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七味祛痰汤有奇效

2021.12.20 1660阅读 评论数 4 23

七味祛痰汤有奇效

李某某,男,49岁,2021年12月9日初诊。

主诉:咳嗽3天。

现症见:3天前因为打玉米吸入粉尘引起咳嗽,干咳无痰,咳嗽时引起胸部正中不适,右脉数。

方证辨证:此为“七味祛痰汤证”,宜七味祛痰汤主之,其方如下:

桔梗10杏仁10紫菀10甘草6

陈皮10枳壳10前胡10百部10

结果:2021年12月12日电话随访,服用上方3付后诸症已!

按语:七味祛痰汤这是刘保和先生的方子,笔者最早是在“刘保和抓主症”一文中看到的,有点印象,在接诊本案患者时,突然想到此方,实际上就是抓住两点,一是咳嗽,二是胸部正中不适,这就是抓主症的思维。说实话,虽然抓了,到底有没有效果,心里其实还是没有底,这是笔者第一次用此方,而且是刹那间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可见以前读过的书真是没有白读,可能不经意间储藏在脑中的某个部位,临证时在某个特定条件下瞬间激活,有人将这种思维称之为直觉,或者第六感觉,依笔者看来,颇似“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情形,其实临证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而且这种直觉思维的模式很像方证辨证,直截了当,跳过理法方药的程序,在辨方证的同时方子就出来了。

服后的结果,也令人振奋,从而引起了笔者对于此方的思考。此方似乎是从止嗽散化裁而来,将方中之百部、荆芥换成杏仁、枳壳,白前改为前胡,这三味药与陈皮一起和桔梗形成气机的一降一升,符合肺的宣发和肃降,而且明显肃降之力更强,更贴合咳嗽肺气上逆的病机;笔者保留了百部,因为百部治疗咳嗽有广谱性,无论新病久病,还是寒热虚实皆可配伍使用;改白前为前胡,微温变微寒,其实这两种药在降气化痰方面是一样的,只是前胡比白前多了“柴胡”疏散风热的作用,此与“右脉数”的病机是吻合的。

刘保和在书中是这么描述七味祛痰汤的,组成为桔梗10紫菀10甘草6陈皮10杏仁10枳壳10前胡10,主症为咳嗽频繁,咳吐白色稀粘痰且不爽,胸部憋闷,尤以天突下至10厘米胸骨之间憋闷严重,以致痛苦异常。而本案虽然咳嗽,但是干咳无痰,并没有出现白色稀粘痰;也是胸部的正中、天突以下的部位不适,但是没有憋闷,然而不影响正常使用本方,依笔者的分析来看,本方不寒不热,寒热均可,有痰无痰亦可,关键就是抓主症的两点,偏于热者,重用枳壳和前胡;偏于寒者,重用陈皮和紫菀;大便干者,重用紫菀和杏仁;桔梗作为引经药不可或缺,主升为药之舟辑,与甘草合为桔梗汤,有咽痛者用之,没有咽痛者亦可用之,此笔者之点滴心得也!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夏耀飞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肝郁兼痰浊阻滞证治疗一例 蔡根深

    腰部不适,眠可,纳少,大便尚可。方药:黄芪15g茯苓12g白芍15g法半夏20g厚朴12g陈皮12g射干10g淡豆豉15g杏仁10g枳实10g苏子10g焦山栀12g桑叶20g神曲12g竹茹15g炙甘草6g,7剂。

  • 水边的枯叶 陈鹏

    水边的枯叶文/陈鹏医生南飞的雁群哀鸣阵阵我独自在寒夜中静坐凝望星空两岸的芦苇轻舞河里有一叶孤舟钓鱼的人伸了伸懒腰天上的残月如钩镜中人一夜间的白发如秋后的菊花开遍山坡如同我杂乱的心绪被风吹过的中年脚下又踏上寒霜那凋零的葡萄藤在空中沉默我不能回头身后的万家灯火

  • 腰痛患者 张宝华

    大抵病有虚实两端,不可不知,至若寒湿等外邪侵袭,至腰部经脉绌掣,经络不通,亦可为病腰痛耳。本案患者年已五旬,“阴气过半”,肾之精气自然而减,舌之淡嫩可征也。

  • 麻黄附子甘草汤 李华歆

    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麻黄附子甘草汤”的组成!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一枚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关系 谢江强

    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关系表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世界上万物万事都由五行构成,正所谓木能生火,火能暖土,土的繁衍功能造就了金,金能生水,而水能植木,这就是五行相生的顺序。具体的五行、五脏与四季五时的关系,我就简要地列在下面的表格之中,以便读者朋友们对照。

  • 你在吃饭的时候,饭也在吃你 陈鹏

  • 谁说良药要苦口 谢江强

    汉方慢养新主张谁说良药要苦口为什么过去有钱人家生病了多煎制膏方,很少喝草药?因为草药味苦,难以下咽,而膏方味道甘美,形状晶莹剔透,药效还高。膏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内经》就对它有所记载。

  • 再论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 姚金虎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这确实很有道理啊。量不仅仅是剂量,也是配伍比例。量是证的体现,也是辨证论治的灵魂。另外有些独特的剂量,比如逍遥散中的薄荷,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柴胡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中医思维的重要体现,绝不是什么糟粕。

  • 桂枝二越婢一汤 李华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 柴胡桂枝汤加减治咳嗽咽痒案 宗琪

    按语:患者脉浮有力,病在三阳,先解表为主,汗出纳差考虑柴胡桂枝汤,咽痒苔腻考虑痰湿气结于咽喉,合以半夏厚朴汤,加杏仁合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宣肺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