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氏头针浅谈

2022.01.05 99阅读 评论数 0 4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运用针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是中医独具特色的优势技术,疗效独特、简便易行,主要介绍头针技术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及具体运用。

几种常用头针 目前提出了各自的学术见解,并形成了自己的头针穴名体系者,主要有焦顺 发、方云鹏、汤颂延、张鸣九、朱龙玉等。其中临床应用较广泛,并有一定影响力的是焦顺发、方云鹏头针穴名体系,以及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和在该方案基础上提出自己治疗带的朱明清头针穴名体系。

作者简介

焦顺发,男,山西省稷山县人,1938年12月25日生。1956年考入稷山县人民医院医训班,期满后留本院工作。1961年到山西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神经外科,1969年 开始研究在头部针刺治疗偏瘫的方法,1971年他系统地总结出“头针”著有《头针疗法》、《头针》等。曾任山西省运城地区卫生局局长,运城地区头针研究所所长,副主任医师。

头针技术的基本原理

中国在两千五百年以前即发现了人体的神经系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描述的经络(经脉)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系统。它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它是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会于髓(脊骨空里髓),通向脑的巨大的网络性系统。

头针是在学习祖国医学针刺术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神经生理、解剖的知识,经过医疗实践加以总结的。刺激区大部分是根据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头皮对应区来确定的,其适应证亦多是神经系统疾病。

理论支撑:募穴理论 大脑皮层功能定位

1.针灸学中的募穴理论,对焦氏研究头针很有启迪。募穴是脏腑经气聚募的地方,十二脏腑在胸腹部各有一个募.穴,大多数募穴并非本经的募穴,但却是治疗其相对应之内脏腑疾病的要穴,因为这些募穴都分布在脏腑对应的邻近部位,

胃的募穴是中脘穴(脐上4寸),非胃经之穴,而属任脉,但是中脘穴直下即是胃。

大肠的募穴是天枢穴(脐旁2寸),非大肠经穴位,而属胃经,但它约位于大肠相对应的体表部位。

心包的募穴是膻中( 两乳头间),非心包经之穴,而属任脉,但它位于心包的相对应体表部位。

脾之募穴是章门(11肋尖下),非脾经之穴,而属肝经,但它位于脾的相对应体表部位。

肾的募穴是京门(12 肋尖下),非肾经之穴,而属胆经,但它位于肾的相对应体表部位。

小肠的募穴是关元(脐下3寸),非小肠经之穴,而属任脉,但它位于小肠的相对应体表部位。

膀胱之募穴是中极(脐下4寸),非膀胱经之穴,而属任脉,但它位于膀胱的相对应体表部位。

心之募穴是巨阙(脐上6寸),非心经之穴,而属任脉,但它位于靠近心脏的体表部位。

三焦的募穴是石门(脐下2寸),非三焦经之穴,而属任脉。虽然它位于下焦,不与三焦完全对应,但从它的治疗作用来看,是治疗其直下的生殖、泌尿器官疾病的有效穴。

另外的三个募穴: 肺之募中府、肝之募期门、胆之募日月,虽然都属本经的腧穴,但是由于它们都位于肺、肝、胆相对应体表部位,所以它们在对肺、肝、胆疾病的治疗作用上,要比本经的其他穴位(原穴除外)疗效好。

焦氏由此悟出,既然各个脏腑的募穴都在其脏腑相对应的体表部位,那么脑部有了病,其治疗脑病的穴位也应在脑的相应部位一头皮部。上述针剌治病的取穴经验,给脑部疾病在相对应的头皮部位针刺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

2.关于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古人观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已开始研究。《灵枢●经筋》“伤左角,右足不用”之描述,即证明古人已观察到左侧额顶部受伤,会出现右足不用的症状。左侧额顶部受伤,当然不仅是头皮受伤。若仅头皮受伤,不会引起右足不用。只有伴脑部损伤时,才会引起右足不用。上述资料说明,古人已经发现,肢体的运动是受对侧大脑支配。支配部位损伤后,受支配的对侧肢体即出现瘫痪。《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这证明古人已清楚认识到,脑是脏腑经络之气血会聚之部位

今人观

近代西方医学迅速崛起,其中对大脑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大脑皮质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如中央前回支配对侧肢体随意运动,中央后回分析对侧肢体的感觉。语言、听觉、视觉在皮质都有受支配的部位。

古人发现在头部针刺,对脑部病症有治疗效果。西方医学对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研究结果,肯定脑的某个部位有某种特殊功能。因此就产生了结合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理论,在头部设刺激区的治疗方法。

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作用

划分刺激区的两条标准定位位:

①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间中点(正中线前点)至枕外粗隆尖端下缘(正中线后点)经过头顶的连线。

②眉枕线是从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

运动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相交处,如果鬓角不明显,可以从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移0.5厘米为运动区下点。上下两点之间的连线即为运动区。将运动区划分为五等分,上1/5是下肢、躯干运动区。中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头面部运动区,也称言语一区。

【主治】:运动区上1/5,治疗对侧下肢及躯干部瘫痪;运动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瘫痪;运动区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神经瘫痪,运动性失语,流涎,发音障碍等。

感觉区

【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在头皮上的投影部位。自运动区向后移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上l/5是下肢、头、躯干感觉区;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主治】:感觉区上1/5,治疗对侧腰腿痛、麻木、感觉异常、后头部、颈项部疼痛、头鸣;感觉区中2/5,治疗对侧上肢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感觉区下2/5,治疗对侧面部麻木,偏头痛,颞颌关节炎等。

舞蹈震颤控制区

【部位】:在运动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震颤麻痹综合征。(一侧的病变针对侧,两侧都有病变针双侧)

【刺法】:用长毫针由本线上端刺入,沿皮向目外眦方向刺至发际,或用2寸毫针分段刺入,行快速捻针手法。

晕听区

【部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向后各引2厘米的水平线。共4厘米。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

【刺法】:由此区的前端或后端刺入,沿皮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言语二区

【部位】:相当于顶叶的角回部。从顶骨结节后下方2厘米处引一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向下取3厘米长直线。

【主治】:命名性失语。命名性失语是指以命名不能为唯一或主要症状的失语。突出特征是在自发言语中和视物命名时,缺乏实质词,常描述物品功能代替说不出的词,赘语和空话较多。言语理解及复述正常或近于正常。常见病变位于优势侧颞中回后部或颞枕结合区,局限性损害,如阿尔茨海默病。此类患者康复训练的重点是让患者对物品进行命名的训练。

【刺法】:由此区的上点进针,沿皮向下刺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言语三区

【部位】:晕听区中点向后引4厘米长的水平线。

【主治】:感觉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症又称Wernicke失语症,以口语理解障碍为其突出特点,对他人和自己的言语均不能理解,自发语言呈流利性,无构音和韵律异常,口语表达有适当的语法结构但缺乏实质词,表现为语量多,讲话不费力,命名、朗读及文字理解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的失语症。病变部位在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区。

【刺法】:由此区前端刺入,沿皮向后刺1.33寸(4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运用区

【部位】:从顶骨结节起分别引一垂直线和与该线夹角为40度的前后两线,长度均为3厘米。

【主治】:失用症。失用症指脑损伤后大脑高级部位功能失调,表现为不存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的情况下肢体的运用障碍,是后天习得的、随意的、有目的性的、熟练能力的运用行为障碍。

【刺法】:由顶结节进针,沿皮刺入1寸(3厘米),行快速捻针手法。

足运感区

【部位】:在前后正中线的中点旁开左右各l厘米,向后引平行于正中线的3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对侧下肢瘫痪,疼痛,麻木,急性腰扭伤,夜尿,皮质性多尿,子宫下垂等。

【刺法】:沿皮刺,行快速捻针手法

视区

【部位】: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l厘米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皮层性视力障碍。神经性视损伤(NVI)又称为皮层性视损伤(CVI),是一种主要因脑部受损(而不是因为眼睛本身受损)而导致的视觉障碍。

平衡区

【部位】: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上的投影。从枕外粗隆顶端旁开3.5厘米处,向下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4厘

米长的直线。

【主治】:小脑性平衡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以小脑为主的脑组织变性而引起的随意运动失调的一组征群。

胃区

【部位】:从瞳孔直上的发际处为起点,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胃痛及上腹部不适等。

胸腔区

【部位】:在胃区与前后正中线之间,从发际向上下各引2厘米长的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直线。

【主治】:胸痛、胸闷、心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哮喘、呃逆、胸部不适等。

生殖区

【部位】:从额角处向上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的2厘米长的直线。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白带多;配足运感区治疗子宫脱垂等。

血管舒缩区

【部位】: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向前移1.5厘米的平行线。

【主治】:皮层性水肿、高血压。

【刺法】:从此区的上端刺入,沿皮向眉尾方向刺至发际。行快速捻针手法。

3头针刺法新探

焦氏总结出“三快针刺术”即:进针快,捻转快,起针快。

(1) 进针:①飞针刺入:即用一手拇指、食指尖部捏住针体距针尖2cm处,沿刺激区的方向,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约5到10cm,手腕背屈使针尖距进针点约10到20厘米,然后手腕突然往腹侧屈曲,使针尖冲刺进头皮下或肌层。②快速推进:即在飞针刺入头皮下或肌层后,再沿刺激区,不捻转,快速将针推到一定深.度,65%仅用约0.2秒即可完成。

(2)行针:①捻转法:此法要求快速捻转不提插,在捻转时要求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以达到固定针体的目的,在固定针体的前提下,食指半屈曲状,用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与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伸屈,使针体快速旋转。一般每分钟捻200次左右。最快者每分钟可达400次以上。持续捻针0.51分钟,-般捻针后能出现针感者,多在5到10分钟内症状减轻或消失。因此间隔5到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捻转两次即可起针。②留针法:少数患者在针刺入后症状和体症即有明显减轻或消失,对此类患者进针后不捻转,仅留针30分钟左右。③埋针法:另有少数患者在针刺后,症状和体状有明显减轻或消失,但是到当天下午或第二天,症状和体征又出现或加重。可能和刺激量不足有关,所以采用埋针法进行观察,即是将针刺入后用快速捻转法间断捻转3次后不起针,保留5小时至3天左右,埋针法应注意严格消毒,防止感染和出血,进针的位置应考虑到患者睡觉等活动不受影响。

(3) 起针:即一手持棉球对准针孔附近,另一手的中指或无名指沿着针柄.快速往下滑,然后拇指和食指(或拇指、食指、中指)捏住针柄快速拔出。

针刺三快术与普通针刺法比较有明显好处。一是缩短了针刺时间,二是病人痛苦小,进针在瞬间完成,因此多数病例基本无痛感。三是可以提高疗效,这主要是因为快速捻转加大了刺激量。

病案:

中风

李XX,女,34岁,山西省万荣县。

平时易头痛,恶心。于1979年4月1日晨起床后叠被子时,突然感到头晕约20分钟后完全昏迷,持续1小时后清醒,发现左侧完全偏瘫,病后第6天来诊,腰穿颅压320mm水柱,脑脊液色黄,镜检红细胞785个/mm,先后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17次无进步,于1979年4月19日来针刺治疗。查体:血压100/70mmHg, 神志清楚,言语正常,颅神经正常,右手伸屈正常,握力4公斤,(左 握34公斤),霍夫曼氏征阴性,右上肢抬高平剑突,右下肢完全瘫疾,肌张力增高,膝反射亢进,Baninski氏征阴性,右半身温、痛及皮层感觉均正常。心律齐,每分钟70次,血压100/70mmHg,眼底:双侧视乳头充血。边界模糊不清,呈放射状,左侧较著,高出视网膜34D,静脉扩张迂曲,动脉尚正常,A:V=1:2, 未见动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曹雪盼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胃胀伴反酸1周余,经方加减5剂愈 宗琪

    患者:耿某某性别:男年龄:53岁初诊日期:2023年10月21日主诉:胃胀伴反酸1周余。

  • 牡蛎汤 李华歆

    “牡蛎汤”出自《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幸运的是同篇就有关于“牡疟”的记载:牡蛎汤“疟多寒者,名曰牡疟”。牡蛎汤牡蛎(熬)四两麻黄(去节)四两甘草二两蜀漆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眼一升,若吐,则勿更服。

  • 找准自己的调补方 谢江强

    因人而异,找准自己的调补方每个人的阴阳气血属性都不尽相同。然后辨别气血是否有余或不足,在适合自己的膏方中按加减用药原则做相应调整即可,这在书中每节内容中都有提及。女性在经期、孕期、哺乳期忌服用膏方,以免造成气血失调。

  • 再论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 姚金虎

    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量,这确实很有道理啊。量不仅仅是剂量,也是配伍比例。量是证的体现,也是辨证论治的灵魂。另外有些独特的剂量,比如逍遥散中的薄荷,补中益气汤中的升麻,柴胡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中医思维的重要体现,绝不是什么糟粕。

  •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李华歆

    ——爱因斯坦小编今天要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三两牡蛎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桂枝加芍药汤 李华歆

    ——高尔基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桂枝加芍药汤及其变方!《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 桂枝甘草汤 李华歆

    仲景告诉我们此时可以用“桂枝甘草汤”治疗!再看看“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桂枝麻黄各半汤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 桂枝二越婢一汤 李华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 从肝的疏泄说失眠 罗沿印

    阴阳相交,肝的疏泄作用至关重要,肝气郁结不舒,导致气机升降逆乱、阳不入阴,从而出现阴阳不交而失眠。所以,肝的疏泄不节是导致心肾不交型不寐的重要原因,其中肝血不足为本,心肾水火不济为标,本与标互相影响。故从肝之疏泄入手治以滋阴潜阳,养血疏肝而取效。

  • 柴胡桂枝汤加减治咳嗽咽痒案 宗琪

    按语:患者脉浮有力,病在三阳,先解表为主,汗出纳差考虑柴胡桂枝汤,咽痒苔腻考虑痰湿气结于咽喉,合以半夏厚朴汤,加杏仁合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宣肺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