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集

2021.09.09 1188阅读 评论数 1 15
柴胡集



主要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湖北、四川等地,以北方所产为地道药材,故习称“北柴胡”。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柴胡味苦性凉,入肝、胆经。经历代医家本草验证,其功为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其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等病症。

辛丑年三月入苏,五月返家。业医两月,诸事乖逆,虽一片赤诚,亦难转颓势,问心无愧却遇三季人事,心中渐郁。及至故宅,家事复冗杂,心不得静遂,渐觉胸胁闷胀,常欲叹息方舒。初以为疲弊,静养可复,熟料渐不欲食,观舌苔白略厚,察脉弦,寻遍家中药箱皆不得对症之药,便问母亲有柴胡否?母答曰:去年曾备采部分,不知坏否?余按母曰取来柴胡,约度五钱上下,掰断,放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未曾想半个时辰后,胸胁气机串动,嗳气数次即觉舒畅,夜来复煎一次,饮而遂愈也。余不禁感慨:一味柴胡饮,功同疏肝散耳。复取柴胡一根,方折断,提鼻臭之,芳香悦人。本经曰柴胡推陈致新,取其苦泄之能;后人言疏肝,为其芳香通达气机耳;其味口尝微苦,其性凉,推陈致新,主心腹肠胃结气,疏肝,利胆,解热,仲景每倚之以去半表半里之疾,柴胡诸剂,细心推究可得矣。余得仲景心旨,每于半表半里诸疾,仗柴胡挂帅点将,祛邪却敌耳。


柴胡性味主治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云其味苦平,其功用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以后历代本草医家多有赞誉之: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茎长软、皮赤、黄髭须。出在平州平县,即今银州银县也。西畔生处,多有白鹤、绿鹤于此翔处,是柴胡香直上云间,若有过往闻者,皆气爽。凡采得后,去髭并头,用银刀削上赤薄皮少许,却,以粗布拭了,细锉用之。勿令犯火,立便无效也。


治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 小便 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 柴胡 半斤, 黄芩 三两, 人参 三两, 半夏 半升(洗), 甘草 (炙)、 生姜 各三两(切), 大枣 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伤寒论 》 小柴胡汤 )


②治邪入经络,体瘦肌热,推陈致新;解利伤寒、时疾、中喝、伏暑: 柴胡 四两(洗,去苗), 甘草 一两(炙)。上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羔,同煎至八分,食后热服。(《本事方》 柴胡散 )


③治外感风寒,发热憨寒,头疼身痛;痎疟初起: 柴胡 一至三钱, 防风 一钱, 陈皮 一钱半, 芍药 二钱, 甘草 一钱, 生姜 三、五片。水一钟半,煎七、八分,热服。(《景岳全书》 正柴胡饮 )


④治肝气,左胁痛: 柴胡 、 陈皮 各-钱二分, 赤芍 、 枳壳 、醋炒香附 各-钱, 炙草 五分。(《 医医偶录 》 柴胡疏肝饮)


⑤治肝经郁火,内伤胁痛:柴胡、 黄芩 、 山栀 、 青皮 、 白芍 、 枳壳 。(《 症因脉治 》 柴胡清肝饮 )


⑥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忪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甘草 半两(炙微赤)、 当归 (去苗,锉,微炒)、 茯苓 (去皮,白者)、 白芍 药、 白术 、 柴胡 (去苗)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煨 生姜 一块切破, 薄荷 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不拘时候。(《局方》 逍遥散 )


⑦治盗汗往来寒热: 柴胡 (去苗)、胡 黄连 等分,为末,炼蜜和膏,丸 鸡头子 大。每一、二丸,用酒少许化开,入水五分,重汤煮二、三十沸,放温服,无时。(《 小儿 卫生总微论方》 柴胡黄连膏 )


⑧治荣卫不顺,体热盗汗,筋骨疼痛,多困少力,饮食进退: 柴胡 二两, 鳖甲 二两, 甘草 、 知母 各一两, 秦艽 一两半。上 五味 杵为末。每服二钱,水八分,枣二枚,煎六分,热服。(《 博济方 》 柴胡散 )


⑨治黄疸: 柴胡 一两(去苗), 甘草 一分。上都细锉作一剂,以水一碗, 白茅根 一握,同煎至七分,绞去渣,任意时时服,一日尽。(《传家秘宝方》)


⑩治肝黄: 柴胡 一两(去苗), 甘草 半两(炙微亦,锉), 决明子 、 车前子 、 羚羊角 屑各半两。上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柴胡 散)


⑾治积热下痢:柴胡、黄芩等分。半酒半水,煎七分,浸冷,空心服之。(《济急仙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衍义》:"柴胡《本经》并无一字治劳,今人治劳方中,鲜有不用者。尝原病劳,有一种真藏虚损,复受邪热;邪因虚而致劳,故曰劳者牢也,当须斟酌用之。如《经验方》中治劳热, 青蒿煎 丸,用 茈胡 正合宜耳。服之无不效。热去即须急已,若或无热,得此愈甚。《日华子》又谓补五劳七伤,《药性论》亦谓治劳乏羸瘦,若此等病,苟无实热,医者执而用之,不死何待!如张仲景治寒热往来如疟状用 柴胡汤 ,正合其宜。"


②《 医学启源 》:" 柴胡 ,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此药不能止。治心下寤、胸膈中痛……。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


③李杲:"柴胡泻肝火,须用黄连佐之。欲上升则用根,酒浸;欲中及下降,则生用根,又治疮疡癖积之在左。十二经疮药中,须用以散诸经血结气聚,功用与连翘同。"


④《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 ,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⑤《纲目》:"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者,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消气退热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用可尔。然东垣李氏言诸有热者宜加之,无热则不加。又言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十二经疮疽,须用柴胡以散结聚。则是肺疟肾疟,十二经之疮有热者,皆可用之矣。但要用者精思病原,加减佐使可也。如《和剂局方》治上下诸血, 龙脑 鸡苏丸 ,用 银柴胡 浸汁熬膏之法,则世人知此意者鲜矣。按庞元英《淡薮》云,张知閤久病疟,热时如火,年余骨立,医用茸、附诸药,热益甚。召医官孙琳诊之,琳投 小柴胡汤 一帖,热减十之九,三服脱然。琳曰,此名劳疟,热从髓出,加以钢剂,气血愈亏,安得不瘦?盖热有在皮肤、在脏腑、在骨髓,非 柴胡 不可。若得 银柴胡 ,只须一服,南方者力减,故三服乃效也。观此,则得用药之妙的矣。寇氏之说,可尽凭乎?"


⑥《本草经疏》:" 柴胡 ,为少阳经表药。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者,足少阳胆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不可汗,不可吐,不可下,其经在半表半里,故法从和解,小柴胡汤之属是也。其性升而散,居阳,故能达表散邪也。邪结则心下烦热,邪散则烦热自解。阳气下陷,则为饮食积聚,阳升则清气上行,脾胃之气行阳道,则饮食积聚 自消散 矣。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者,少阳实热之邪所生病也。 柴胡 苦平而微寒,能除热散结而解表,故能愈以上诸病。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者,柴胡为 风药 ,风能胜湿故也。""按今柴胡有二种,一种色白黄而大者,名 银柴胡 ,专用治劳热骨蒸;色微黑而细者,用以解表发散。《本经》并无二种之说,功用亦无分别,但云银州者为最,则知其优于发散,而非治虚热之药明矣。"


⑦《本草汇言》:"银柴胡 、北柴胡、软柴胡,气味虽皆苦寒,而俱入少阳、厥阴,然又有别也。银柴胡清热 ,治阴虚内热也;北柴胡 清热,治伤寒邪热也;软柴胡清热,治肝热骨蒸也。其出处生成不同,其形色长短黑白不同,其功用内外两伤主治不同,胡前人混称一物,漫五分理?《日华子》所谓补五劳七伤,治久热羸瘦,与《经验方》治劳热, 青蒿煎丸少佐 柴胡 ,言银柴胡也。《衍义》云,《本经》并无一字治劳,而治劳方中用之,鲜有不误者,言北柴胡也。然又有真藏虚损,原因肝郁血闭成劳,虚因郁致,热由郁成,软柴胡亦可相机而用。如《伤寒》方有大、小柴胡汤。仲景氏用北柴胡也。脾虚劳倦,用补中益气汤 ,妇人肝郁劳弱,用逍遥散 、 青蒿煎丸少佐 柴胡 ,俱指软柴胡也。业医者当明辨而分治可也。"


⑧《本草正》:"柴胡,用此者用其凉散,平肝之热。其性凉,故解寒热往来,肌表潮热,肝胆火炎,胸胁痛结,兼治疮疡,血室受热;其性散,故主伤寒邪热未解,温病热盛,少阳头痛,肝经郁证。总之,邪实者可用,真虚者当酌其宜,虽引清气上升,然升中有散,中虚者不可散,虚热者不可寒,岂容误哉?""柴胡之性,善泄善散,所以大能走汗,大能泄气,断非滋补之物,凡病阴虚水亏而孤阳劳热者,不可再损营气,盖未有用散而不泄营气者,未有动汗而不伤营血者。营即阴也,阴既虚矣,尚堪再损其阴否?然则用柴胡以治虚劳之热者,果亦何所取义耶。"


⑨《药品化义》:"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属足少阳胆经药,治寒热往来,疗疟疾,除潮热。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佐补中 益气汤 ,提元气而左旋,升达参芪以补中气。凡三焦胆热,或偏头风,或耳内生疮,或潮热胆痹,或两胁刺痛,用 柴胡清肝散 以疏肝胆之气,诸症悉愈。凡肝脾血虚,骨蒸发热,用 逍遥散 ,以此同 白芍 抑肝散 火,恐柴胡性凉,制以酒拌,领入血分,以清抑郁之气,而血虚之热自退,若真脏亏损,易于外感,复受邪热,或阴虚劳怯致身发热者,以此佐 滋阴降火汤 除热甚效。所谓内热用 黄芩 ,外热用柴胡 ,为和解要剂。"


⑩《本草崇原》:"柴胡,乃从太阴地土、阳明中土而外达于太阳之药也,故仲祖《卒病论》言伤寒中风不从表解,太阳之气逆于中土,不能枢转外出,则用 小柴胡汤 达太阳之气于肌表,是柴胡并非少阳主药。后人有病在太阳而用柴胡,则引邪入于少阳之说,此无稽之言。"


⑾《本经逢原》:"柴胡, 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⑿《本草经解》:" 柴胡 ,其主心腹肠胃中结气者,心腹肠胃,五藏六府也,藏府共十二经,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柴胡轻清,升达胆气,胆气条达,则十一藏从之宣化,故心腹肠胃中,凡有结气,皆能散之也。其主饮食积聚者,盖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之疏散,又借少阳胆为生发之主也,柴胡升达胆气,则肝能散精,而饮食积聚自下矣。少阳经行半表半里,少阳受邪,邪并于阴则寒,邪并于阳则热,柴胡和解少阳,故主寒热之邪气也。"


⒀《本草经 百种 录》:"柴胡,肠胃之药也。观《经》中所言治效,皆主肠胃,以其气味轻清,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故其功如此。天下惟木能疏土,前人皆指为少阳之药,是知末而未知其本也。"


⒁《本草求真》:"柴胡能治五痨,必其诸脏诸腑,其痨挟有实热者,暂可用其解散(实热是外邪内郁而实)。真虚而挟实热,亦当酌其所宜。虽引清阳之气左旋上行,然升中有散,若无归、耆同投,其散滋甚。虚热不可寒,血衰火毒者不可操,岂容误哉?兼之性滑善通,凡溏泄大便者,当善用之。"


⒂《药征》:"《本草纲目》柴胡部中,往往以往来寒热为其主治也。夫世所谓疟疾,其寒热往来也剧矣,而有用柴胡而治也者,亦有不治也者。于是质之仲氏之书,其用柴胡也,无不有胸胁苦满之证。今乃施诸胸胁苦满,而寒热往来者,其应犹响之于声,非直疟也,百疾皆然。无胸胁苦满证者,则用之无效焉。然则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


⒃《重庆堂随笔》:"柴胡为正伤寒要药,不可以概治温热诸感;为少阳疟主药;不可以概治他经诸疟;为妇科妙药,不可以概治阴虚阳越之体,用者审之。"


⒄《本草正义》:"柴胡味苦,而专主邪热,故《名医别录》称其微寒。然香气馥郁,而体质轻清,气味俱薄,故与其他之苦寒泄降者,性情功用,大是不同。《本经》、《别录》主治,多属肠胃中饮食痰水停滞积聚之症,则诸般积聚,皆由于中气无权,不能宣布使然。柴胡能振举其清阳,则大气斡旋,而积滞自化。其治外邪寒热之病,则必寒热往来,邪气已渐入于里,不在肌表,非仅散表诸药所能透达,则以柴胡之气味轻清芳香疏泄者,引而举之以祛邪,仍自表分而解,故柴胡亦为解表之药,而与麻、桂、荆、防等专主肌表者有别。且柴胡证之呕逆及胸痞痛诸症,固皆肝胆木邪横逆为患,乃以柴胡之升腾疏泄者治之,既非镇摄之品,何以能制刚木之横?则以病由外来之邪所乘,肝胆之阳,遏抑不得宣布,失其条达之本性,因而攻动恣肆。柴胡能疏泄外邪,则邪气解而肝胆之气亦舒,木既畅茂,斯诸证自已。乃或又因此而谓柴胡能平肝胆之横,凡遇木火上凌,如头痛耳胀,眩晕呕逆、胁肋胀痛等症,不辨是郁非郁,概投柴胡,愈以助其鸱张,是为教猱升木,则又毫厘之差,千里之谬矣。且柴胡之治寒热往来,本主外感之病也,故伤寒、温热、湿温诸病,始则火寒大热,已而寒热间断,发作有时,胸胁不舒,舌苔浊腻者,斯为邪在半表半里,柴胡泄满透表,固是专司。若乍病之时,忽寐忽热,一日数作,则邪在气分,尚是表病,柴胡亦非其治。若至病久气虚,亦复寒热来往,而脉见虚软,舌色光滑,疑谓虚热,又非邪盛之寒热可比,则柴胡升举,亦非所宜。惟必审知其为脾阳不振,中气下陷,则东垣补中益气之方,乃堪采用,然升、柴升清,特其少少之辅佐品耳。至如疟病之寒热往来,既有不移时刻,又似仲景小柴胡成法,正为此证一定不易之主方。然在寒热方盛之初,或多寒,或多热,亦当分别见证,各为治疗,并非用得一味柴胡 ,便可自谓通治疟病之秘钥。惟必至寒热发作,虽有定时,而日至日晏,则邪入渐深,乃为正气不足,清阳下陷之侯,所谓阳病渐入于阴,非柴胡升举其清气,不能提出阴分,还归于表而病解,则柴胡乃是必不可少之药。又疟缠既久,邪势已衰,而正气亦惫,是又所谓脾阳不振之候,亦必以柴胡升举中气,使其清阳敷布,而后寒热可止,则须与补脾之药并用,东垣之补中益气汤方,最为合拍,是乃虚疟之宜于柴胡者。此外则虽是往来之寒热,而柴胡亦非必用之药矣。约而言之,柴胡主治,止有二层:一为邪实,则外邪之在半表半里者,引而出之,使还于表,而外邪自散;一为正虚,则清气之陷于阴分者,举而升之,使返其宅,而中气自振。此外则有肝络不疏之症,在上为胁肋搐痛,在下为脐腹腆胀,实皆阳气不宜,木失条达所致,于应用药中,少入柴胡,以为佐使而作向导,奏效甚捷。""柴胡以气胜,故能宣通阳气,祛散外邪,是去病之药,非补虚之药。在脾虚之病用之者,乃借其升发之气,振动清阳。提其下陷,以助脾土之转输,所以必与补脾之参、芪、术并用,非即以柴胡补脾也。甄权《药性论》谓,治热劳骨节烦疼,虚乏羸瘦,盖亦指脾气不振,清阳陷入阴分者言之,故下文更有宣畅气血四字。明谓此是气血不畅,用柴胡以振举其清气,则气血自能宣畅,且可透泄其热,斯为热劳赢瘦之正治。初非谓劳瘵既成之后,血液耗竭,灼热将枯,而亦以柴胡升散之也。乃后人不知辨别,竟误以为劳瘵通治之良方。《日华子本草》竟有补五劳七伤之句,以升阳散邪之药而妄称为补,大错铸成,实源于此;洁古因之,亦宜以除虚劳三字为言,盖至此而柴胡遂为虚劳之专主矣。亦知劳有五藏之分,虚亦有中下之异,而无不发内热者。心脾之劳,阳气郁结而为灼热,以柴胡升举而泄散其热,宜也。若肝肾之劳,阴精耗烁而为蒸热,亦以柴胡拔本而发扬其热,可乎?中虚之热,为阳入于阴,以柴胡提出阴分,是使之返归本位,如人坠深渊,挈之登岸,是也。若下虚之热,为阴出之阳,亦以柴胡举之上升,是使之脱离根柢,如百谷丽土,拔之石上,可乎?"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张宝华 资质认证

    一味柴胡饮,功同疏肝散。

    2021-09-09 08:12 评论数 0 3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孩子吃饭香,妈妈不担心 谢江强

    孩子吃饭香,妈妈不担心小儿厌食的速效调理法小儿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不欲饮食、食欲不振,甚至拒绝饮食的一种常见疾病,也可作为伴随着夜惊啼、情绪问题、感冒等疾病而出现的症状。8岁的林同学,平时吃饭挑食,不爱吃蔬菜,而且脾气急躁,耐性不足,十分好动。

  • 胸痛气短伴双下肢水肿案,有效到治愈的思辩过程。 李高勤

    巩某,女,26岁。胸骨处牵扯样疼痛。下午双腿肿6年。下颌有少量暗色的痘痘。双下肢腿肿明显减轻,按压已无明显指头印。下肢稍肿,经前或久坐加重。上热,脾虚为小柴胡汤证。戴口罩仍有胸闷气短。月经前2天多,第3天减少。

  • 便秘一案 刘娟

    首诊2023年06月26日王某,女,便秘2年余。患者2年来一直便秘,易腹胀,大便4-5日才解一次,大便干结,怕冷,胃纳差,寐差,舌质淡,脉细。二诊2023年07月30日患者便秘明显好转,怕冷较前减轻,胃口稍好转,夜寐较前佳,舌质淡,脉细。

  • 腘窝囊肿的中医治疗 崔乐

    在中医的日常诊疗中,腘窝囊肿的患者也非常常见,常见于顽固滑膜炎的患者中,这些患者大多身材矮胖,膝关节有不同程度的变形甚至畸形,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运动。

  • 失眠别老想龙牡,便秘别老想大黄芒硝。 李高勤

    主诉:失眠2年,便秘2年。便秘,太阴为主,虽有阳明热,但热是经热,水热,不是腑热、实热。所以便秘和阳明关系不大,所以不能用承气大黄芒硝了,既然考虑太阴,太阴为里的功能虚衰,振奋太阴就可以。

  • 咳喘治疗体会 谢江强

    咳喘治疗体会张仲景治喘有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等方,这些方子如果稍有辨证错误,就会带来不良反应,所以中医向有“内不治喘、外不治癣”的说法,意思就是说喘证很难治疗,咳嗽同样如此。

  • 经方辩证施治水肿一例 尹传礼

    陈某,女,22岁。平素月经推迟,每次行经伴脘腹胀痛,经来即止,经色暗,有血块。患者腹胀便秘,大便4-5未行,口苦、烦躁,当为少阳阳明经滞不行,又患者平素月经推迟,每次行经伴脘腹胀痛,经来即止,经色暗,有血块。余思前药屡用攻下,虽经药便通满除,终是治标,不及

  • 脸部褐斑案 李高勤

    李某,女,30岁。主诉:右侧脸部褐斑5年。患者稍怕冷,有皮肤瘙痒,脸部褐斑,容易感冒。为表证,考虑气血虚损导致的表失濡养。考虑水饮占据津液,津液失去濡养所致。治疗当补血,化饮,降逆。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

  • 腰突治疗后如何康复和预防再复发?小针刀腰突止痛的原理是什么? 钟金桥

    腰突治疗的康复和预防问题?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疾病的原理?在中重度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时,患者疼痛严重,不能弯腰,甚至疼痛不能行走,腰腿麻木厉害,在做小针刀治疗后迅速缓解,几天便痊愈,相对于针灸中药的慢效和手术治疗的高费用以及危险性,显得很神奇。

  • 四逆散 李华歆

    今天来聊聊经典名方“四逆散”。四逆散甘草(炙)枳实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四逆散的方证应该是基于少阳枢机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