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病因病机

2023.06.21 385阅读 评论数 0 2
支气管哮喘的概念及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本病主要特征为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以及随着病情延长出现的一系列气道改变,即气道重构。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全球约有3 亿哮喘病人,我国约有3000 万哮喘病人。我国成人哮喘患病率约为1.24%,哮喘病死率在(1.6 ~36.7)/10 万,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哮喘病死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支气管哮喘典型的症状为伴有哮鸣音的发作性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随胸闷、气短、咳嗽、鼻痒、咽痒等症,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于接触变应原、感受冷空气、运动后发生。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生,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可自行缓解,某些患者可于缓解后再次发作。临床有部分患者表现为发作性的咳嗽、胸闷,不伴有典型的喘息症状,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某些患者以发作性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喘息、咳嗽等症状,称为胸闷变异性哮喘(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CTVA)。某些青少年患者,常于运动时诱发胸闷、咳嗽及呼吸困难等症状,称为运动性哮喘。支气管哮喘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呼吸道和肺部感染,水和电解质紊乱,气胸和纵隔肺气肿,呼吸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黏液栓阻塞和肺不张,支气管扩张,肺源性心脏病,间质性肺炎,儿童的发育不良和胸廓畸形等。中医病因病机依据临床症状,将支气管哮喘归属于中医 “哮病”“哮证” 范畴,作为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属于痰饮病中的 “伏饮” 证,其症状表现为发作时的呼吸气促、困难,伴哮鸣声,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中医典籍中关于哮证病机、症状的描述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呜。” 宋代王执中首次提出 “哮喘” 病名。朱丹溪在《丹溪心法》提出 “凡久喘之证,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 的治疗原则。哮病的发病机制为宿痰伏肺,因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诱因,以致 “伏痰” 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气道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病位在肺,与脾、肾相关,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证治汇补·痰证》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因饮食失节、劳逸失度等因导致脾气受损,运化失常,水谷精微不得及时输布,积湿生痰,上贮于肺。《医方集解》云:“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肺主津液之输布,肾主津液之排泄,若肾元不足,无法气化津液,则上源水湿凝聚,痰饮伏于肺内。遇感引触: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一旦出现邪气犯肺或他脏犯肺,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以致肺气不降,气机上逆,则出现喘息、咳嗽等症状。所以肺、脾、肾三脏的不足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哮病发生的诱因有许多,而风与寒则是最常见的,“风为百病之长”,其他邪气皆依附于风邪侵犯人体,如风寒、风热等。肺为华盖,属上焦,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上袭于肺,引动伏痰,邪气相互搏结,壅塞气道,发为哮证。《景岳全书·喘促》曰:“喘有宿根,遇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指出寒邪是诱发哮喘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饮食、劳倦、七情也是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因。若哮喘未经及时治疗,长期反复发作,可损耗肺气,亦伤及脾、肾之气。若肺气虚弱,卫外不固,防御功能减弱,则更易受到外邪的侵袭而导致哮喘发作;肺主治节,助心行血,肺气亏虚,则心血运行不畅,日久可变为心衰。脾气亏虚,运化无能,则更易生痰浊,且脾胃气虚可致气血生化无力,日久可见疲乏、虚弱、气短、心悸等气血亏虚之证。久病入肾,若肾气亏虚、肾精损耗,肾不纳气,可发为虚喘;肾虚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可见水湿泛溢之心衰证,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谢江强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阳虚外寒内饮,仲景麻附细痊 张宝华

    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概述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是阳虚外寒内饮的典范之剂,本方由麻黄、附子和细辛三味中药组成。

  • 月经量少中医教你怎么办? 白成振

    月经量少是指女性在月经周期中,经血量较正常情况明显减少的现象。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月经量少,中医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因此,在治疗月经量少时,除了考虑中医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注意调整生活习惯、缓解精神压力、避免滥用药物等。

  • 经方加偏方治愈感冒后咳嗽半月案 宗琪

    患者:王某某性别:女年龄:67岁初诊日期:2023年11月18日主诉:感冒后咳嗽半月余。12月2日患者电话告知:咳嗽已愈。《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 胃脘痛小记 张宝华

    胃脘痛一、症状胃脘痛通常以中上腹部的疼痛为主要表现,可伴有恶心、呕吐、胃酸过多、胃胀、嗳气等症状。

  • 理中丸 李华歆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理中丸的组成其实很简单,甘草、干姜温里阳,白术补土祛湿,人参大补元气。这里说的理中丸是以丸剂出现,而仲景明确告诉我们丸药的力量不足汤剂,而其加减法非常值得玩味!

  • 思念入骨 陈鹏

    文/陈鹏医生2023.10当风吹来温柔的像你的手当尘土沾上牡丹也还是尘土当我远眺世界在寂静中无声看到了落叶冬雪已经不远我坐在山顶的椅子上时光逐渐地模糊唯有午夜的梦里你竟然清晰那无声的泪水证明你来过

  • 浅谈千古利水第一方五苓散 王飞

    五苓散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的利水名方,具有温阳化气利水之功,用以治疗包括太阳蓄水证在内的多种病证,临床使用广泛,效果显著,堪称千古利水第一名方。五苓散由五味药组成,"令"水行,故名"五苓散"。

  • 顽固汗证5年余,经方辩治效如神 宗琪

    患者:邵某某(住院患者)性别:女年龄:66岁初诊日期:2023年8月24日主诉及现病史:患者述近5年来出汗明显,以头部,后背,腋窝及腰部最为明显,伴腰痛,双下肢大腿外侧疼痛感,晨起偶有口苦,食后胃部胀满,咽部有痰,夜间下肢抽筋,眠差,夜尿频约4-5次,大便

  • 孩子吃饭香,妈妈不担心 谢江强

    孩子吃饭香,妈妈不担心:小儿厌食的速效调理法小儿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间不欲饮食、食欲不振,甚至拒绝饮食的一种常见疾病,也可作为伴随着夜惊啼、情绪问题、感冒等疾病而出现的症状。8岁的林同学,平时吃饭挑食,不爱吃蔬菜,而且脾气急躁,耐性不足,十分好动。

  • 虚劳小记 张宝华

    c.大病久病之后失于调养:大病久病之后,机体气血阴阳亏虚,若未能及时调理,易导致脏腑功能受损。通过合理的调护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虚劳症状并预防其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