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脑汤治疗偏头痛举隅

2022.08.30 383阅读 评论数 0 0
“救脑汤”一方,出自清代医家陈士铎所著《辨证录》头痛篇中,谓可治头痛连脑、双目赤红、如破如裂之“真头痛”。该方由当归、川芎、细辛、蔓荆子、辛夷花五味组成,其中当归、川芎重用至30克。

 

偏头痛一证,疼痛或左或右,目胀似脱,用药一般不外养血祛风、潜阳定惊、祛痰开窍一类,往往收效甚微。因头为诸阳之会,居诸脏之上,多由血虚有风,上扰巅顶,内入脑海而发。高巅之上,非风难入。陈氏救脑汤一方,大凡诸药不效而以血虚生风为其因者,虽兼有它证,而以此方加减,投之辄效。其中奥妙之处乃当归、川芎各用30克,取其养血祛风之强效,为主药;辅以细辛、蔓荆子、辛夷花治头痛之专药,载药上行,诸药相配,相得益彰。兹摘录数例,窥其一斑。

 

例1:血虚生风头痛

 

卢某,女,28岁,工人。初诊:1982年2月2日。

 

偏头痛十年余,产后六年来发作益甚,或左或右,发则头痛如裂,目胀似脱,甚则抱头大哭,痛不欲生,每每持续数日不解,每月发5-6次,月经前后痛必加剧,非止痛药数粒不解。舌尖红、苔薄白,脉细。十年来服药六百余剂,观其方药,多为化痰祛风定惊养血之剂,但收效甚微。盖女子以肝为先天,而血藏于肝,肝血不足,虚风内生,上扰清空之府,发为巅顶之疾,所谓:“头痛巅疾,下虚上实。”下虚者,精血不足也,上实者,风阳扰于上也。故养血以实其下,祛风以泄其上,仿救脑汤意加味。

 

处方:当归30克,川芎30克,细辛5克,蔓荆子10克,白芷10克,辛夷花10克,生甘草5克,钩藤15克,潼白蒺藜各15克,地龙10克,川牛膝15克。

 

服药二剂,适逢经行,头痛未作,唯觉头昏重胀,但未服止痛片,续服原方出入廿余剂,疼痛已除。停药观察至今,未再发作。

 

【按】内伤头痛,或因于风,或因于痰,或因于精少。血虚生风,上扰巅顶,可致头痛,头为清旷之区,最忌阴浊之邪,脾虚气弱,运化乏权,痰湿内生,上泛巅顶,肾虚精少,脑海失养,均可致痛。而偏头痛一证,因于风者居多。患者偏头痛十余年,几经图治,未见起色,前医用药,亦曾用归、芎之类,然其用量均在5-10克之间,岂知病久日深,非轻剂可解;巅顶之上非平剂可达。今仿陈氏救脑汤加减,用当归、川芎各30克获效。

 

例2:血虚夹湿头痛

 

张某,女,50岁,干部。初诊日期:1982年3月11日。

 

头痛8年余,逐渐加重,以致每日痛不休,服止痛药不断。每月平均有两次大发作,甚则头痛如劈,目胀似脱,恶心呕吐,饮食不进,大便溏泄,面色少华,神萎不振,舌质黯红,苔薄白腻,脉细。证属血虚生风,上扰巅顶;脾虚生湿,胃失和降。宜养血祛风,化湿健脾为治。

 

处方:当归30g,川芎30g,辛夷花10g,蔓荆子10g,细辛5g,白芷10g,苍术10g,荷叶顶10g,升麻10g,木香10g,苏梗10g,生甘草5g。

 

上方续服廿余剂后,头痛虽未大作,但有时仍有小痛不舒,需间服止痛片,后改当归40g、川芎40g,又服9剂,疼痛方除。

 

【按】患者年已半百,且病程日久,气血本虚,然夹痰湿,故养血祛风治其本,化湿健脾治其标,辅以清震汤加味,升清降浊。服药廿余剂,大痛未作,小痛稍有,证治相合,然病久日深,正虚邪实,非轻剂易解,故改当归40克、川芎40克,加大其量,重可去实。再服九剂,头痛已除,至今未作。如遇病久恙深顽固反复者,归、芎可再加重其量,确能收药到病除之功。

 

例3:瘀血头痛

 

孙某,女,48岁,工人。初诊日期:1982年5月21日。

 

患者旧有偏头痛之疾,经治已愈,1月前跌倒,左侧着地,头、面脉络受伤,血溢脉外,故左侧头面青紫肿痛,气血阻滞,痛如针刺,脉细,苔薄白,质黯红。细谛其因,乃瘀血为病耳,当以活血为治,加上患者面色少华,此乃气血不足之象也。故于活血祛瘀法中加入养血祛风之味,冀其新血渐生,瘀血得去。

 

处方:当归30g,川芎30g,细辛5g,地龙10g,川牛膝15g,自然铜15g,白芍10g,酸枣仁15g,莪术10g,僵蚕10g,生甘草5g,生山楂15g。

 

共三诊,计服药八剂,诸症悉除。

 

【按】患者旧有偏头痛之疾,经医治头痛虽除,然血虚之根未杜,外伤后,头面脉络受伤,血液外溢,阻于肌表,瘀血停滞,脑海失养,头痛又作。故取川芎活血之功,当归养血之效,辅以地龙、川牛膝、自然铜、莪术、僵蚕、山楂活血化瘀之品,白芍、枣仁柔肝养血以安神,服之面部青紫退,头痛除,寐转佳,纳食增。

 

》》编后语

《辨证录》中处方:辛夷9克,川芎30克,细辛3克,当归30克,蔓荆子6克。

 

该方妙处在于:方中细辛、蔓荆为祛风邪、治头痛之要药,得辛夷之导引,则直入于脑。但三药皆为耗血之品,与川芎同用,虽亦能愈头痛,然而过于辛散,邪气散而真气亦散矣,故又加入当归之补气补血,则气血周通于一身,邪自不能独留于头上矣,有不顿愈者乎。

 

来源:《云南中医杂志》(1983年第2期),转自“天医堂”公众号(ID:tyt012345)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杏林小书童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外感之病考虑风寒还是风热? 曹雪盼

    学习中医,最开始也是最考验一个大夫的水平就是能不能治疗外感外感之病是邪气入侵人体的开始从表及里从外到内开始从伤寒开始我们学到的外感是外感风寒用麻黄汤桂枝汤治疗这是局限于仲景的时代限制恶寒发热恶寒重而发热轻无汗,用麻黄桂枝以辛温解表到了明清时代介于叶天士的温

  • 就方剂药物剂量而言 曹雪盼

    同时在读书方面见过李可老先生用附子到180g也见过李汉卿先生附子用零点几克,甚为有趣有人用药轻灵有人大刀阔斧。各家学说百家争鸣可能中医的魅力就是在这里吧诸位怎么看

  • 小儿肺炎支原体用了阿奇霉素还咳嗽怎么办? 高立坚

    目前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上皮黏附、侵入,直接造成细胞损伤及免疫学说。现代研究表明黄芩、半枝莲、莪术均有抑制肺炎支原体的作用,半枝莲有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

  • 麦门冬汤 李华歆

    ——席慕容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麦门冬汤!从后面用的麦门冬汤来说,我们知道此处的气逆的根本原因可能与热证过后阳明不降有关!麦门冬汤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 木防己汤类 李华歆

    ——尼采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木防己汤类!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木防己汤!木防己汤木防己三两石膏(鸡子大)十二枚桂枝二两人参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 使腿部温暖的料理 谢江强

    使腿部温暖的料理:膝关节炎不再犯陈先生趁着五一假期和家人去海南岛旅游。这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可服用膏方进行调补。此为一个月左右的膏滋量。服用方法:温水兑服,一次2匙,头两周早、晚饭后各1次,后两周隔一日的中饭后服用1次,连续服用1个月。

  • 江城子(楞严经中我) 张宝华

    江城子色象颠倒色象空,妄狂生,识心中。缘起藏释,轮转我执重。金刚般若真如性,生一程,死一程。梦里楞严如来恒,双飞翼,风云逢。春花秋月,无始兮无终。未及灵山心尝尝,身释曾,梦释曾。癸卯年辛酉月乙卯日戌时卧龙子渊于奉天

  • 桂枝茯苓丸 李华歆

    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再看看“桂枝茯苓丸”这个方子!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芍药上五味,各等分,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

  • 简谈六经辩证 陈升王

    临床见到病邪在胃肠,按压硬满有抵抗或疼痛,就可诊断为“阳明病”、即“里阳证”。凡病见此外证者,也应诊断为“阳明病”。只要有此证,就可诊断为“少阳病”。这是对照“太阳病”而言,只要有“脉微细,但欲寐”表阴证,就可诊断为“少阴病”。

  • 产后恶露不净 谢江强

    产后恶露不净产后恶露超过3周时间仍淋漓不断,其量有多有少,称为恶露不净,或称恶露不绝、恶露不止。适用于血瘀型产后恶露不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