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祖国医学论

2022.04.29 922阅读 评论数 0 0
在临床上常常遇见患者讲自己有胸口发闷、心悸气短、夜寐多梦、四肢乏力、畏寒怕冷等症状,故称胸闷。胸痹,是指因人体阳气、阴血虚少、阴寒、痰浊、淤血留聚,引起心阳不振、心脉不通,以致出现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其轻者为胸痛,重者为心痛。现医学认为:胸闷、胸痛、气短乏为“冠心病”之证

一、病因病机:
(1)辨因析理,肇始于肾
    胸闷胸痹患者为中老年人,此与人体自身衰老,脏腑衰弱,气血阴阳亏虚密切相关。唐代名医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曾云:“人年五十以上,阳气日衰,损与日增,心力减退。”现代中医进一步认为:人体衰老发生、发展的过程,正是肾元始亏、匮乏、衰微的过程,二者亦步亦趋,《素问·上古天真论》:“……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肾虚伴随衰老,衰老伴随本病,且胸痹心痛的发生,年龄与中医学肾元始衰的时间相吻合,以此推之,年老肾虚是胸痹发生的始动因素,据此可见胸痹、胸闷的发生,首当责之于年老正气亏虚,其中尤以肾元匮乏为要,为本病发生肇始之因。
(2)推求病机,肾匮为根:
    人体衰老,肾元匮乏,心失资助,阴阳俱虚,功能时常,发为本病;肾虚日渐,痰瘀丛生,加重发展,终成顽症。
①心肾相关,肾病及心:五脏之中,心肾相通,关系密切,心肾以经络维系,上下联络,相互交通。《灵枢·经脉》对其描绘曰:“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隔,入肺中……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其他脏腑赖其资主,肾乃心脏生化之主,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均赖肾之阴阳精气的濡润温养,方可维持正常,心对肾的依赖更为明显。《素问·五脏生成》谓之:“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病理上,肾病常常祸及于心。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言肾虚胸痛:“肾病者……虚则心中痛。”《景岳全书》更明确提出“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肾阳不足,心阳失助,鼓动无力,血行瘀滞,脉络痹阻,胸痛发作;肾阴亏虚,心阴失滋,心火偏亢,耘伤阴血,心脉不荣,脉道失润,蹇涩作痛。

②肾元亏虚,痰瘀丛生:
    胸痹心痛,虽以正虚为本,肾虚为根,但痰浊、血瘀、阴寒诸邪产生与机体肾虚亦是密不可分,若肾阳亏虚,一则心失温煦,阳不胜阴,阴寒内盛,寒性收引,则心脉挛急,发为胸痹心痛,《太平圣惠方·论胸痹诸方》释之:“夫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于胸间,则为胸痹。”二则,气化失司,运化失常,聚湿成痰,停聚心脉,阻滞气机,发为胸痹,若肾精虚损,生髓不能,血无所生。《证治汇补》云:“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易阻心脉,而发胸痹。《素问·脉要精微论》亦曰;“脉者血之府……涩则心痛。”若肾中元气为人体原动力,若元气不足,诸气必虚,推动无力,血行不畅,而成血瘀之患。《医林改错》析之:“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元气,必停留两瘀。”

二、治则治法:
    本虚是胸闷痹发病的根本原因,邪实是疾病发展转归的重要因素,祖国医学认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旨,确立“补肾”、“通阳”、“祛邪”为胸痹治疗三法,临床之时,辨证施用。
(1)治疗三法,补肾为主:《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以脏腑虚衰(肾虚、心虚)为本,寒凝、淤血、痰浊、气滞为标,治疗当先补其正虚,后散其邪实。因此在重点补肾,强调:“欲养心阴,必滋肾阴;欲温心阳,必助肾阳”。以肾为本,根据肾之阴阳偏衰,分别治以温肾阳、滋心阴之法,通过补肾可平衡阴阳,使心肾互济,诸邪不生,控制胸痹发作。
(2)胸痹阳微,以通为补:《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轮》:“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其中,“阳微”即上焦阳气亏虚,阳虚当补,常以阳气以通为用,走而不守,內通脏腑,外达肌腠,上行清窍,下走浊窍,旁达四末,无所不至。只要保证阳气能够“运行不息,贯通无阻”即可使心阳通畅,血脉充盈,通而不痛。临床上以“阳无取乎补,宣而通之”及“以通为顺”、“以通为补”的观点,恢复心之自然功能,即达“补”心目的。
(3)标本兼顾,佐以祛邪:《素问·举痛论》道:“心痹者,脉不通”,“心脉痹阻”是胸痹心痛的病机特点,多因痰浊、血瘀、气滞所致,临证经验为胸痹虽应首重补虚,但治疗之时,还应标本兼顾,佐以化痰,活血、理气等祛邪之法。化痰祛浊可使心阳得展,血脉得通,心痛得止;理气活血可致气机通畅、血行无阻、血脉得养,胸痹得解,遵此治疗,常可事半功倍,迅速见效。
三、遣方用药:
1、精于配方,妙用药对:
    在治疗冠心病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临床处方常双药并用,迅速见效。
(1)补肾对药:常用生晒参配伍生地,以益肾培元。《本草汇言》谓生晒参:“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此为培元补气第一要药,生地黄,甘寒质润。《本草经疏》赞其:“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二者相伍,一阳一阴,一动一静,使阳生阴长,气血充和,胸闷、胸痹自愈。(2)通阳对药:瓜蒌、薤白源于张仲景瓜蒌薤白汤,瓜蒌性甘苦寒,功善开胸涤痰,但单独用易伤上焦阳气,配伍薤白,辛温通阳,宣通上焦阳气,二者相合,宣通而不伤正。(3)化瘀对药:常以活血化瘀多用丹参、三七配伍使用,丹参功善活血化瘀,兼有凉血、消肿止痛、养血安神之效,具“化瘀而不伤正”之特点;三七止血、化瘀、消肿,有“止血而不留瘀”之特性,二者相配,相辅相成,可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功效大增。
2、方随法立,组创新方: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胸闷胸痹的症状、病证、特点,创造制冠心爽方剂《冠心丸》用于肾阴亏虚、心阳瘀阻型冠心病患者,疗效显著。方中生晒参补阳益气,生地黄滋阴生津,益补肾水,瓜蒌、薤白、丹参、三七,活血散瘀,宁心安神,通经活脉,消肿止痛;枳壳、茯苓、山楂理气宽胸、健脾化湿、化瘀助消食;五味子、麦冬、山萸肉滋阴生津、补肾益精、养髓固元;酸枣仁、石菖蒲宁心安神、益气养心,为治疗《冠心病》良方,共奏远期的临床疗法。
                  杨家强主任撰稿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杨家强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要懂得敬畏人体生物钟 谢江强

    要懂得敬畏人体生物钟:调理慢性肠胃炎小张是个只要工作压力大了,或是因为出差在外饮食、居处不习惯,就容易便秘的人。人身体里有一个生物钟,时间到了就要进食、休息、睡眠、工作等,一旦打破其中任意一个规律,就会影响到其他。

  • 方剂中的“洗肠草”:缓解腹胀有奇效 谢江强

    方剂中的“洗肠草”:缓解腹胀有奇效患者郑女士是名厨师,由于手艺很好,是店里的一宝,老板一直舍不得让她退休,而她也热爱做菜这一行,便一直做到了现在。

  • 温故知新——桂枝汤及其变方 叶艋玮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可知桂枝汤证,属病势偏外,尚未入里。

  • 秋(陈医生) 陈鹏

    秋文/陈医生2023.10.31梧桐的叶子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在月光下细数流年可惜凤凰早已涅槃只剩枝桠喃喃诉说着秋

  • 归芪通络膏 谢江强

    归芪通络膏水煎药:生黄芪200克、茯苓150克、当归150克、砂仁100克、黄精100克、桃仁100克、陈皮100克、姜黄100克、炒白术150克、炙甘草60克、瓜蒌120克、白僵蚕60克、川牛膝150克。

  • 过敏性鼻炎的针灸治疗 崔乐

    经过反复查阅书籍及对疾病的进一步认识与思考,发现可以用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并且在临床上逐步去探究治疗思路、寻求治疗心得、通过反复总结巩固治疗经验。

  • 抗生素只是抗菌药物,不是消炎药 钟金桥

    抗生素只是抗菌药物不是“消炎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药品误区,在很多老百姓眼中,感冒发烧喉咙痛,服用的阿莫西林头孢类药物就是“消炎药”。抗生素只是抗菌药物,通过杀灭细菌,间接性的参与到炎症反应中,起到抗菌抗炎症的作用。

  • 桂枝去芍药汤类 李华歆

    ——毛泽东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桂枝去芍药类!该类方包含“桂枝去芍药汤”和“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 杂病诊治(二十九) 张宝华

    李某某,女,67岁。腰酸痛,下肢怕风,酸软乏力数月。

  • 治小儿慢性咳嗽医案一则 宁承洁

    中医诊断:咳嗽肺脾气虚证处理:予以中药5剂口服。一个月后患儿母亲带患儿复诊,诉现已无咳嗽,饮食较前增加,长胖了,大便一日一次,成形,但仍有少许腹痛,无明显腹胀,以脐周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