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再谈桂枝加芍药汤

2021.10.18 1345阅读 评论数 8 9
  本次争论的焦点在一个网络病例,一个老师说他用了“小建中汤”治疗某个疾病取得的疗效,但是我发现那个“小建中汤”并不是按照仲景所说的桂枝:芍药是2:1的比例,而他也进行了解释:患者能食、大便不硬,所以减少了“芍药”的用量,后来我跟几个同道把这个解释讨论了一下,发现争议很大!  支持的说法就是说“芍药”性寒,加多了会拉肚子,所以要少用,支持该观点的同道还举出了很多临床经验案例,表面上确实说得通,不过学术交流如果只有一种声音,那么学术就不是学术了,而是某些权威的“一言堂”,我们搞研究的誓死不作“皇帝新装”故事里趋炎附势的“老百姓”,所以我提出了反对意见!   芍药 《本经》记载“芍药”为: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如果单从研究角度来说,笔者认为《伤寒论》中的“芍药”应该不具备“寒性”,后世医家也有说其具备“酸味”,笔者曾亲自嚼过药房中的“芍药”后发现其酸味并不明显,反而“苦味”较重!那么如果我们按照《本经》记载,那么“芍药”应该是“苦平”的,那么它到底有多“苦”,我想尝过“黄连”、“苦参”的朋友一定不会再说“芍药”有苦味……   再从《本经》的描述来看,此“芍药”具备了类似“活血化瘀”的作用后才能“除血痹”、“破坚积”、“疝假”、“止痛”等。而从“桂枝汤”的应用目的在于“和卫调营”来看,我们说此处用“芍药”(赤芍)是取其“破积”分作用!   再说“桂枝加芍药汤”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 (去皮) 三两 芍药 六两 甘草 (炙) 二两 大枣 (擘) 十二枚 生姜 (切) 三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我们知道该方其实就是把“桂枝汤”中“芍药”用量加了一倍后得来,本来是“太阳病”的患者,此时表证未罢,而医生却用了“下法”,“下法”伤里阳的同时也大伤“津液”,里阳不足导致“太阴”阴性过重进而生湿,湿盛则“满”,寒重则“痛,”虚寒夹湿困郁中焦其实才是“太阴病”的本质,那么我们用“桂枝加芍药汤”的目的也就理所当然的离不开“虚寒夹湿”这几个字数!   “桂枝汤”本身就是一个补剂,桂枝、甘草温阳通脉,芍药、甘草行血化积,体内的阳性物质最怕的是“不通”,而阴性物质最怕的是“郁积”,所以桂枝、芍药的在方中应用目的主要就是针对以上两个方面,再加入姜、枣、参增补津液,所以一张调营养卫且颇具补性的方剂就形成了!    那么我们增加“芍药”的目的其实也就出来了,加重“芍药”用来事实上最直接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去“积”,《内经》云:血生脾,笔者大言不惭的解释为全身的血络在“脾”处“打了个结”,这就是脾,血生脾其实是说脾的工作正常与否其实是靠“血”,心把“血”送到“脾”处,脾气得健才能为“胃”行其“津液”,这也是“火生土”的具体表现!所以我们说“血”的运行与“脾”(太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再说“太阴”虚寒生湿成积,这个时候我们用“桂枝汤”温阳行阴增津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所以为276条中也提到太阴病可以用到“桂枝汤”,那么我们加重芍药为就是增强了“破积”的作用,通过活“血”来恢复“太阴”的转运能力,这是无可厚非的,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桂枝与芍药等比例的用是兼顾温阳与破积两个方面,而加重“芍药”则好比是在这个天平上加重了破积的一面,芍药的行阴作用也可以将桂枝的温力带入太阴。   所以笔者认为“桂枝加芍药汤”加重芍药的目的在于帮助太阴恢复“破积”功能,相当于给用扫把工作的清道夫配发了电动工具,至于临床上患者吃了“芍药”会“拉肚子”的问题,请求大家原谅笔者临床经验尚浅,还没能见到太多的病例,但是或许也可以从此文得到一些启发!(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咽痒咳嗽1月余,经方加减诸证愈 宗琪

    患者:董某某性别:男年龄:18岁初诊日期:2023年10月29日主诉:咳嗽、咳痰伴咽痒1月余。条文学习:《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

  • 小柴胡汤证 刘娟

    往来寒热是正气不足的特殊表现,同时提及少阳病的本质是正气已显不足,该患者久病、大病患者,正气不足,用小柴胡汤后1剂退热,效果佳。

  • 中医视角下的支原体性咳嗽 张宝华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支原体咳嗽应以宣肺止咳、解表散邪为原则,以达到疏风散寒、清热化痰、利湿排痰的目的。

  • 寺前的树 陈鹏

    文/陈鹏医生在一个明媚的下午偷闲我孤身入寺寺里寺外空无一人如同佛性之空空随机扫码捐了点功德666是个吉利的数字没有贿赂佛祖的嫌疑本来我什么也不求什么我喜欢在佛像前静立享受片刻的宁静也不用许任何愿佛祖自会知晓一切事实上我宁做寺庙前的一颗树无心无欲无争就这样静

  •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 谢江强

    孩子慢性腹泻,要从肝脾入手治疗9岁的患儿杨小朋友,因为间歇性肚子隐痛而来看病。我判断孩子的情况应该是肝脾不和引起的腹泻,可能是因为着凉,或是吃了不对的食物所导致的,因此我给他开了能够疏肝缓急止痛、健脾升清止泻的升清止泻膏。

  • 福报的碗 陈鹏

    文/陈医生整理20231021有些人20岁就身患重病花光积蓄而亡,有些人一辈子勤勤恳恳都是处在还债之中,有些人看是在做好事却一生坎坷,这些都是跟福报有关。"福即是善,义即是福。"于生命中,善心为福报。"行善积德,福报无穷。"用真心感化他人,福报自然来。

  • 理中丸 李华歆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理中丸的组成其实很简单,甘草、干姜温里阳,白术补土祛湿,人参大补元气。这里说的理中丸是以丸剂出现,而仲景明确告诉我们丸药的力量不足汤剂,而其加减法非常值得玩味!

  • 我心中的黄耆 张宝华

    黄耆,常用的中草药,再寻常不过了。别说医者,就是寻常百姓都晓得它的大名,明它的功用。黄耆,味甘,性微温。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等病症。

  • 再论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 姚金虎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这确实很有道理啊。量不仅仅是剂量,也是配伍比例。量是证的体现,也是辨证论治的灵魂。另外有些独特的剂量,比如逍遥散中的薄荷,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柴胡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中医思维的重要体现,绝不是什么糟粕。

  • 膝关节炎的治疗心得 崔乐

    当出现膝关节炎时,有条件的最好是做磁共振检查首先明确关节周围磨损程度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与治疗方案,这样才会避免因为治疗的不合理而引发进一步加重的情况,还特别注意休息,可以说三分治七分养在这里一点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