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两方对比看经方“药证”

2021.08.25 1019阅读 评论数 5 20
最近很忙……



很久都没好好安静的享受一下生活带来的美好了……



唉……真希望每天都是假期,每天都可能躺在床上,然后……



不过,我今天突然想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所谓一定要抽空跟我的粉丝们分享……

先问个问题?经方里“长得很像”方子有几个,你能不能在评论区告诉笔者呢?期待你们的留言!



笔者先说两个有趣的“长得很像”的方子!

枳实栀子汤(有宿食时) vs栀子大黄汤!

这两个方子相似度很高,药物组成一模一样,甚至其中“栀子、豆豉”的药物剂量都一样,而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枳实、大黄”的用量和煎煮方法而已,所以他们的主证也不同!



“枳实栀子汤”

 枳实 (炙) 三枚 栀子 (擘) 十四个 豉 (绵裹) 一升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伤寒论》第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我们知道疾病刚刚痊愈的时候脾胃其实还是很虚弱的,尤其是经过大病和久病的时候,而这个是我们一定要注意饮食,不能一高兴就吃多了,要知道吃多了也会惹出麻烦!



这里说的“劳复”从字面上的理解是劳累后引发病情反复,但是笔者经过反复研究觉得这个“劳复”和后面的方子治疗方向似乎不太符合,所以干脆就把它理解为“食复”,话说病刚好没几天,脾胃消化功能还很虚弱,而患者就开始暴饮暴食,所以食物不能在体内被消化,不能被消化的食物就积聚在体内成了“负担”,这时候病情也就因此有了反复!

怎么治疗呢?当然是把这些“负担”去掉,因为多余的食物在体内停留会产生积热,所以仲景用“栀子、豆豉”来宣透“积热”,而多余的食物停留在胃肠也会产生胀满,所以又用“枳实”来行滞胀之气,而因为多余的食物在体内停留日久就变成了“宿食”,所以加上了具有“推陈致新作用“大黄”来帮助胃肠“消化”积滞!


另外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煎煮药物的水是“清浆水”,它的制作方法大概就是把煮好白米粥放一段时间后取出上面有酸味的白沫,其意义大概就是帮助“消化”而已!




 “栀子大黄汤 ”

  栀子 十四枚 大黄 一两 枳实 五枚 豉 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这条明确了治疗方向就是“酒疸”,关于“酒疸”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大概就是因为大量饮酒,而酒为湿热之品,湿热长时间停留在体内继而引发身体发黄这就是“酒疸”!

 因为“湿热”停留体内,“热”扰于上则发为“懊侬”(类似烦躁),“湿”阻气机则“痛”,所以此时去除“湿热”为主要矛盾!这里还是用“栀子、豆豉”来除“积热”,这与上条的意义大概是一致的,而这里“大黄”用量仅仅为“一两”,而上方的大黄用量则为“博棋子五六枚”(据考证一枚为现代11克左右,而按照汉代一两等于现代15克计算,五六枚大黄的重量大概为3-4两。)


所以上方的大黄用量更大,而这个方的“枳实”用量却比上方更多,“大黄”与“枳实”两者共用偏于行气消积,而“大黄”的量多,“枳实”的量少,说明作用更偏去有形的“积”,兼以行滞胀之气,而此方“大黄”量少,“枳实”的量比上方加大,说明该方的主攻方向并不是“去积”,而是“行滞气”继而止痛,这与“枳实芍药散”中的“枳实”使用意义如出一辙!再结合对比“大承气汤”中“大黄”与“枳实”的量效关系(大黄四两,枳实五枚)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推断:仲景使用大黄“去积”的时候往往是针对“有形”之邪,此时大黄的用量一般会较大,一般在三两以上,此时配合“枳实”行滞气的时候用量相对减少,一般只用三枚左右,而导致仲景用“枳实”消滞气”的时候用量会加大,一般在五枚左右,而此时使用大黄的目的更多的是“承顺腑气”而不是“泻下攻积”!







仲景药证之间的关系及量效的考证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热点!能够搞明白这些东西后,我想大家的经方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尽请批评指正!)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泽泻汤 李华歆

    说的是位于心下的位置本有停饮,因为水饮的异常停留导致中焦不能有效行使“升清降浊”的功能,所以患者表现为头晕目眩,此时考虑可以使用“泽泻汤”!泽泻汤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 风疹医案分享 李娟

    女,35岁,身痒一月,加重一周来诊。予以消风散加减,嘱忌生冷油腻辛辣及发物食物,适当多饮温开水,勿劳累熬夜。2023.11.19,二诊,今日饮酒,右上肢及右下肢有小片状瘙痒处,大便不通畅。上方适当调整,继服一周。

  • 感冒后遗症,中药3剂愈 宗琪

    诊断:感冒后遗症处方:小柴胡汤合苍耳子散加减3剂方组:柴胡60g清半夏20g生黄芩20g炙甘草20g党参15g生姜20g大枣6个生石膏60g白芷20g葛根30g苍耳子15g细辛6g薄荷15g(后下)仙鹤草30g煎服方法:冷水1800毫升左右泡透,水开煮到6

  • 五苓散 李华歆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汗出后津液虚,内有水饮,可与五苓散!水湿内聚,表证未罢,饮后则吐,是为水逆,可与五苓散!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 脉法新悟(八) 陈玉佳

    案30:农民潘左,耕作弯腰,致腰椎间盘突出,右侧腰臀及下肢酸痛,服独活寄生汤,寡效。后经整脊推拿,症状加重,右下肢刺痛麻木,为火烧样刺痛,已不能屈膝行走,小便短黄。医案来自《六指擒龙脉法》,经删减。

  • 斑秃就是肾虚了吗? 王晨阳

    斑秃,俗称“鬼剃头”,是一种常见的非瘢痕性脱发,目前多认为与自身免疫,遗传,情绪紧张和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完全是一个气血阳都损伤的一个脉象。辨证选取真武汤治疗。所以用真武汤中的白术固护脾胃。又选取桂附地黄丸善后服用。。。。。。

  • 晓小半夏汤两味,姜夏一遇饮自消 张宝华

    概述小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主要用于治疗痰饮呕吐和胃寒呕吐等病症。功效与主治小半夏汤具有化痰止呕、散寒降逆的功效。注意事项与禁忌注意事项:1.小半夏汤的剂量和使用方法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禁忌:1.对半夏或生姜过敏者禁用。

  • 六味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咳嗽 夏耀飞

    六味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咳嗽杜某某,女,57岁,家住蒋村镇王坊村,2023年3月9日初诊。主要针对的是寒饮咳嗽,可见这个六味小柴胡汤主要治疗的是少阳与太阴合病的咳嗽。

  • 杨宇飞教授中西并重治疗肺恶性肿瘤举偶 张训景

    众所周知,肺癌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配合中医扶正祛邪综合治疗抗肿瘤转移复发。未见疾病进展及复发转移,生活治疗良好。中医学认为,机体失调,正气不足,外邪客体,是诱发结直肠癌的重要原因。

  • 通脉四逆汤方类 李华歆

    ——威廉·李卜克内西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通脉四逆汤方类!《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干姜,强人可四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