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之小议

2022.05.07 278阅读 评论数 0 3

作为临床医生,大家在临床上发现外感病多还是内伤病多?

外感病中伤寒多还是温病多?

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是温病?

如果我们把中医分成两大学派,就是外感学派和内伤学派。把外感分两大学派,就是伤寒学派和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把中医学拉到了继伤寒学、内伤学之后的又一个顶峰。

何廉臣选编的《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这本书对后世临床医生的影响比较大。看看目录,按什么体例编排的?全书分上下集。上集,四时六淫病案;下集,传染病案。上集中包括风淫病案、寒淫病案、暑淫病案、湿淫病案、燥淫病案、火淫病案。疑惑:难道当时全国的名医都治外感病、不治内伤病?

翻看书中案例,里面也有内伤病病案。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编写?

从邪考虑,从邪立论。外感多见邪,当然内伤也会生邪,这是从外感的角度立论的。

临床上,外感病见得并不比内伤病少。而当前临床的现状是,会治外感病的中医越来越少,很多医 生眼中全是内伤病。不识病在皮毛,只识病在脏腑。

我们想想,历史上,有那么多名医,留下来的不是伤寒医案就是温病医案,为什么我们现在见得伤寒、温病很少?或者善于治疗伤寒、温病的医生很少?而很多医生只用几则经验方或专病专方就可行医一生,这本来就有点不正常。

当我们面对病人时,我们应该分清楚外感、内伤,伤寒、温病,一定要分清楚。有时分不清,没关系,只要有这种想法,有意地去分,自然地就分清了。

什么是温病?

是发热类病变?伤寒的病变也发热啊,内伤杂病也可以发热,气血阴阳虚都可以发热。中医的很多概念,我们发现经常不能顺口作出满意的回答,类似于什么是表证、里证?好像脑子里知道,但要说时又突然不明白。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什么是营卫不和?什么是营卫?我们都在用,需要琢磨。不明白时就去读书。医生都是这样进步的。

说个病人。有个患者18岁,"五一"就诊。昨天下午开始嗓子疼,晚上加重,晚上出现发烧,今天上午来看病。看病时嗓子疼,用西药退烧药后烧退了,现在身上有点热,不怕冷,嘴干,喝水比平时多点,身上难受,不疼,头有点难受,疼的不厉害。舌质红,舌苔不厚,薄,以白为主,带点黄。脉浮 数。

怎么治?

检查见咽黏膜充血,扁桃体充血肿大I度,表面有散在脓点。吃饭还可以。大便?昨天下午发病的,没有足够时间观察大便变化。

大家可以开张处方出来。

大家认为这是表热证。用什么方?

大家认为这是典型的以咽痛和发热为主症的银翘散证。大家开出来的方多数是银翘散加减。

有个问题:淡豆豉的性味是辛温还是辛凉?吴鞠通笔下银翘散方中淡豆豉应该是辛温的。淡豆豉有两种炮制法,我们在药房抓到的是辛温的还是辛凉的?

药,煎多长时间?有后下药,后下的药需要煎多长时间?整个银翘散煎多长时间?这也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

我看到有人在处方里加了玄参10克,黄芩10克。

为什么要加玄参?

有说养阴,热邪有可能伤阴。但,热邪有可能伤阴,也有可能伤气啊,发热病人也无力呀,是不是也需要加补气药?

我不是说加玄参一定不对,我只是提出来供大家思考。温邪易伤阴,什么时候应该加养阴药,这是需要思考的。理论搞清了,才可能在理论指导下更好地开出处方来。

这里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每个人有自己的体验,这里还涉及配伍,因此很难去说这味药在方中出现应不应该。但用不用这味药,都要有理论支持,而且还要反复用实践去矫正自己的理论。

为什么要加黄芩?

黄芩清肺热,该病人有没有肺热?方中加用每一味药都要有对应的药证,这个证是辨出来的,不是猜出来的,也不是经验出来的。中医首先是理论医学。我们可以说,中医、西医都需要经验,但前提都是理论医学,我们是在理论指导下用方用药的,这就是我们学理论的重要性。如果只靠经验,那我们记上一堆经验方不就成好医生了?没用的。

在大家的常识里,银翘散方的君药是哪一味?

有说银花。银花该用多大量?

开银翘散方时,通常会开几剂?

银翘散证应该有汗,至少不应该无汗,如果该病人无汗呢,怎么变?如果由于用上西医退烧药汗相对多,怎么变?

银翘散证舌苔不腻,若舌苔腻,白腻,或黄腻,在这个基础上用不用银翘散?用,怎么加减;不用,用啥方剂?

临床经常发现这种情况,脉和症辨的就是某个方证,但舌苔不支 持,继续用该方加减还是舍弃该方用其他的方剂?

慢性咽炎患者,长期咽干,似乎辨出阴虚证。但舌苔腻,怎么办?养阴药用不用?阴虚怎么舌苔这么腻?辨阴虚的理由?千万要辨证,不要猜证,不然一辈子是庸医,阴虚得有阴虚的表现,就因为嗓子干、嗓子疼时间长了就是阴虚?舌苔腻怎么敢用养阴药?舌苔腻在需要用养阴药的时候是这个人快死的时候,门诊的病人活蹦乱跳的几乎没有一个能用进去,这就是理论医学,不敢超越理论,不能凭感觉就这样用,这是会完蛋的,会让病人完蛋、最后医生也完蛋。这儿阴虚即便敢用银翘散,肯定得做较大的加减。舌苔腻时有了湿邪,银翘散方中哪一味药去湿邪?至少银花、连翘不去湿邪,反过来会不会助长苔腻?有的人吃了银翘散,烧退嗓子不痛了,就是舌苔腻,不想吃饭,怎么腻的?银翘散用的。碰到一个发热、咽痛的病人,有没有可能在一两天之内完全治好?十年前需要先后用两张方剂,十年后一张就治好了,说明我们进步了。不进步不行。用上银翘散把肺的邪解决了,把脾胃伤了,需要我们再调一次脾胃,能不能去肺邪的同时不伤脾胃?一定要思考。

说了半天,退回来看吴鞠通是怎么说的。后学者需要学前人的很多方剂。开始学方剂就学一张方,把组成背下来,然后会用,用上有效就好了。但要继续成长时,我们发现掌握的这部分东西远远不够用,这时需要对每张方剂找到出处,琢磨作者制方时的思考,与作者沟通了也许才能真正明白这张方剂,才可能真正学会使用这张方剂。

要真正学会一张方剂,需要读作者的原文,需要破解作者当时立方的思维,实际上我们学方是学法。方以载法,法是无形的,方是有形的。中医通过有形的方传承了无形的法,一定要找着立方的法才能去破解所立的方。

当然,读原书可能没有刚才说得这么轻松,没关系的,一个人要变得有高度,一定要读点有难度的东西,不然始终上不了台阶。

银翘散是吴鞠通《温病条辨》里的一张方剂,他说:"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太阴风温",什么意思?好像读了也没啥感觉。经典的东西需要反复琢磨,不然没多少感觉的。比如《伤寒论》原文,很乱,读上三遍不知道读啥。《温病条辨》要好读的多,并且吴鞠通在条文下自己就有解释,《温病条辨》整个读下来特别精彩。后世骂吴鞠通的特多,但是你认真读了《温病条辨》就会发现他是一个大医。吴鞠通在写《温病条辨》的时候不到40岁,正因为他年轻,好多人就骂他啥也不懂就写书编书。编书的人多了,像这样不经意编出个经典也不容易。

"太阴",在《伤寒论》里指的是太阴病,是阴证、里证,而在吴鞠通笔下,指的是肺,和伤寒的"太阴"无关。

先说什么是温病。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化热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合皮毛而主气,故云在表。"

温病和伤寒不一样,温病受的是温邪,伤寒受的是寒邪。伤寒是伤于寒邪,尽管后世很多注家认为不是,但是张仲景笔下是以寒邪为重点关注对象的。无论表证、里证,从麻黄、桂枝到附子、干姜,都是祛寒的。柴胡、黄芩、石膏、知母清热,这种热邪张仲景认为是寒郁化热的,不是一开始就是热邪。温病和伤寒不同的是发病一开始就是热邪,叶天士说温邪。寒邪从皮毛入,而温邪从口鼻入,也就是"温邪上受"。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剑锋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冬夜 陈鹏

    这个冬夜无眠从班德瑞到楞严咒/从仙幻到财富密码在各种音乐/听书中陷入更加的绝望那是一种莫名的情绪如同海浪击打着礁石连续不断,连绵不断地伤感/缠绵/纠结/徬徨夜很深夜很安静窗外偶尔有一声猫叫还有各种天人/阿修罗/非人在飘还有社畜在劳作而我我我就像那个裹在套子

  • 麻杏苡甘加术汤疗湿疹,效果显著 陈玉佳

    临床上湿疹比较烦人,多反复发作。我随即处方一张:麻黄9克,杏仁12,薏苡仁15,甘草10克,白术12克,苦参10克,丹皮10克,黄柏5克首乌藤15克,生地30克,黄芪15克。故麻杏苡甘汤加术,解表祛湿利水。生地,首乌藤,养血以制风。

  • 柴胡桂枝干姜汤 张宝华

    柴胡桂枝干姜汤一、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栝楼根(四两)干姜(二两)桂枝牡蛎甘草现代剂量柴胡黄芩(三两)栝楼根(四两)干姜(二两)桂枝牡蛎甘草二、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 黄芪桂枝五物汤 张宝华

    总之,黄芪桂枝五物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使用时需注意个体差异和遵循医嘱。

  • 咳嗽发烧案。 李高勤

    杨某,男,32岁。主诉:咳嗽发烧4天。分析:1.太阳表的症状:咳嗽,腰疼、腿疼、双下肢酸困。咳嗽也好转,仍有咳嗽。

  • 调胃承气汤 李华歆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此处阳明燥热,素有宿食,恐成内实,遂发谵语,先与调胃承气汤清之!不恶寒但热,是为阳明,可先与调胃承气汤清之!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主之。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 中医临床治疗淋巴结肿大用药经验总结 崔国宁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治疗淋巴结肿大的用药经验总结包括辨证施治、中药调理、针灸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等方面。

  • 轻松应对百病之源 谢江强

    轻松应对百病之源:免疫力低下的调养方法患儿元元(化名)自从上幼儿园之后,只要园里一有孩子感冒,他就肯定会被传染。随访3个月,孩子都没有再因幼儿园中其他孩子的传染而患上感冒。此为一个月左右的膏滋量。

  • 苏仁养和膏=苏杏膏(肺)+茯苓膏(脾)+固元膏(肾) 陈鹏

    杭州陈医生经过这么几年的沉淀,我们的养生膏方已经做到第五代了。肺虚容易感冒,容易哮喘,鼻炎;脾虚,容易消瘦消化不良,积食;肾虚容易长不高,性早熟;所以陈医生发明了这块兼顾肺脾肾三方面的膏方。

  • 中药药物剂量没有小事 谢江强

    中药药物剂量没有小事药物剂量通常是根据药物的质地以及在方子里所起的作用来决定的。膏方的服用剂量本书基本没有硬性规定小儿与成人,以及青中年与中老年的服用量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