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故事

2023.10.13 754阅读 评论数 11 42
    2016年后半年,刚毕业不久的自己进入了一所二级中医院,自己积累了些许病例,深感理论与临床的差距。也不断的督促自己进步。

   8月的某日,一位94岁的老爷子,因肠梗阻入院。心里顿时打起了鼓,第一,高龄,第二,完全性肠梗阻,第三,为啥要住内科???咱是个中医院,应该发挥中医的力量。与家属沟通后决定中医上手,主要是因为近半个月没有上大号了,急啊。
    摸了脉,洪脉,摸了肚子硬如铁,肚子胀,鼓起来,平常大便硬块样,经常便秘,没啥基础疾病,口干,舌苔黄偏燥。这不“痞”“满”“燥”“实”么。大承气汤啊。唰唰立开两剂,急煎。大承气汤急下存阴,所以当时胆大30克用量(大黄30克,厚朴30克,枳实30克,芒硝30克)。现在想想不知道当时哪来的勇气,可能是考虑药材质量问题?亦或嫌力度不够?还交代如果半个小时下不来再喝一遍。

    第二日查房前,家属急急匆匆找到我,看着家属急切的表情,开口即道“坏了,大夫!!”,我心里顿时一紧,果然,还是闯祸了,希望患者没事。后半句“老爷子昨天回去卫生间呆了半个小时,拉了三次”,我:“老爷子咋样?还清醒着吗”患者家属“拉完好了,昨晚一觉到大天亮,最近一周都没这么好好睡了。”

    我心里顿时一松暗道,大哥你就不能一口气说完,吓都吓死个人。查完房患者要求出院。

    被上级领导劈头盖脸一顿,责怪我没管好床,哪有住院一天出院的。我:可是患者好了啊。反复确认了我用的药,还嘀咕以前也没这么好的效果啊,自限性疾病。(备:运用中药我并没有告知上级医师,而是让患者门诊急煎的)

按:大黄者,将军之官。可多数人不识大黄的原因是未注意本经记载大黄的第一功效是逐於,而并非通下,故大黄蛰虫丸可治干血痨。

 

附大承气汤条文如下:
伤寒论方
74、大承气汤 4味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金匮要略方
3、大承气汤 4味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4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怫郁)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7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2 痉湿暍
13、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10 腹满寒疝宿食
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21、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22、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3、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17 呕吐哕下利
37、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8、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9、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40、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21 妇人产后病
3、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7、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贾小龙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经方实验录之感冒 张宝华

    既往有便秘,腰脱,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病史。柴胡30克、生黄芩15克、葛根20克、麻黄10克、生桂枝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15克、大枣15克、生白芍15克、生党参15克、姜半夏15克5帖,颗粒剂,内服一天2次药后反馈曰:感冒诸症几无,遗关节不适,大便不调,

  • 手指麻木半年余,中药治疗基本痊愈 宗琪

    患者:刘某某性别:女年龄:56岁初诊日期:2024年3月23日主诉:右手拇食中三指麻木半年余。

  • 只要患者有就医需求,我都会尽量满足——针药并施,治疗右耳堵塞 于军

    今天这位患者比较特殊,女,38岁。她说,新冠阳了三周,现在心悸严重,头胀也很厉害,偶有头痛。开完方子,患者又问,右耳堵塞也很烦人,听声音还有回音,能不能先治治?我在患者右侧颈部,先后扎了5针。只要患者有就医需求,我都会尽量满足。

  • 颅脑手术后左腿剧烈凉痛一月,针刺治凉,针起凉减腿热,立杆见影 于军

    前天我查体时,因患者说话不清,仅知左腿剧烈疼痛,以大腿前侧为主,双腿凉,左侧明显。患者家属说,患者吃不下中药,西药也是研末后才能喝下。扎针治凉,前天扎了一针,针起凉减、腿热,立杆见影,患者家属很是兴奋。一人疼痛,全家不宁。

  • 智力不足 谢江强

    智力不足分为两方面,一方面为小儿智力发育低下,低于正常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为用脑过度表现出的智力不足、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此类疾病多由于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故治疗本证当重视培补肝肾精血,肝肾足则脑髓充,智力灵性方能提高。肾精不足型智力不足。

  • 失眠案例 倪晨斐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睡眠不足、入睡困难、早醒。诊断要点以睡眠障碍为几乎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3次,并维持1个月以上。病例二汪某,女,48岁。患者自述外院用酸枣仁汤,龙骨牡蛎等药物后依然失眠。

  • 月经来了,中药还能继续吃吗? 于军

    今天中午,一位患者给我发信息,来例假了,问我中药还能继续吃吗。此外,每位患者的血瘀程度不同,对活血化瘀类中药的服用时长不同,化瘀效果可能因人而异。若月经来时,所购中药一两天内能吃完,接着吃完,待月经过后,复诊。

  • 体质调理用膏方 谢江强

    体质调理用膏方1.气虚体质指元气不足,以神疲乏力、气短自汗、少气懒言等为主要表现。

  • 竹叶汤 李华歆

    ——蒙田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竹叶汤!《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所以“多虚多瘀”其实是产后的必然状态!

  • 经方实验录之中阳不足证 张宝华

    齐某某,女,21岁。素来喜卧恶动,脾气虚成由也,成而不调,渐伤脾阳,中阳不足,运化水谷不及,而殃及周匝现诸脉症,随其脉症处理中丸加味。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2.阳虚失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