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湿热病治疗体会

2021.09.24 1319阅读 评论数 1 17
湿热病以夏秋之交为多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戕,湿浊内停,则更易感受邪气而致病。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其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说明三焦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素问·灵兰秘典论》中:“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三十一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






若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谢受到障碍,则诸病遂生。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肿”。《沈氏尊生·海藏》则进一步指出:“上如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都说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而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因之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以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病的关键。






因湿与三焦气化功能关系密切,所以宣畅三焦,通阳化气去湿,则是治疗湿热病的重要方法。






湿属阴邪,得阳则化,气化则水行。所以柳宝诒说:“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湿浊已化,清热则易。切忌湿未化而过早误投寒凉,因寒则涩而不流,湿因寒则凝涩,甚则冰伏,气机更闭塞不通。必须温则消而祛之。而湿热为病,湿中有热,若过用辛温,则伤阴助热,所以叶天士说:“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因之在治疗中必分清湿与热的多少,湿邪虽常可弥漫三焦,但究竟以上焦为主,还是中焦、下焦为主,也当分辨。另外,还须视热的轻重程度,用分消宣化之法,以宣展气机,使水道通畅,小便通利,则三焦弥漫之湿邪,可达膀胱从小便而去。弥漫之湿浊既去,则阳气得通,热可自透。根据热的多少,可加入清热之品,但湿热病应始终不忘祛湿。






一、辨证






我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湿热病中湿邪的多少,阻滞程度将其分为湿阻、凉遏、寒凝、冰伏4个阶段,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一)湿阻






湿热之邪犯人,初起即阻滞气机,病在上焦。若太阴脾虚内湿之人,则邪多从湿化而归于太阴,以湿邪阻滞中焦为主。






湿郁于上,初起为湿热邪气困阻肌表,营卫失和,周身困重酸楚,湿热蔽阻清阳,清阳不升而头晕且沉。即《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之谓。其壅遏阳气,肺气不宣,升降失常而胸闷、咳嗽喘息。其舌苔白滑润腻,脉濡滑而缓。






治宜轻扬宣郁化湿。肺为华盖,其位最高,主宣发肃降,外合皮毛,湿热之邪上受,肺必先伤。肺受邪郁闭,其气化不利,湿邪留滞,治宜先化肺气。正如吴鞠通所说:“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宜大豆卷、炒山栀、前胡、杏仁、浙贝母、芦根等。或以三仁汤、藿朴夏苓汤、藿香正气散等方加减选用,轻扬宜肺化气以祛湿。肺宣湿开,热随湿去,所以湿热郁阻上焦,不用发汗,宜轻扬宜肺化湿,正是徐灵胎所谓:“治湿不用燥热之品,皆芳香淡渗之药,疏肺气而利膀胱,以为良法”。






若湿阻于中,脾胃受伤,气机升降之枢纽失灵,人体之气机升降,其权衡在于中气。章虚谷说:“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中焦和,即脾胃和,阳明为水谷海,太阴为湿土之脏,胃主纳谷,脾主运化,脾升则健,胃降是和。所以中焦和,脾胃升降皆得适度,则心肺在上,行营卫而光泽于外;肝肾在下,养筋骨而强伏于内;脾胃在中,传化精微以溉四旁,人体保持正常的气机升降运动,是为无病。






若脾运失健,则内湿停中,脾本主湿,以升为主。湿邪最易损伤脾阳,脾为湿困,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水湿内聚,气机不畅,可见胸脘痞闷,大便溏滞不爽。湿热阻中,热蒸湿浊,常可弥漫表里上下,兼见倦怠乏力,四肢沉重,面色光亮而淡,头晕且胀,舌苔白腻而滑润液多,脉沉濡而软,或沉缓而迟。






湿热阻滞于中焦,当运脾气,宜苦燥泄热法,药如半夏、陈皮、厚朴、杏仁、大腹皮、黄芩、黄连等,苦燥祛湿清热。脾气得升,胃气则降,湿开则热祛。正如章虚谷所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浊壅不行,自觉闷极,虽有热邢,其内湿盛而舌苔不燥,当先开泄其湿,而后清热,不可投寒凉以闭其湿也”。






(二)凉遏






感受湿热之邪,恣食饮冷,或贪凉过度,或误服寒凉之剂,或感受湿热之邪而湿重热微者,因寒凉凝涩,遏阻中阳,脾胃升降之机为寒凉湿浊阻滞,则全身气机不畅。症见胸脘痞闷,憋气堵胀,叹息,全身酸楚,大便溏薄,小溲不畅,面色淡黄,舌质略红,苔白滑而腻,脉缓软,或沉缓且濡。治宜苦微温法开湿郁畅中阳以利三焦,湿邪凉遏一化,气机宣畅,热邪即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杏仁、白蔻仁、苍术、木香、草豆蔻等。






若凉遏偏于上焦,卫气不疏,阳气不通,唇红不渴,常欲叹息,憋闷者,可选用白芷、苏叶、藿梗、防风等,方如藿朴夏苓加草蔻之类。辛以开郁,湿郁开,再议清热。






(三)寒凝






素体中阳不足,复感湿热之邪,邪从湿化而归太阴,又因过分饮冷或过服寒凉滋腻,则湿盛阳微。湿属寒水之类,遇寒则凝泣,而使气机涩滞。症见胸脘痞闷,堵满异常,喘息腹痛,大便稀,小便清白,舌淡苔白腻而滑润,脉沉软且涩。






寒凝涩滞非温不能驱寒开凝通闭,药如桂枝尖、苏叶梗、草蔻、生姜等。用辛温之品治湿热,因暂寒凝于中,为权宜之计,待脉缓渐起,苔化而寒凝开(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防其增热。






(四)冰伏






冰伏较寒凝更甚,并非湿热病一进寒凉即冰伏。其多见于素体阳虚的湿热病人。暴进冷饮或过服寒凉重剂,寒冷入胃,中阳重伤,湿盛阳微,湿热之邪为寒凉所凝至冰冻之势而伏于内,气机为寒凉所遏滞,阴阳不相顺接,阳气不能达于四末。症见面色苍白,胸脘痞闷加重,四肢厥冷,少腹绞痛,舌质淡润多液,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脉沉迟或沉伏。此非卑温燥烈之品,不能缓解冰伏,散寒开郁而通闭,急用四逆、理中法。常用药物如桂枝、肉桂、生姜、干姜、川椒、草蔻等。冰解寒散,舌苔渐化,面色红润即刻停服,不可过用,防其热势加重。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鹏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宗营 资质认证

    湿热不好治疗

    2022-04-01 10:00 评论数 0 0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煲汤常用中药解读人参和陈皮 谢江强

    煲汤常用中药解读人参和陈皮人参含有多种氨基酸、植物甾醇、人参酸、葡萄糖、麦芽糖、人参皂苷、人参二醇、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及钙、磷、钾、钠、铁等成分。食用宜忌陈皮气味芳香,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被用来作为泡茶的材料,但不宜长时间饮用大量的陈皮茶,以免损伤元

  • 手脚冰凉十年案一 王建飞

    主诉:手脚冰凉10年,加重3个月。手脚冰凉十余年,近三个月来加重。肝肾精血不足,不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致真阳无力生发生长并抵御外(寒)邪,真阳不足,阴寒内生,则手脚冰凉持续十余年之久。今复诊告知手脚冰凉好转。

  • 消食理气,彻底修复肠胃积滞 谢江强

    消食理气,彻底修复肠胃积滞腹泻虽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但若症状反复出现则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休息质量,而小儿腹泻对孩子的营养吸收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若症状较严重,还会导致小儿虚脱,甚至比我们大人还要严重。

  • 治疗小儿复感 谢江强

    治疗小儿复感膏方食疗双管齐下反复感冒、患肺炎的小儿又简称为复感儿,在季节交替变换的时候,尤其容易复发。像韩小朋友这样的复感,病因在于脾虚肝亢,肝脾不和,从而影响到肺卫,导致感冒的邪气特别容易侵犯孩子。

  • 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大都脾胃虚弱(二) 李娟

    咱们分享了一期,关于孩子脾胃虚弱的问题,浏览量及反馈都很高涨。或者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中药介入调理体质。此时,就怕孩子病后初愈的喂养错了。

  • 颞下颌关节紊乱一案 曹雪盼

    古语云:治病当如覆杯之效如汤泼雪如果对症则可以达到一剂见效的效果当然该患者初病病情不深故取效较快。

  •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 张宝华

    一、概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痛经、下腹痛、性交不适和月经异常等症状。

  • “鬼上身”治验 王晨阳

    朋友继续说,“亲戚两个月前在北京实习,乘地铁过安检的时候看到了一个穿着奇形怪状衣服的人,有点受不了了,害怕,总之就很混乱。回来家后就说各种胡话,感觉说话声音都变了”。

  • 十二指肠溃疡黑便案。 李高勤

    李某,男,35岁。主诉:胃胀、不消化1年,发现十二指肠溃疡半年。偶尔头晕,胃部胀痛,有顶着胃的感觉,有时候饿了也痛。[检查]胃肠镜:慢性胃炎伴糜烂,十二指肠溃疡A2期。

  • 苏仁膏 陈鹏

    苏仁膏文/陈鹏医生[何为养生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药食同源的食品,在精简复方汤剂的基础上,确立不同处方,经浓煎后掺入某些辅料而制成的一种稠厚状半流质或冻状剂型,它属于食品,几乎适合所有人群,尤其针对亚健康人群,起到养生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