主要症状是口眼斜,多伴有耳后疼痛、流涎、言语不清。口僻多由正气不足,风邪入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各个年龄段的人均可罹患。中风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体瘫痪或偏身麻木,病由气血逆乱,血随气逆,上扰脑窍而使脑髓神机受损所致,且以中老年人为多。
2.痫证:痫证与中风中脏腑均有猝然昏仆的症状,而痫证昏迷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沬,双目上视,或做异常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且肢体活动多正常,发病以青少年居多。
3.厥证:厥证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时苏醒,醒后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4.痉证: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病发亦可伴神昏,但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
5.痿证:瘘证以手足软弱无力、筋脉弛缓不收、肌肉萎缩为主症,起病缓慢,起病时无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状。痿证以双下肢或四肢为多见,或见患肢肌肉萎缩,或见筋惕肉瞤。中风病亦有见肢体肌肉萎缩者,多见于后遗症期,由半身不遂而废用所致。
三、辨证论治
(一)治疗原则
中风病急性期标实的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常用平肝息风、清化痰热、化痰通腑、活血通络、醒神开窍等方法。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者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虛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息风、益气活血等方法。
(二)分证论治
1.急性期
(1)中经络
①风痰瘀阻证
证候:头晕,头痛,手足麻木,突然发生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强言謇,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舌苔薄白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或小滑。
治法:息风化痰,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桃仁红花煎。
基本处方:半夏15g,天麻15g,白术10g,茯苓10g,橘红6g,甘草6g,生姜6g,大枣3枚,桃仁15g,红花15g。
②风阳上扰证
证候:常感眩晕头痛,耳鸣面赤,腰腿酸软,突然发生口舌歪斜,语言謇涩,半身不遂,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细或弦滑。
治法:镇肝息风,育阴潜阳。
代表方:镇肝息风汤。
基本处方:牛膝30g,赭石30g,龙骨15g,牡蛎15g,龟甲15g,杭白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5g。
(2)中脏腑
①痰热内闭清窍证(阳闭)
证候:起病急骤,神昏或昏愦,半身不遂,鼻鼾痰鸣,肢体强痉拘急,项背身热,躁扰不宁,甚则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干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肝息风,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
基本处方:羚羊角粉5g(冲服),钩藤9g(后下),桑叶6g,菊花9g,生地黄15g,白芍9g,贝母12g,竹茹15g,茯神9g,生甘草3g。
②痰湿蒙塞心神证(阴证)
证候:素体阳虚,突发神昏,半身不遂,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治法:豁痰息风,辛温开窍。急用苏合香丸温开水化开灌服,继之以涤痰汤加减。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
基本处方:胆南星10g,法半夏10g,枳实20g,茯苓20g,橘红10g,石菖蒲10g,人参10g,竹茹6g,甘草6g。
③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
证候:突然神昏或昏愦,肢体瘫软,手撒肢冷汗多,重则周身湿冷,二便失禁,舌萎,舌质紫暗,苔薄白,脉沉缓或沉微。
代表方:参附汤。
基本处方:人参12g,制附子9g(先煎)。
2.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1)风痰瘀阻证
证候:口眼斜,舌强语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
基本处方:天麻15g,胆南星10g,天竺黄10g,半夏15g,陈皮6g,地龙10g,僵蚕10g,全蝎10g,远志15g,石菖蒲15g,豨莶草10g,桑枝10g,鸡血藤15g,丹参15g,红花10g。
(2)气虚络瘀证
证候: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
基本处方:黄芪12g,桃仁6g,红花6g,赤芍10g,当归尾6g,川芎6g,地龙5g,牛膝10g。
(3)肝肾亏虚证
证候: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沉细。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
基本处方:干地黄20g,首乌10g,枸杞15g,山萸肉10g,麦冬15g,石斛10g,当归10g,鸡血藤15g。
四、中医适宜技术治疗
中风后遗症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康复治疗是中风后遗症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系统、有序、连续和持久的康复训练能够减轻患者功能上的残疾,改善其生活质量。随着中医药现代研究发展的逐步加快,中医康复适宜技术如针刺、理疗、拔罐、灸法、足疗等,已广泛应用于中风的各阶段,并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和疗效,积极地促进了中风患者的康复。
(一)针刺疗法
1.体针
取穴:百会、风池、肝俞、肾俞、关元俞。上肢偏瘫加肩周、曲池、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八邪;下肢偏瘫加风市、阴陵泉透阳陵泉、昆仑透太溪;舌强不语加廉泉、舌下;神志不清加人中、涌泉。
操作:常规进针,行提插捻转补法,透刺的穴位要强刺激。其中针刺廉泉穴时,让患者微微抬起下巴,针刺方向为舌根方向,稍做刺激,留针即可。四肢穴位可加电针,断续波。留针时间20分钟,每日1次。
2.头皮针
取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
操作:斜刺进针,针体与头皮呈15°,刺至头皮下时针尖有落空感即可,然后施快速捻转法,200次/分钟。留针20分钟,每曰1次。
(二)推拿疗法
取穴:风池、肩井、天宗、肩髁、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
操作: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常用手法有推、按、捻、搓、拿、擦等。以患侧颜面部、背部、肢体为重点,治疗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治疗时间为20分钟左右,每日1次。
(三)拔罐疗法
取穴:肩髁、曲池、合谷、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口眼斜加地仓、颊车;病程日久上肢加肩髎、肩外俞;下肢加腰阳关、白环俞;肘部拘挛加曲泽;腕部拘挛加大陵;膝部拘挛加曲泉;踝部拘挛加太溪;语言謇涩加廉泉。
操作:患者取适当体位,选用口径合适的玻璃火罐,将罐吸附于相应的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五、药膳食疗
(一)重症患者的饮食宜忌
重症或昏迷患者在起病的2~3天之内如有呕吐、消化道出血应禁食,从静脉补充营养。3天后开始鼻饲,为适应消化道的吸收功能,开始的几天内以米汤、蔗糖为主,每次200〜250m1,每天4〜5次。在已经耐受的情况下,给予混合奶以增加热能、蛋白质和脂肪,可用牛奶、米汤、蔗糖、鸡蛋、少量植物油配制。对昏迷时间较长又有并发症者,应供给高热能、高脂肪的混合奶,保证每天能有蛋白质90〜110g、脂肪100g、碳水化合物300g,总热能2500kca1,总液体量2500m1,每次300〜400m1,每天6〜7次。鼻饲速度宜慢,防止反流到气管内。必要时可选用匀浆饮食或要素饮食。
(二)一般患者的饮食宜忌
热能可按30~40kca1/kg供给,体重超重者适当减少。动物蛋白质每天不少于20g,豆类每天不少于30g。脂肪不超过总热能的30%,胆固醇应低于300mg/日,超重者脂肪应占总热能的20%以下,胆固醇限制在200mg以内,应尽量少吃肥肉、动物油脂以及动物的内脏。碳水化合物以谷类为主,不低于总热能的55%,要粗细搭配,多样化。限制食盐的摄入,每天在6g以内,但使用脱水剂或利尿剂时可适当增加。为了保证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每天应供给新鲜蔬菜400g以上。进餐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每天餐,晚餐应清淡易消化。
(三)中风患者的饮食宜忌
1.限制脂肪的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脂肪总量,同时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动物脂肪,使P/S比值达到1.8以上,以减少肝脏合成内源性胆固醇。烹调时用植物油代替动物油,用油量每人每日25g,每月在750g以内为宜。要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每日每人应在300mg以内,也就是说,每周不超过3个蛋黄。
2.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肥胖或超重患者的体重也会下降,最好能够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这样对全身各内脏的生理功能有益。
3.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蛋白质可由痩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用鱼类,特别是海鱼。此外,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这样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黏稠度有利。
4.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点心、糖果和饮料等要限制其
摄入。
5.限制盐的摄入中风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不超过3g。
6.多饮水中风的患者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清晨
饮水可冲淡胃肠道,水分入血液后,随活动以汗液和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晚间活动量小,睡眠前饮水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栓塞。
7.增加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粗粮、新鲜的蔬菜和
水果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宜适当增加这类食物的摄入。
(四)蒜泥
有宣窍通闭的功效,适用于中风不语。
原料:大蒜2瓣。
制法:将蒜瓣去皮,捣烂如泥,涂于牙根部。
(五)槐花茶有预防中风的功效。
原料:槐花6g。
制法:槐花开水冲泡,当荼饮。
六、运动与情志疗法
(一)运动疗法
1.中风后遗症的肢体康复
(1)做被动运动的原则:先从简单的动作开始,从肢体的近端做至远端,逐级训练,最终达到患侧肢体的功能恢复。家属在做被动运动时应缓慢而柔和,避免用力牵扯或动作幅度过大,逐步增加被动活动的幅度和范围。每日应至少进行2次以上的被动运动,每次每个动作应重复10次左右,并要持之以恒。在做被动运动时,患者的健侧上下肢最好也要做相同的动作,这样可以通过健侧神经冲动的扩散刺激患侧的肌肉兴奋性冲动的产生,有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
(2)被动运动常用的方法:上肢被动运动先从肩部开始,家属及陪床人员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托住患者肘部,将上臂做外展、内收及向上、向下运动。动作要轻柔,以防止因肩关节周围肌肉松弛造成关节损伤或脱位。做前臂被动运动时,家属一手托住患者手腕,掌心向上,另一只手托住肘关节,将前臂做屈、伸及内旋运动。手的被动运动方法是家属一手握住患者手腕,另一只手握住患者手指,做腕关节屈、伸及各手指的屈伸运动。
下肢的被动运动也要先从近端开始,做髋关节的被动运动时,将患肢膝关节屈曲,然后家属一手扶住患侧膝关节,一手扶住髋部,做左右转动。活动小腿时家属一手扶住踝部,一手握住膝部,做膝关节的屈伸运动。活动足部时,一手握住踝部,另一只手捏住脚趾,使足做背屈及左右旋转。值得提出的是,在给患者做被动运动的同时应结合按摩,这样更有助于肢体的功能恢复。
中风在中老年人发病率较高,大多伴有偏瘫。在中风偏瘫的治疗中,运动疗法是一个重要手段,其中足趾的运动和训练十分关键,因为足趾是整个下肢运动感觉的最末端,其运动感觉的恢复可影响整个下肢的运动感觉的程度。而且刺激诱发所需要的背屈肌肉
的反应可以提高踝关节的背屈能力,加快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中风偏瘫患者的足趾训练宜尽早开始,危险期过后即可进行。
足趾训练的初期可由家属帮助进行,用双手握住患者脚趾,令其反复感觉足趾的屈和伸动作,同时摩擦足背面肌肉以刺激患者对足趾屈、伸的感觉。每次20次,每日训练2〜3次。
当患者能够感到足趾的屈、伸动作后,在家属的帮助下,患者逐渐加大自主运动的力量,完成足趾的伸展及踝关节的背屈动作,然后带动整个足的背屈,这个过程需要每日坚持,循序渐进,患者及家属都要有耐心。
2.中风后遗症的语言康复
(1)感觉性失语:患者能说话,但听不懂自己和别人的话意,和患者交谈中必须使用视觉刺激,帮助理解。
①视觉逻辑法:如给患者端上一盆水,并拿出毛巾和肥皂,然后说“洗脸”,患者可以按照指令去洗脸,如此反复使视觉与语言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
②手势法:如说让患者“洗脸”,患者不能理解,但若与用毛巾示意洗脸的手势相结合起来,患者很快就可以理解,并能接过毛巾洗脸。
(2)运动性失语:指患者完全不能讲话,康复训练时应先从学习发音开始,然后说常用的最熟悉的单音,再学双音,进而学习短语、短句及长句。训练说话时最好将视觉与听觉刺激结合起来。听觉言语刺激法由言语治疗师对患者进行治疗,内容如下。
①构音肌训练:令患者发“啊”音或唇音训练,或用咳嗽、吹纸、吹灭火柴等方法诱导发音,失语症患者的唇音最易恢复。
②对镜训练:让失语症患者先随旁人发音或讲词汇,然后对着镜子观察训练时构音器官的位置或口型,训练内容由易到难,由短至长。
③衔接性训练:让患者听常用句的前半句,令其说出后半句。
④复述性训练:由患者对数字、单词或短句进行复述。
⑤听语指图、指物、指字训练:让患者执行口令看图、看物并说出其名称。
⑥读写训练:让失读患者读字,让失写患者听写、抄写、默写。
(3)不完全性失语:患者会讲话,但词汇贫乏,常讲错,词不达意,不符合文法逻辑。治疗时耐心教他们去学习更多的词汇和锻炼语言肌肉的运用技巧,练习舌的灵活性。可用程序学习法,该法是用间接的非正式对话方式进行言语治疗。
①分数法:让患者尽可能地说出同音字,用同字组成不同的词或短句等,以扩大和加强用词再现和语义的反应能力,适用于轻型失语者。
②中心内容讨论法:训练内容集中在某一主题上,目的是改善语言表达能力。
(4)混合性失语:患者既存在理解障碍又存在表达障碍,治疗时应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的能力,随着理解力的恢复,再训练患者的说话能力,训练时应注意视、听相结合。
(二)情志疗法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并趋向于年轻化。由于病情重,变化快,后遗症多,且病残率高,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通过近几年对中风的病案分析,发现一半以上病例有明显的情志诱因。而在中风发病后的治疗过程中,则有3/5的病例出现明显的情志波动。因此,情志对中风的治疗及预后显得尤为重要,应给予高度重视。
七、预防与保健
1.及时治疗诱发病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肥胖病、颈椎病等应及早治疗。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2.重视中风的先兆征象留意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等先兆征象。一旦小中风发作,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3.消除中风的诱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作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压急剧升高,引发脑血管病。
4.饮食结构合理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为宜,适当多食豆制品、蔬菜和水果,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每周至少吃三次鱼,尤其是富含0)-3脂肪酸的鱼类,或者服用深海鱼油。c0-3脂肪酸能够调节血液的状态,使血液不容易形成凝块,进而防止脑梗死。
5.预防二次中风
(1)严格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年龄越小,控制越严,最好每天监测血压变化。
(2)若正在服用降压药物,不可随意停药,应按医瞩增减降压药物。
(3)24小时稳定控制血压,使血压波动较小,不可将血压降得过低。
(4)有效控制血糖、血脂、血液黏稠度。
(5)减轻体重,达到正常标准。
(6)戒烟戒酒,要低盐、低脂饮食。
(7)坚持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车、练太极拳等。
治中风十大名方及临床应用
续命汤有温阳活血,宣痹通络(阳)之力,麻黄乃是主药,一味麻黄体现了中医治疗中风的整体治疗思路及治法,对于中风病,不论急性慢性,都可以应用续命汤治疗。
对于中风之疑难顽症,益气活血力尚不及,需以温阳活血、温阳宣通方能收功,亦不必拘泥于中风有寒热形证方能应用,其肢体表现尤其是肢体拘挛者亦应认为是中风六经形证,尤其是太阳经脉之气血瘀阻之证,应用续命汤及类方乃为正治。
在临床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风及其后遗症危害、加快康复,对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意义。《古今录验》续命汤及类方在唐宋以前是治疗中风的主要方药,但随着中风“内风学说”的兴起,续命汤类方渐渐失去了其在中风治疗中的地位。
近年来,笔者通过文献温习、临床实践,感觉应重新认识续命汤及类方的临床地位,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造福中风患者。
续命汤类方曾为中风主方
续命汤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引《古今录验》,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方用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组成。
对于《金匮要略》录《古今录验》之续命汤,有人认为非仲景之方,而是宋代校勘时所加。如张景岳则执此观点,他在论述续命汤时说:“按历代相传,治中风之方,皆以续命等汤为主,考其所自,则始于《金匮要略》,附方中有《古今录验》续命汤,然此必宋时校正之所增,而非仲景本方也。”
然而,东晋《范汪方》记载的续命汤云:“风痱方,又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人……方:甘草(炙)、桂心、当归、人参、石膏(碎,棉裹)、干姜各二两,麻黄(去节)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右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是仲景方,本欠两味。”
其组成、主治证候、用法及禁忌,皆与《古今录验》所录续命汤相同,并指出该方本是仲景方。此后至隋唐以来,在续命汤的基础上,乃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等,均以中风为主治矣,如《胡洽方》同时记载有大续命汤、小续命汤、西州续命汤,主治病证同为风痱,也与《范汪方》一致。
如:“小续命汤,麻黄、桂心、甘草各二两,生姜五两,人参、川芎、白术、附子、防己、芍药、黄芩各一两,防风一两半”;“大续命汤,麻黄六两,石膏四两,桂心二两,甘草、川芎、干姜、黄芩、当归各一两,杏仁三十枚”;“西州续命汤,麻黄(去节)六两,石膏(碎,裹)四两,桂心、当归、甘草(炙)各二两,川芎、干姜、黄芩各一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小品方》记载“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惚惚,精神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原方组成为: “甘草一两,麻黄一两,防风一两半,防己一两,人参一两,黄芩一两,桂心一两,附子一枚(大者,炮),川芎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五两。”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续命汤及类方,乃是唐宋以前治疗中风之主方,在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孙思邈《千金要方·卷第八·诸风》、王焘《外台秘要》及宋代方书如《和剂局方》等均有体现,其病因多强调中风乃多感受外来风邪所致,其治法方药亦多温燥祛风之剂。
如大、小续命汤,大秦艽汤等,孙思邈把“古今大小续命汤”录入到《千金方》之中时对其治疗中风奇效推崇备至,曰“大良”、“甚良”、“必佳”,曰“诸风服之皆验”,评价如此之高,绝非偶然。
从六经形证解读续命汤类方
从元代以后,中风病因学说渐渐以内风为主,并分“真中风”、“类中风”。《医经溯洄集·中风辨》说道:“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医略十三篇》:“真中风者,真为风邪所中。证见猝然倒仆,昏不知人,或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不能言。外见寒热等六经形证者,治以疏解风邪为主,用小续命汤加减;内有二便不通,形气尚盛者,治以通利为主,宜三化汤或局方麻仁丸;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仅见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半身不遂等症者,宜养血祛风,用大秦艽汤加减。”提到了中风见六经寒热之形证者治以小续命汤。
验之临床,对于中风六经形证之表现,大多理解为伴寒热表证即为六经形证,续命汤有发散风寒、兼清内热之功,对于真中风尤为适宜;如单纯的口眼涡斜真中风可用续命汤,亦常用大秦艽汤之类以疏风散邪。
对于六经形证,徐灵胎在其《兰台轨范·卷二》中收录小续命汤时,虽认为“续命为中风之主方”,但同时却告诫说:“人参附桂何尝不用,必实见其有寒象,而后可加,然尤宜于西北人,若东南人则当详审,勿轻试。”仍突出强调六经之寒热表证,使其在类中风治疗中受到限制。
受中风内风学说的影响,唐宋以后用续命汤治疗类中风及后遗症渐近消失,其原因,除受外风学说影响外,亦未认真解读六经及病证,对于六经之形证,单纯理解为伴有寒热之表证方为六经之形证。
因此,千百年来,对于中风之六经形证伴有寒热表现者,应用续命汤及类方多以疏风散邪为其主要功能,渐渐失去了其在中风尤其是后遗症中的治疗作用。
笔者细考中风后遗症伴有肢体活动障碍者,很少从六经论治,殊不知,仲景创六经学说,不独论治伤寒,亦通论杂病,中风类中风乃杂病者;张介宾说:“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络之根本。知十二经之道,则阴阳明,表里悉,气血分,虚实见……,凡人之生,病之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莫不由之。”
查“续命”为名的方剂(大续命汤、小续命汤、西州续命汤)等共有20余首,其组成大致如下:
温阳宣通:麻黄、桂枝、细辛、附子等;养血活血类:当归、川芎、芍药;补气类:人参、白术、甘草;寒凉类:石膏、黄芩等。
虽然各续命汤组成有所不同,但各续命汤组成中均有麻黄汤意(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从诸续命汤组成看此方大义乃既辛温发散,亦温里通阳、温中补虚、活血化瘀,其不单治疗外风、亦通治中风之表里、寒热、虚实之证。
对于续命汤应用于中风后遗症,河南毛进军教授对此认识尤其特别,指出中风后遗症见肢体功能障碍者,病位在表,在六经之太阳,乃太阳经脉之气失其舒展,瘀血阻络,经脉拘挛。因此,续命汤温阳发散、活血化瘀、使太阳经气舒展,经脉畅通,肢体拘挛得以解除。
故中风后遗症肢体功能障碍,尤其是肢体拘挛者,亦可以认为乃中风六经形证之另一表现,认识和拓宽中风六经形证之表现,对扩大续命汤的治疗范围,尤其是应用于中风后遗症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续命汤方临床应用
续命汤在中风中的应用,在唐宋以前(外风学说为主)很风靡。殊不知,清代陈修园《医学三字经》亦明确指出“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功”。
可见,在清代仍在用续命汤治疗中风。对此,清·姜天叙有所解释:“有用乌、附、羌、防为主者,取其流通经络。盖痰火风湿瘀滞,若非先以雄健之品为之向导,莫能开也,纵观续命汤及其类方组成,后世看之,奇特难明。”近代川中名医陈鼎三评价续命汤云:“此方有不可思议之妙,非阅历深者不可明也。”但由于历代对中风的认识有异,故对续命汤也是毁多于誉,成了“千古冤案”。
近年来随着经方学派的兴起,火神派亦大行其道,“续命汤”再次得到人们的重视,有学者总结续命汤有活血、熄风、清热、醒神、宣畅气机等功效。
全国名老中医李可老先生对于续命汤治疗中风总结为“中风危证不避麻,活血化瘀效莫及”。受此观点影响,现已有经方临床家把续命汤广泛应用到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癔病性瘫痪、周期性麻痹、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脊髓炎、帕金森氏综合征等病的治疗中,并收到良好的疗效。
典型病例
朱某,女,48岁。2012年11月18日初诊。
主诉:中风后遗症右足内翻7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5年,7年前突发左侧脑出血,经抢救后,生活基本自理,血压控制良好,唯遗留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尤以右足内翻为甚,辗转西安、安康等地多家医院救治,采用中西医药、针灸、按摩、外洗等多种办法,均无效果。
现症:面色偏暗,语声正常,偶有头晕,饮食、二便正常,舌质暗、舌下脉络瘀阻,左脉弦滑,右脉滑。查体见右足内翻,活动时右腿外撇,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4级。
证属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络脉痹阻,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乃为常法。但患者告知7年间常用之法已用尽,诸医方中必用黄芪及活血化瘀之品,但鲜有效果。
笔者细考,此患者之证与《金匮要略》、《古今录验》所述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甚为相似,法当温阳活血,宣痹通络(阳),方用续命汤《古今录验》化裁。
处方:生麻黄15克,桂枝20克,当归20克,党参30克,干姜6克,川芎30,杏仁10克,川牛膝30克,鸡血藤30克,威灵仙20克,茯苓30克,姜黄20克,萆薢20克,黄柏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6枚。7剂,水煎服,嘱患者每晚9点前服完。
2012年11月25日二诊:患者诉服上述中药后,口味较前不太一样,身体似有燥热感,饮食、睡眠尚可,二便调;唯明显之变化乃足内翻消失,右腿外撇减轻,7年来首有脚踏实地之感觉,患者甚为高兴。但右侧肢体肌力变化不明显,服药三剂后血压升高至160/90mmHg,自行调整降压药后血压降至正常。继续前方7剂。
2012年12月2日三诊,患者服用后无特殊感觉,肢体活动亦无明显变化,右足脚踏实地,感觉良好。暂停服药。
三月后患者来诊,要求继续用药巩固疗效,察舌质、舌下瘀血之象减轻,又有生麻黄升压之虑,遂在原方基础上变为炙麻黄8克,茯苓15克,姜黄10克,萆薢10克,黄柏10克,炙甘草6克,陆续服用20余剂,感觉良好,随访三月,足内翻无复发。
按:本例为典型之中风后遗症,常法多采用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血压高者亦用天麻钩藤汤等加减。本病例病史7年,辗转多家医院,多种中西医手段治疗鲜效,必须另辟蹊径。
细想该患者之表现,乃与中医所言之“中风痱”吻合,其肢体表现及足内翻之状况与《金匮要略》、《古今录验》所述甚为相似;《医宗必读》亦云“痱,废也。痱即偏枯之邪气深者……以其手足废而不收,故名痱。或偏废或全废,皆曰痱也。”因此,对于此患者,组方应以“温阳活血,宣痹通络(阳)”为法,以《古今录验》续命汤化裁。
方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乃寓麻黄汤之意,有宣散发表,温经通阳,使太阳经脉之气得以舒展;并辅党参、茯苓、干姜、当归等补气扶正之品,以防耗散太过;加川牛膝以引血下行,亦有治下肢萎软之意;威灵仙通行十二经络,与鸡血藤配伍可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屈伸不利等;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萆薢、黄柏乃笔者治疗下肢顽痹、水肿、麻木、疮疡、湿疹之常用对药,二者配伍除湿、渗湿,清热,并有防止方中药物化燥之功。
全方配伍达到温阳活血,宣痹通络(阳)之力,终使多年之足内翻见效收功。仔细分析诸续命汤,笔者认为,麻黄乃是主药,一味麻黄体现了中医治疗中风的整体治疗思路及治法,对于中风病,不论急性慢性,都可以应用续命汤治疗。
对于中风之疑难顽症,益气活血力尚不及,需以温阳活血、温阳宣通方能收功,亦不必拘泥于中风有寒热形证方能应用,其肢体表现尤其是肢体拘挛者亦应认为是中风六经形证,尤其是太阳经脉之气血瘀阻之证,应用续命汤及类方乃为正治。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多人眼中的小柴胡汤 张宝华

    小柴胡汤一、简介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等七味中药组成。小柴胡汤在临床应用广泛,具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等功效。

  • 乌头赤石脂丸 李华歆

    当你已经排除了相关“心痛”的急症风险后,患者又跟你说了疼痛可能是之前受寒导致,而疼痛的性质是一种冷痛,于是你考虑了用仲景名方——乌头赤石脂丸!

  • 中医临床巧治肺结核 崔国宁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中医临床巧治肺结核的研究和推广,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 神经衰弱的四味克星 谢江强

    神经衰弱的四味克星:枣、参、栀、豉蔡先生近半年来经常精神不济,记性也开始变得不好了,平时也懒得说话,休息时这些症状更加明显。

  • 养养血祛祛皱 谢江强

    养养血祛祛皱,鹤发依旧童颜在众多被我诊治过的女性面斑患者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位年纪稍微有些大但非常注重外表的歌唱家严女士。因此我初步判断,她的情况属于气虚血瘀证。

  • 膏方好入口 谢江强

    膏方好入口,功效不输中成药为什么过去有钱人家生病了多煎制膏方,很少喝草药?可见膏方已经演变成能调整人体生理机能的药物,不再是单纯的滋补药先通后补,健康长寿的正途“慢补”是我在本书中想要提出的重要观点。

  • 青少年颈椎病危害更大,家长切勿忽视孩子的颈椎健康问题 钟金桥

    手机在学习中广泛应用和青少年寒暑假玩游戏等可能是罪魁祸首,需要引起重视。3次正骨后小孩是有不自主的扭动脖子情况,复查X线见寰枢关节齿侧间隙右宽左窄。追问病史,家长诉仅最近半年见小孩颈部不适,患儿自诉已有两三年,只是未告知父母。

  • 随笔 张宝华

    故而随季而语色象,皆不得实相,是故不可信也。时在仲秋,清风拂日,金光燥物,坚之目极,随风语心于妄处。自然余非圣贤,亦不是当下专家教授,言语微若尘埃,然亦如星光点点于皓月中,时易缘者,恐其落我执妄狂变态于合缘人事,故而随金风而语录之,澄澈心灵,见其真耳。

  • 做好产后休整,慢性盆腔炎完全可以避免。 谢江强

    产后发生慢性盆腔炎很多。做好产后休整,慢性盆腔炎完全可以避免郎女士刚坐完月子后的三个月之内,腰部酸痛一直反复出现,白带量特别多,质地清稀,也没有臭味,西医大夫诊断为慢性盆腔炎。每2日清洗一次即可。

  • 腱鞘炎的治疗 崔乐

    现针对腱鞘炎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方法进行论述,腱鞘炎是肌腱周围鞘膜劳损、增生等引发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有的时候因为劳累、受凉或扭伤等引发急性发作,表现为肌腱周围肿胀、压痛,严重的会影响关节的运动功能,造成活动受限甚至无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