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纯中医药治疗舌下腺囊肿——痰包案

2021.08.25 1526阅读 评论数 3 39


舌下腺囊肿——痰包案(张宝国主任医师 张宝华医师)


田某,女,7岁。


其父代述曰:“舌下感觉异物感,吃饭时刮疼,一看就是囊肿了,平时有点便秘,睡觉流哈喇子,手爱起皮,平常受凉打喷嚏,有过敏性鼻炎。因舌下不适就诊三甲医院诊治,诊断为舌下腺囊肿,建议手术治疗。因怕孩子年龄幼小,怕打麻药,手术等影响孩子身体,想找中医治疗试试”。其父携儿来诊于余,问诊得之平素多动于常童,喜吮手指,食饮小食品多于五谷杂粮,小便略黄,大便不调,见患儿唇嫩红,表皮似脱,舌尖红,苔白略厚,脉略滑数,按力不足。


七岁之龄,自然之道,应春之象耳,肝木阳气生发,欣欣向荣,好动为之常也;幼童脾常不足,更况乎当下之食,化肥、农药,添加剂等等,复食之杂乱,四季不遵,脾胃焉有不伤乎?土气薄,寒气内生,水饮流注,是故舌下匏肿不适;木本克土,今土虚,木愈显偏旺,肝木飞扬,素动于常,嗜吮手指,风动之象耳;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济,脾开窍于口,主肌肉四肢,今无以荣养其之分野,故而唇嫩红,表皮似脱,手爱起皮也;脾胃虚弱,卫气无以济,卫外不固,故感寒凉而作喷嚏矣;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积食于肠道,大便失常于便秘耳,食积化热,故而卧而流涎,舌尖红,苔白厚,脉略滑数也;至若脉之按无力乃脾胃气虚也。观其脉症,为土不足,肝偏旺耳,宜于此处求之。


 

七剂后反馈曰:病情未进展,诸症大体如旧,复与首诊方七剂。

三诊曰:舌下囊肿见多,首粒囊肿扩大,内里有向外托透之势,囊内液体白浊混杂,此乃土气渐敦阜,排寒饮外出之佳兆耳,随其证处






四诊曰:囊肿未见增多,首粒渐缩,后发者亦有消退之势,方药对证处


五诊曰:囊肿去半,大便较前畅快,必定小儿,汤药味难耐,处



六诊:曰囊肿消退显著,患儿久服汤药甚烦气味,处



七诊:曰囊肿几已不显,处六诊方七剂观之。尽剂后反馈,曰囊肿消退,大便可,复与六诊方七剂巩固之。
约半月后,囊肿复发一粒,复与六诊方十余剂得以消退,后未在发病。
以下为诊疗过程舌象动态图及西医舌下腺囊肿观点之,以及古中医家认识:



















舌下腺囊肿系位于口腔黏膜下的黏液腺导管 阻塞或破裂,使分泌物潴留逐渐膨胀而形成的囊肿。 好发于舌下区,囊肿常位于口底一侧,较大舌下 腺囊肿可穿入下颌舌骨肌进入颏下区,也可波及对 侧口底,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舌下腺囊肿病因:1.由于腺体导管远端堵塞,而黏膜又持续分泌,致使近端扩张形成上皮囊肿,此被称为潴留囊肿;2.由于腺体破损,黏液外漏进入组织间隙,形成无上皮衬里的囊肿,称为外渗性囊肿。
诊断:通过病史及查体,该病的诊断很容易,临床将本病划分为单纯型、口外型和哑铃型3种类型,每种类型发病部位不同,在任何年龄均可见,以儿童多见。但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
西医:首先是手术切除舌下腺囊肿,虽然手术治疗具有较高的治愈率,同样也有有一定复发率, 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法为主。手术方法则包括腺体切除和袋形缝合两种术式。在治疗方法选择方面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确定,若患者年龄较小不宜接受手术治疗或注射药物治疗,可采用引流的方法来减轻症状,门诊及不具备手术条件的诊所,可以采用腔内注射、冷冻的方法治疗,腔内注射治疗能够破坏上皮细胞阻止囊肿再形成,优点是操作简单,成本低,对设备要求不高,治疗风险低,但是缺陷也较为明显,上述治疗后容易复发;临床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手术摘除,切除舌下腺及囊肿能够有高的治愈率。但同时也有一定高复发率,而且手术导致的并发症,如出血、软组织撕裂、口底塌陷畸形、下颌 下腺导管及舌神经损伤等不可避免,且发病多为儿童,有时需要反复手术治疗。非手术方法包括高渗盐水治疗、药物治疗、囊腔注射5%碘酊治疗,效果有限,同样面对高复发率。


痰包,别名蛤蟆肿。系指舌下生痰包,绵软不硬,作痛不安,甚或流出黄痰的病证。故又名舌下痰包。本病之病因《外科正宗》卷四认为是:“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而匏肿而成。”治宜清热化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可与重舌条互参。


冯鲁瞻曰∶小儿产下,舌下有膜如石榴子样,连于舌根,令儿言语不发不转,可以指甲摘破,令血出即活。用烧矾研细敷半绿豆许。若血出无害,不止,烧发灰掺之,或用猪脂涂之。(《锦囊》)


伍氏曰∶若不摘去,其孩必哑。


舌下痰包门主论
陈实功曰∶舌下痰包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成瓠肿,绵软不硬,有妨言语,作痛不安。治当用利剪当包剪出黄痰,若鸡蛋清,稠粘难断,捺尽,以冰硼散搽之,内服二陈汤加芩、连、薄荷。(《正宗》)


痰包第九十
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而匏肿。绵软不硬,有妨言语,作痛不安,用利剪刀当包剪破,流出黄痰;若蛋清稠粘难断,捺尽以冰硼散搽之,内服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数服,忌煎炒,火酒等件。


加味二陈汤


加味二陈汤半夏 茯苓甘草共陈皮


芩连薄荷姜三片 痰饮生来服此宜


治痰饮流注舌下,发肿作痛,针刺已破者服之。


陈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黄芩(各八分) 黄连 薄荷(各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冰硼散(见咽喉门)


痰包
痰包每在舌下生,结肿绵软似匏形,痛胀舌下妨食语,火稽痰涎流注成。


【注】此证生于舌下,结肿如匏,光软如绵,塞胀舌下,有防饮食言语,色黄木痛,由火稽痰涎流注而成。宜用立剪当包上剪破,出痰涎如鸡子清,稠粘不断,拭净,搽冰硼散,服加味二陈汤。忌煎炒、火酒等物。


加味二陈汤


陈皮 半夏(制) 白茯苓 黄芩(各八分) 黄连 薄荷 甘草(生,各五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痰包生于舌下
痰包生于舌下.结肿如瓠.光软如绵.甚则塞令满口.由火击痰饮流结而成.宜用铍针.对包上捻之如钻.钻破出稀涎如鸡子清.稠粘不断.拭净.搽水调散.服二陈汤加黄芩、黄连、薄荷之类.仍忌煎炒火酒等物.庶不再发.


冰硼散 治舌胀痰包.重舌木舌.咽喉肿痛.


冰片(一分) 硼砂(五钱) 辰砂(一钱) 牙硝(一钱)


为末.收用.喉生毒.加灯草烧灰.更效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徐全保 资质认证

    古中医,有理有据,

    2022-01-11 09:05 评论数 1 3
    1. 张宝华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徐全保

      中医药有自己的优势!

      2022-01-11 09:38 评论数 0 0
  •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古中医治疗舌下腺囊肿,让西医惊讶不已。

    2021-08-25 06:14 评论数 0 2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耳朵红肿,医院需要手术,经方一剂痊愈!(文章转载水解诸相) 程朝旺

    到伊苑就诊,伊笙毫不意外地给出了“中耳炎”的诊断。患者的详细问诊信息如下:从患者的问诊单来看,如果患者按照伊苑那套方法一味地去消炎,最终得到的结果肯定是正气损、邪气存。正如这位患者在第一家伊苑所遇到的老医生。

  • 起萎方 潘洪波

    于是去侧柏叶,栀子、藕节之品,仿古寒商阳,而更难起。继服一周巩其效,先起而有力,金枪不倒。

  • 泄泻调理调理总结 谢江强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如水样,或伴见不消化食物,或有黏液为特征的常见小儿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夏秋季节尤为常见。此病大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

  • 前列腺增生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 张宝华

    西医治疗前列腺增生,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中医和西医在治疗前列腺增生方面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对预防和治疗前列腺增生有积极的作用。

  • 中年妇女便秘一例 赵龙

    马某,女,43岁。一般四五天,在酵素的作用下,能解。性格稍急,平时无其他不适。诊断,脾气阴不足,肝疏泄失常。服完后,在不用其他药的基础上,一两天均能自然排便,量,色,质,均比较正常。

  • 厥阴病(2) 李华歆

    大家此时可能会问小编,说了半天如果说“厥阴”在人体模型是“血脉”,那么“厥阴病”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厥阴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 越婢加术汤 李华歆

    患者浑身发热症状明显,身体出了很多很多的汗,我们说汗为津液外出的一种特殊形式,而出汗太多,肌腠大汗,也就会容易遭受到外邪的影响,而久而久之,因为津液就是过多,阴阳俱虚,可以用“越婢加术汤”治疗!越婢加术汤主之。

  • 类风湿关节炎的膏方治疗心得 谢江强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变特点为滑膜炎,以及由此造成的关节软骨和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多数为缓慢隐匿起病,少数急性起病,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类风湿关节炎受累关节的症状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关节肿胀和疼痛,常伴有晨僵。

  • 膏方常用的胶类、糖类 谢江强

    制备膏方常用的胶类中药有阿胶、龟甲胶、鹿角胶、鳖甲胶等。

  • 手脚冰凉十年案一 王建飞

    2023年10月12日张某,女,66岁,初诊。阴寒凝结于下,阻遏阳气伸展,则手脚冰凉。今复诊告知口苦消失,余症均未减。2023年10月31日服药后回访,上述症仍未见明显变化,已无信心再服中药。嘱其适当运动,饮食均衡,少盐少糖,生活作息规律,避风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