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集

2021.10.09 773阅读 评论数 20 19
    
   大枣甘,温。归脾、胃、心经。甘缓补中,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缓和药性,解药毒。疗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及过敏性紫癜等。亦能缓药毒,展药用。


  《神农本草经》载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汗出,生平泽。


余藉本经所示常取大枣配生姜施治于脾胃虚寒之脘腹痛,体倦乏力,食欲不佳等症,取生姜之辛温暖脾胃,散寒湿水饮,仗大枣甘温健脾胃,益气津,且甘美矫生姜辛辣之味,以益孩童之口,诚善之又善也。医圣张仲景继承本经大枣之德,配伍于相应方剂中,或调和营卫,如桂枝汤;或缓药性,如葶苈大枣泻肺汤;或解药毒,促药力,若十枣汤等等,皆曲尽病机,庶适天、地、人、病,量而裁之,无不效如桴鼓耳,诚不若后世医家卑视枣之寻常而为点缀之物耳。


  《吴普》曰:“枣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气”。枣之功用在中焦脾胃,甘温而健,经言枣乃脾之果,肉黄入脾,甘者脾之味,脾喜温运,大枣甘温滋润,诚脾家之要药也。然不可多啖其干果,过之则蕴湿热,反为戕害耳。枣皮色红,现代药理证明其富含铁元素,大枣健后天脾胃,更供气血之料,实为气血生化之佳果也。气血生化充足,上荣于面,布散于周身,神志可清熠,皮得滋润可若桃红矣。且血荣心神,安卧焉有不酣美乎?诚为安神美颜之良物耳。


各家论述:


  《注解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十枣汤,益土而胜水。


  《纲目》:《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频食,则损齿,贻害多矣。


  《本草汇言》:沈氏曰,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宜之。如龙谭方治惊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守,或中气不和,饮食无味,百体懒重,肌肉瘦,此属心、脾二藏元神亏损之证,必用大枣治之。佐用陈皮,调畅中脘虚滞之痰。


  《药品化义》:大黑枣,助阴补血,入肝走肾,主治虚劳,善滋二便,凡补肝肾药中,如滋阴降火汤、茯苓补心汤、产后芎归调血饮、保胎丸、养荣丸、四神丸,俱宜为佐使,因性味甘温,尤能扶脾养胃耳。


  《本经逢原》古方中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益津也。


  《长沙药解》大枣,补太阴之精,化阳明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熄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其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人参之补土,补气似生血也;大枣之补土,补血以化气也,是以偏补脾精而养肝血。凡内伤肝脾之病,土虚木燥,风动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于外感发表之际,盖汗血一也,桂枝汤开经络而泄荣郁,不以大枣补其荣阴,则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内伤来矣。故仲景于中风桂枝诸方皆用之,补泻并行之法也。十枣汤、葶苈大枣数方悉是此意。惟伤寒荣闭卫郁,义在泄卫,不在泄荣,故麻黄汤不用也。


  《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用枣者五十八方,其不与姜同用者,十一方而已,大率姜与枣联,为和营卫之主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故四十七方中其受桂枝汤节制者二十四,受小柴胡汤节制者六,不受桂柴节制者十七,此盖有二焉,皆有涉于营卫,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外,欲开而出之,又恐其散之猛也,则麻黄剂中加用之以防其太过;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内,欲补而达之,又恐其补之壅也,则人参剂中加用之,以助其不及。防之于外者,欲其力匀称,故分数仍桂枝、柴胡之法;助之于内者,欲其和里之力优,而后外达能锐,故枣重于姜,此实用姜枣之权舆,枣之功能,尤于是足见者也。《金匮要略》曰,病有贲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据《本经》大枣主大惊,宜无不可用矣,而不必悉用,何哉?夫《本经》固言之矣,曰身中不足大惊。不可截去'身中不足,,仅以'大惊'二字概之也。其有非身中本不足而用枣者,必缘误治。其义只在《伤寒论》曰,少阳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是故柴胡加尤骨牡蛎汤,下后证也;桂枝加桂汤,发汗及烧针后证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发汗后证也;贲豚汤证,则未经误治,故独不用枣,若夫《千金》风虚惊悸二十三方,用枣十一方,其方有用独后、细辛、羌活、白藓皮、银屑、大黄、石膏、蜀椒、菖蒲、防己、铁精、麻黄者,即不用枣,子此见枣之治惊,但治实中之虚、虚中之虚,而虚中有实者,则其所不能任,若实中之实,又所不待言矣。


  《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


  《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


《药对》:杀附子、天雄毒。


   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


   《珍珠囊》:温胃。


   .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药品化义》:养血补肝。


  《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注意事项


凡有湿痰、积滞、齿病、虫病者,均不相宜。《医学入门》:心下痞,中满呕吐者忌之。多食动风,脾反受病。《本草经疏》:小儿疳病不宜食,患痰热者不宜食。《本草汇言》:胃痛气闭者,蛔结腹痛及一切诸虫为病者,咸忌之。《随息居饮食谱》:多食患胀泄热渴,最不益人。凡小儿、产后及温热、暑湿诸病前后,黄疽、肿胀长并忌之。


附方:


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 白术 四两, 干姜 二两。 鸡内金 二两,熟枣肉半斤。上药四味, 白术 、 鸡内金 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再将 干姜 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 木炭 火上炙干,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之。(《医学衷 中参 西录》 益脾饼 )


   治反胃吐食: 大枣 一枚(去核), 班蝥 一枚(去头翅)入内喂热,去蝥,空心食之, 白汤 下。(《纲目》)


补气:大 南枣 十枚,蒸软去核,配 人参 一钱,布包,藏饭锅内蒸烂,捣匀为丸,如弹子大,收贮用之。(《醒园录》 枣参丸 )


   治中风惊恐虚悸,四肢沉重: 大枣 七枚(去核),青粱 粟米 二合。上 二味 以水三升半,先煮枣取一升半,去滓,投米煮粥食之。(《圣济总录》 补益大枣粥 )


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 大枣 十枚, 甘草 三两, 小麦 一升。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金匮要略》 甘麦大枣汤 )


治咳: 杏仁 一百二十枚(去皮尖,熬),豉一百枚(熬令干), 干枣 四十枚(去核)。上三味台捣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尽。日七、八度,尽,更作。(盂诜《必效方》)


   治悬饮: 芫花 (熬)、 甘遂 、 大戟 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 大枣 十枚,取八合,去渣,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匕,平日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之后,糜粥自养。(《金匮要略》 十枣汤 )


  治虚劳烦闷不得眠: 大枣 二十枚, 葱白 七茎。上 二味 ,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顿服。(《 千金 方》)


  治肺疽吐血并妄行: 红枣 (和核烧存性)、 百药煎 (煅)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三因方》 二灰散 )


治卒急心痛: 乌梅 一个,枣二个, 杏仁 七个。一处捣,男用酒、女用醋送下。(《海上方》)


治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红枣 ,每天吃三次,每次10只,至紫瘢全部消退为止。一般每人约需红枣一至二斤。(《上海中医药》(4):22,1962)


   治走 马牙 疳:枣(去核、包 信石 ,烧)、 黄柏 。同为末,布患处。(《海上方》)


   治诸疮久不瘥:枣膏三升,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数洗取愈。(《 千金 方》》


   治风沿烂眼:大 黑枣 二十个(去核), 明矾 末五分,和枣肉捣 成膏 ,湿纸包,火内煨二刻,取出,去纸,水二碗,将枣膏煎汤,去渣,将汤洗眼。(《本草汇言》眼科方)


现代药理作用:


1.抗肿瘤、抑制肿瘤;
2.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3.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
4.增加体重、增强肌力作用。


5.预防输血反应:输血前15~30分钟服红枣汤(红枣20枚,地肤子、炒荆芥各3钱)。据46人次观察,无反应者占2/3左右,且很少出现Ⅲ°反应。但对激素未能防止反应的病例,红枣汤似亦无效。
6.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 对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转氨酶活力较高的病人,每晚睡前服红枣花生汤(红枣、花生、冰糖各1两,先煎花生,后加红枣冰糖)1剂,30天为一疗程,观察12例均有效。但对合并胆道感染、风湿活动合并心肌炎的病人,应再配合清热利胆或祛风湿的药物。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 刘满国 资质认证

    大枣补脾胃最好!

    2022-01-26 03:38 评论数 1 0
    1. 张宝华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刘满国

      吃多了也不行,呵呵

      2022-01-26 04:16 评论数 0 0
  • 李华歆 资质认证

    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为不虚之剂,加大枣补之诚是其用,然后者则言,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大枣壅滞,腹满者恐其腻脾,故去之,为何加茯苓利之?有水气乎?久病虚劳水气从何得之,又小柴胡汤胁下痞硬者亦去大枣,但加牡蛎,观柴胡桂枝干姜,牡蛎实具去积之功,然此痞硬所谓何物?痰饮,水积亦或者何?请兄不吝赐教!

    2021-10-09 12:12 评论数 1 2
    1. 张宝华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李华歆

      既言虚劳何尝不虚乎?只因合病太阴水饮,故而去大枣之甘滋,恐其助饮耳。加茯苓之淡渗水饮,实适病机而裁之。

      2021-10-09 12:16 评论数 2 0
    2.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回复    张宝华

      饮从何来?

      2021-10-09 12:49 评论数 1 0
    3. 张宝华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李华歆

      饮中而来,向体胃虚,或本就有饮,或病击之,不一而论,皆临证相体而裁,毋须纸上究论,空泛说神。

      2021-10-09 12:57 评论数 1 0
    4.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回复    张宝华

      虚久为劳,劳者从火,气血亏竭,君火暗弱,阴火内旺,坎中无阳,水无所制,为痰为饮,阴火上亢,煎熬津液,痰凝火蒙,闭塞三焦,此为之劳!气血不足则血海内竭,冲脉病者则逆气里急,冲脉受肝气之制,经云肝苦急,急食甘药以缓之,故以小建中汤补益气血为治本,经云黄芪补虚损,补不足可也,其痰饮多聚于太阴者则为腹满,故去枣之壅滞加茯苓淡渗而利之!

      2021-10-09 01:06 评论数 1 0
    5. 张宝华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李华歆

      论中诸火,火焰冲天,真不知是谓何火,君火暗,阴火明,坎中阳复不足,先天后天体用皆式臆说而已,奥悬晋学,可堪舆矣。

      2021-10-09 01:14 评论数 1 0
    6.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回复    张宝华

      简而言之,坎中之阳为身之主,安奠于下,脾胃受暖,腐化水谷为血,血行肝而入心肺,得天之清气,天地合气血充则君火明,金匮云: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是假使气血不足,君火暗弱,,《内经》云血生脾,今气血不足,土气不运,水气不制,相火僭越,为痰为水

      2021-10-09 01:31 评论数 1 0
    7. 张宝华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李华歆

      余止于枣之功用,大体而论,何及如斯乎?建中汤,变有归、芪,后世更有延伸者,此皆仲景本意乎?更况乎伤寒一书脱胎汤液经方,其生其成于黄帝内经乃并驾齐驱之二马,各重一侧,发一点而议一圆,诚责难欤!

      2021-10-09 01:43 评论数 1 0
    8.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回复    张宝华

      理虽不同,效同

      2021-10-09 02:20 评论数 1 0
    9. 张宝华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李华歆

      可细读之,已言不当可助湿,李濒湖《纲目》早言之。

      2021-10-09 02:25 评论数 1 0
    10.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回复    张宝华

      劳之但虚者加大枣无咎,湿重阳微类虚者加大枣碍脾!

      2021-10-09 02:30 评论数 1 0
    11. 张宝华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李华歆

      可从,道之微处,只能意领耳。

      2021-10-09 02:33 评论数 1 0
    12.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回复    张宝华

      药之适人与否只在和缓二字

      2021-10-09 02:35 评论数 1 0
    13. 张宝华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李华歆

      适天地人则无咎耳。

      2021-10-09 02:36 评论数 1 0
    14.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回复    张宝华

      顺其自然而已

      2021-10-09 02:37 评论数 1 0
    15. 张宝华 资质认证 作者 回复    李华歆

      在道不在我!

      2021-10-09 02:40 评论数 0 0
    16. 李华歆 资质认证 回复    张宝华

      不同“补”

      2021-10-09 12:50 评论数 0 0
  • 张宝华 资质认证

    补中益气,安神美颜,诚药食两用之佳品也。

    2021-10-09 11:56 评论数 0 2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阿尔茨海默病中药怎么说? 谢江强

    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指老年期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的智能缺损,并且有脑组织特征性病理改变的一种精神性疾病,也有开始于中年或老年前期者,称为早老性痴呆。“虚”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该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肾精亏虚为本,痰瘀阻滞为标。

  • 鼻炎的膏方调理 谢江强

    (一)膏方对慢性鼻炎的主要作用中医学将本病归属“鼻渊”“脑漏”等范畴。膏方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虚证,通过增强肺脾之气,提高免疫力。

  • 小建中汤 李华歆

    ——约·罗斯金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小建中汤!小编觉得“小建中汤”其实是由“桂枝加芍药汤”化裁而来,为什么这么说呢?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 经方小案二则 朱浩宇

    案一表妹痛经,来例假腹痛,手脚凉,胸涨,予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七付,吃完药下一次例假明显不痛。案二其母头痛像针扎,体胖,喘,用力按心下,眉头一皱喊疼。予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药后轻松不少。方证相应,效如桴鼓。

  • 经方适应方证治疗支气管炎 张宝华

    支气管炎表已解,咳而身热,胸满或痛,大便干者,大柴胡汤与之。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大枣枳实(四枚炙)芍药(三两)大黄(二两)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 废医验药,死路一条!!! 姚金虎

    耐药支原体,甲流变异株,还有即将到来的新冠变异株。。。无论如何变异,感染病原菌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有规律的,有迹可循,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前提一定是辨证论治,否则就是走上废医验药的旧路,注定死路一条。

  • 从“小青龙汤”谈“哮喘”的中医治疗 张训景

    5付后反馈哮喘未再发作。《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将本病称为“上气”,“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 麻杏苡甘加术汤疗湿疹,效果显著 陈玉佳

    临床上湿疹比较烦人,多反复发作。我随即处方一张:麻黄9克,杏仁12,薏苡仁15,甘草10克,白术12克,苦参10克,丹皮10克,黄柏5克首乌藤15克,生地30克,黄芪15克。故麻杏苡甘汤加术,解表祛湿利水。生地,首乌藤,养血以制风。

  • 温经汤 李华歆

    ——佚名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温经汤!当以温经汤主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温经汤”!)方中找到,此外,加入吴茱萸可以温经散寒,人参可以补中益气!

  • 中药消炎 韦毓安

    其临床以发热、咳嗽,或伴气急、胸痛等为主症,是肺部的急性炎症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