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升降大法解释参苏饮

2022.05.06 316阅读 评论数 0 3

提要:参苏饮是名方,主治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以升降大法解释参苏饮于下:

一,【医理】

脾胃相当于轴,营卫相当于轮。脾胃升降决定营卫升降,营卫升降影响脾胃升降。脾胃升降与营卫升降相互影响,但是脾胃升降是主,营卫升降是从。从跟随主升降,从影响主升降。

二,【方剂】

紫苏叶6g,葛根6g、桔梗4克、枳壳4克、前胡6g、人参6克、茯苓6g、炙甘草4克、半夏6克、木香4g、陈皮4g。

三,【解读】

外感风寒,邪入表阻碍营卫运行,我们用葛根,紫苏叶将风寒从表中驱赶出去,恢复营卫运行通畅。此法由于是用宣肺发汗法驱除表中的风寒,使营卫运行通畅,所以叫宣通营卫法。由于营卫运行不畅影响了肺而患咳嗽,又因为肺具有宣发(升)和肃降(降)双向作用,所以我们用桔梗宣发肺气,用前胡,枳壳肃降肺气,恢复肺的宣发与肃降之职则咳止。接下来我们再调升降之枢——脾胃。用人参、茯苓、甘草升脾,用半夏降胃,同时用陈皮、木香行气顺气,如此则脾胃恢复升降作用并且通畅,痰饮自然消失了。

四,【按语】

参苏饮之核心是枳桔二陈汤,枳桔二陈汤的奥妙是同时调脾胃之升降和肺之升降,使全身之气通畅。人体的血液,津液等都随气行,气通畅则血液,津液等都周流不息,不产生痰和瘀。枳桔二陈汤组成:枳壳,桔梗,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其中桔梗宣发(升)肺气,枳壳肃降(降)肺气。茯苓升脾气,半夏降胃气,陈皮理气使脾升与胃降皆通畅,炙甘草补脾胃使脾升与胃降皆有力。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剑锋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给肠胃吃点“止疼片 谢江强

    给肠胃吃点“止疼片”:快速止泻最好的方法为何孩子就不会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多数白领却都处于身体亚健康状态呢?习惯性腹泻让他十分苦恼,吃完饭后,30分钟内就要跑厕所;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他也容易拉肚子,夏先生为此很苦恼,所以来找我这个消化科大夫。

  • 下元节的记忆 陈鹏

    下元节的记忆文/陈医生2023.11.13北方的冬日是枯燥寂寞的满眼的苍黄光枯的枝桠偶尔几只灰麻雀在觅食不见一片绿色北方的冬日是十分寒冷的彻骨入魂的冷那是莫可名状的感觉还伴着饥饿的记忆感觉灵魂都在颤抖可小孩子是兴奋的那个一年都难得吃几次肉的年代下元节早晨祭

  • 落叶 陈鹏

    落叶​文/陈医生​​树叶也都不说话​大地也保持沉默​​一只蝴蝶藏在花丛中​芭蕉叶也弯下腰​​你一路走来​脸上还带着月光​​这缤纷的落叶如同缴械​投降的样子​​空气沉默的如同霜降爱将永远不再我将一直流浪一直流浪​

  •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哭闹 谢江强

    张同学今年9岁,上小学二年级,三天前的傍晚时分,因为和邻居家的孩子吵闹打架,被父亲狠狠训斥了一顿,受了惊吓,脸色有点略微发青,还不停地啼哭、浑身颤抖不止。

  • 针刺起沉疴   艾灸愈顽疾  一一 中医针灸技术培训有感 刘革命

    北京国际针灸培训中心首先安排了临床经验丰富的中医专家进行了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中风病的培训,使广大学员对其诊断、分型、针灸取穴、手法补泄有了更加系统的掌握,为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培训中心随后安排了痛症的治疗的针灸培训。

  • 浅谈经方之葛根汤 王飞

    我们一谈到葛根汤,就自然而然的想到这是经典的太阳病方,具有解肌散寒,发汗、松项背、利头目、治腹泻、促月经的功效,出自《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俗话说"百草之中,葛根为贵,葛根上下,柴葛为尊。

  • 浅谈补血调经方之四物汤 王飞

    四物汤实际是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的胶艾汤变化而来的。就是说,当归如春季之生发,川芎如夏季之长养,白芍如秋季之收敛,熟地如冬季之固藏,四味药恰好对应一年四季,化生万物,故名为"四物汤"。

  • 瓜蒌瞿麦丸 李华歆

    ——保罗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瓜蒌瞿麦丸!《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用栝蒌瞿麦丸主之。

  • 消食理气 谢江强

    消食理气,彻底修复肠胃积滞腹泻虽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但若症状反复出现则会影响我们的精神状态、休息质量,而小儿腹泻对孩子的营养吸收等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若症状较严重,还会导致小儿虚脱,甚至比我们大人还要严重。

  • 冷库杀手---寒湿痹证 崔乐

    穴位选择上,选择内关、大陵、三阴交、然谷、涌泉、照海、关元、气海、百会,以通任脉、滋阴清热、益气温阳为主。中药上运用六味地黄汤进行加减,并根据舌苔、脉象情况逐步进行药物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