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枣集

大枣甘,温。归脾、胃、心经。甘缓补中,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缓和药性,解药毒。疗胃虚食少,脾弱便溏,气血津液不足,营卫不和,心悸怔忡,妇人赃躁及过敏性紫癜等。亦能缓药毒,展药用。
《神农本草经》载大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汗出,生平泽。
余藉本经所示常取大枣配生姜施治于脾胃虚寒之脘腹痛,体倦乏力,食欲不佳等症,取生姜之辛温暖脾胃,散寒湿水饮,仗大枣甘温健脾胃,益气津,且甘美矫生姜辛辣之味,以益孩童之口,诚善之又善也。医圣张仲景继承本经大枣之德,配伍于相应方剂中,或调和营卫,如桂枝汤;或缓药性,如葶苈大枣泻肺汤;或解药毒,促药力,若十枣汤等等,皆曲尽病机,庶适天、地、人、病,量而裁之,无不效如桴鼓耳,诚不若后世医家卑视枣之寻常而为点缀之物耳。
《吴普》曰:“枣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气”。枣之功用在中焦脾胃,甘温而健,经言枣乃脾之果,肉黄入脾,甘者脾之味,脾喜温运,大枣甘温滋润,诚脾家之要药也。然不可多啖其干果,过之则蕴湿热,反为戕害耳。枣皮色红,现代药理证明其富含铁元素,大枣健后天脾胃,更供气血之料,实为气血生化之佳果也。气血生化充足,上荣于面,布散于周身,神志可清熠,皮得滋润可若桃红矣。且血荣心神,安卧焉有不酣美乎?诚为安神美颜之良物耳。
各家论述:
《注解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气。十枣汤,益土而胜水。
《纲目》:《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谓治病和药,枣为脾经血分药也。若无故频食,则损齿,贻害多矣。
《本草汇言》:沈氏曰,此药甘润膏凝,善补阴阳、气血、津液、脉络、筋俞、骨髓,一切虚损,无不宜之。如龙谭方治惊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守,或中气不和,饮食无味,百体懒重,肌肉瘦,此属心、脾二藏元神亏损之证,必用大枣治之。佐用陈皮,调畅中脘虚滞之痰。
《药品化义》:大黑枣,助阴补血,入肝走肾,主治虚劳,善滋二便,凡补肝肾药中,如滋阴降火汤、茯苓补心汤、产后芎归调血饮、保胎丸、养荣丸、四神丸,俱宜为佐使,因性味甘温,尤能扶脾养胃耳。
《本经逢原》古方中用大枣,皆是红枣,取生能散表也。入补脾药,宜用南枣,取甘能益津也。
《长沙药解》大枣,补太阴之精,化阳明之气,生津润肺而除燥,养血滋肝而熄风,疗脾胃衰损,调经脉虚芤。其味浓而质厚,则长于补血,而短于补气。人参之补土,补气似生血也;大枣之补土,补血以化气也,是以偏补脾精而养肝血。凡内伤肝脾之病,土虚木燥,风动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于外感发表之际,盖汗血一也,桂枝汤开经络而泄荣郁,不以大枣补其荣阴,则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内伤来矣。故仲景于中风桂枝诸方皆用之,补泻并行之法也。十枣汤、葶苈大枣数方悉是此意。惟伤寒荣闭卫郁,义在泄卫,不在泄荣,故麻黄汤不用也。
《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用枣者五十八方,其不与姜同用者,十一方而已,大率姜与枣联,为和营卫之主剂,姜以主卫,枣以主营,故四十七方中其受桂枝汤节制者二十四,受小柴胡汤节制者六,不受桂柴节制者十七,此盖有二焉,皆有涉于营卫,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外,欲开而出之,又恐其散之猛也,则麻黄剂中加用之以防其太过;一者营卫之气为邪阻于内,欲补而达之,又恐其补之壅也,则人参剂中加用之,以助其不及。防之于外者,欲其力匀称,故分数仍桂枝、柴胡之法;助之于内者,欲其和里之力优,而后外达能锐,故枣重于姜,此实用姜枣之权舆,枣之功能,尤于是足见者也。《金匮要略》曰,病有贲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据《本经》大枣主大惊,宜无不可用矣,而不必悉用,何哉?夫《本经》固言之矣,曰身中不足大惊。不可截去'身中不足,,仅以'大惊'二字概之也。其有非身中本不足而用枣者,必缘误治。其义只在《伤寒论》曰,少阳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是故柴胡加尤骨牡蛎汤,下后证也;桂枝加桂汤,发汗及烧针后证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发汗后证也;贲豚汤证,则未经误治,故独不用枣,若夫《千金》风虚惊悸二十三方,用枣十一方,其方有用独后、细辛、羌活、白藓皮、银屑、大黄、石膏、蜀椒、菖蒲、防己、铁精、麻黄者,即不用枣,子此见枣之治惊,但治实中之虚、虚中之虚,而虚中有实者,则其所不能任,若实中之实,又所不待言矣。
《本经》: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本草经集注》:煞乌头毒。
《别录》:补中益气,强力,除烦闷,疗心下悬,肠僻。
《药对》:杀附子、天雄毒。
孟诜:主补津液,洗心腹邪气,和百药毒,通九窍,补不足气,煮食补肠胃,肥中益气第一,小儿患秋痢,与虫枣食,良。
《日华子本草》:润心肺,止嗽。补五脏,治虚劳损,除肠胃癖气。
《珍珠囊》:温胃。
.李杲: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
《药品化义》:养血补肝。
《本草再新》:补中益气,滋肾暖胃,治阴虚。
《中国药植图鉴》:治过敏性紫斑病、贫血及高血压。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9-15g。
注意事项
凡有湿痰、积滞、齿病、虫病者,均不相宜。《医学入门》:心下痞,中满呕吐者忌之。多食动风,脾反受病。《本草经疏》:小儿疳病不宜食,患痰热者不宜食。《本草汇言》:胃痛气闭者,蛔结腹痛及一切诸虫为病者,咸忌之。《随息居饮食谱》:多食患胀泄热渴,最不益人。凡小儿、产后及温热、暑湿诸病前后,黄疽、肿胀长并忌之。
附方:
治脾胃湿寒,饮食减少,长作泄泻,完谷不化: 白术 四两, 干姜 二两。 鸡内金 二两,熟枣肉半斤。上药四味, 白术 、 鸡内金 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轧细、焙熟,再将 干姜 轧细,共和枣肉,同捣如泥,作小饼, 木炭 火上炙干,空心时,当点心,细嚼咽之。(《医学衷 中参 西录》 益脾饼 )
治反胃吐食: 大枣 一枚(去核), 班蝥 一枚(去头翅)入内喂热,去蝥,空心食之, 白汤 下。(《纲目》)
补气:大 南枣 十枚,蒸软去核,配 人参 一钱,布包,藏饭锅内蒸烂,捣匀为丸,如弹子大,收贮用之。(《醒园录》 枣参丸 )
治中风惊恐虚悸,四肢沉重: 大枣 七枚(去核),青粱 粟米 二合。上 二味 以水三升半,先煮枣取一升半,去滓,投米煮粥食之。(《圣济总录》 补益大枣粥 )
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 大枣 十枚, 甘草 三两, 小麦 一升。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金匮要略》 甘麦大枣汤 )
治咳: 杏仁 一百二十枚(去皮尖,熬),豉一百枚(熬令干), 干枣 四十枚(去核)。上三味台捣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尽。日七、八度,尽,更作。(盂诜《必效方》)
治悬饮: 芫花 (熬)、 甘遂 、 大戟 各等分。上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 大枣 十枚,取八合,去渣,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匕,平日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利之后,糜粥自养。(《金匮要略》 十枣汤 )
治虚劳烦闷不得眠: 大枣 二十枚, 葱白 七茎。上 二味 ,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顿服。(《 千金 方》)
治肺疽吐血并妄行: 红枣 (和核烧存性)、 百药煎 (煅)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调下。(《三因方》 二灰散 )
治卒急心痛: 乌梅 一个,枣二个, 杏仁 七个。一处捣,男用酒、女用醋送下。(《海上方》)
治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红枣 ,每天吃三次,每次10只,至紫瘢全部消退为止。一般每人约需红枣一至二斤。(《上海中医药》(4):22,1962)
治走 马牙 疳:枣(去核、包 信石 ,烧)、 黄柏 。同为末,布患处。(《海上方》)
治诸疮久不瘥:枣膏三升,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数洗取愈。(《 千金 方》》
治风沿烂眼:大 黑枣 二十个(去核), 明矾 末五分,和枣肉捣 成膏 ,湿纸包,火内煨二刻,取出,去纸,水二碗,将枣膏煎汤,去渣,将汤洗眼。(《本草汇言》眼科方)
现代药理作用:
1.抗肿瘤、抑制肿瘤;
2.抗变态反应的作用;
3.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
4.增加体重、增强肌力作用。
5.预防输血反应:输血前15~30分钟服红枣汤(红枣20枚,地肤子、炒荆芥各3钱)。据46人次观察,无反应者占2/3左右,且很少出现Ⅲ°反应。但对激素未能防止反应的病例,红枣汤似亦无效。
6.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 对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转氨酶活力较高的病人,每晚睡前服红枣花生汤(红枣、花生、冰糖各1两,先煎花生,后加红枣冰糖)1剂,30天为一疗程,观察12例均有效。但对合并胆道感染、风湿活动合并心肌炎的病人,应再配合清热利胆或祛风湿的药物。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经方实验录之月经过少 张宝华
宫颈HPV相关疾病术后现月经量少一年余,年三旬,正当年,时下之物质丰富,术后修养当可愈,而遗有月经量少之患,当另有隐情,然询之再三而无馈。故而泛舟江湖隐喻以度其情,处温经四逆散合剂加减,其形之可见伏其性,二者和合即可为功耳。 -
闲诗其一 张宝华
几许新愁断秋风,灞上将军尽寒蝉。若无子房张良计,汉家江山几百年?张宝华甲辰年壬申月庚申日辰时 -
医案一则! 李华歆
感谢李医生每次的尽心帮助,也希望你能一直坚持自己的道路。果断又联系了李医生,填了问卷。很快李医生给调了一副药,八点药房开门就抓了药。听了李医生的建议去医院检查了一下。李医生早起仔细询问了症状,低热有汗,肚子疼未排便后。 -
孩子起了汗疱疹怎么办? 谢江强
汗疱疹的表现有哪些?③汗疱疹也有可能累及指甲和甲周的皮肤,引起甲沟炎。怎么区分孩子得的是不是汗疱疹?另外,手足癣一般发生在单侧手足,两侧分布不对称,而汗疱疹多数呈两侧手足对称分布。 -
大汗淋漓的宝贝 谢江强
大汗淋漓的宝贝小翠是外省来的打工妹,十多岁就离开了父母自己孤身一人在城市里闯荡。后来经人介绍,和同一家工厂里打工的小伙子结了婚,婚后不久就有了宝贝儿子琪琪。像琪琪这种无论睡觉还是清醒时都会无故出汗的,称为自汗。 -
妇人癥积(卵巢透明细胞癌术后) 谢江强
妇人癥积案谢江强中医执业医师温州市瑞安人民医院中医儿科妇人癥积案孙某,女,45岁。本案患者经行左侧卵巢透明细胞癌、子宫肌腺瘤手术后,一直体力疲惫,时有头晕乏力,腰酸腿软,夜尿增多,少寐多梦,血压偏低,空腹血糖偏高。 -
伤寒论第82条 李华歆
1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一作僻)地者,真武汤主之。1SPRING2024第82条中患者同样是先有“太阳病”,此时细心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整部《伤寒论》一共有398条条文,而偏偏归纳于“太阳病”的条文竟然有178条之 -
经方实验录之高血压,颈椎病,失眠 张宝华
郭某某,女,52岁。现病史: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思睡10天。多年劳损,颈椎做病乃是旧疾,津血路阻于痰湿血淤,不能上承则经脉失养,不痛则通,不荣亦可痛。药后反馈:血压略降,头晕思睡减,嘱调畅情志,劳逸结合,首诊方茯苓20克。 -
经方实验录之感冒 张宝华
天某,女36岁初诊:自觉身体不适,似感冒后五天,未服药。时下之人多逸少动,多为亚健康之态,其抗病能力皆不足,更况乎病毒之众难以胜数,摄生稍有不慎即感邪作病。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名医别录》无毒。 -
斑秃一则 曹雪盼
三诊时患者自述头皮瘙痒缓解,侧躺时头部侧边有瘙痒感,头皮屑减少,斑秃位置见少量细发,自述服药后便溏,故原方佐健脾药物。
最新文章
-
阿尔茨海默病中药怎么说? 谢江强
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指老年期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的智能缺损,并且有脑组织特征性病理改变的一种精神性疾病,也有开始于中年或老年前期者,称为早老性痴呆。“虚”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该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肾精亏虚为本,痰瘀阻滞为标。
-
鼻炎的膏方调理 谢江强
(一)膏方对慢性鼻炎的主要作用中医学将本病归属“鼻渊”“脑漏”等范畴。膏方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虚证,通过增强肺脾之气,提高免疫力。
-
小建中汤 李华歆
——约·罗斯金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小建中汤!小编觉得“小建中汤”其实是由“桂枝加芍药汤”化裁而来,为什么这么说呢?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
经方小案二则 朱浩宇
案一表妹痛经,来例假腹痛,手脚凉,胸涨,予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七付,吃完药下一次例假明显不痛。案二其母头痛像针扎,体胖,喘,用力按心下,眉头一皱喊疼。予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药后轻松不少。方证相应,效如桴鼓。
-
经方适应方证治疗支气管炎 张宝华
支气管炎表已解,咳而身热,胸满或痛,大便干者,大柴胡汤与之。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大枣枳实(四枚炙)芍药(三两)大黄(二两)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
废医验药,死路一条!!! 姚金虎
耐药支原体,甲流变异株,还有即将到来的新冠变异株。。。无论如何变异,感染病原菌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有规律的,有迹可循,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前提一定是辨证论治,否则就是走上废医验药的旧路,注定死路一条。
-
从“小青龙汤”谈“哮喘”的中医治疗 张训景
5付后反馈哮喘未再发作。《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将本病称为“上气”,“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
麻杏苡甘加术汤疗湿疹,效果显著 陈玉佳
临床上湿疹比较烦人,多反复发作。我随即处方一张:麻黄9克,杏仁12,薏苡仁15,甘草10克,白术12克,苦参10克,丹皮10克,黄柏5克首乌藤15克,生地30克,黄芪15克。故麻杏苡甘汤加术,解表祛湿利水。生地,首乌藤,养血以制风。
-
温经汤 李华歆
——佚名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温经汤!当以温经汤主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温经汤”!)方中找到,此外,加入吴茱萸可以温经散寒,人参可以补中益气!
-
中药消炎 韦毓安
其临床以发热、咳嗽,或伴气急、胸痛等为主症,是肺部的急性炎症性疾病。
大枣补脾胃最好!
吃多了也不行,呵呵
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为不虚之剂,加大枣补之诚是其用,然后者则言,腹满者去大枣,加茯苓一两半!大枣壅滞,腹满者恐其腻脾,故去之,为何加茯苓利之?有水气乎?久病虚劳水气从何得之,又小柴胡汤胁下痞硬者亦去大枣,但加牡蛎,观柴胡桂枝干姜,牡蛎实具去积之功,然此痞硬所谓何物?痰饮,水积亦或者何?请兄不吝赐教!
既言虚劳何尝不虚乎?只因合病太阴水饮,故而去大枣之甘滋,恐其助饮耳。加茯苓之淡渗水饮,实适病机而裁之。
饮从何来?
饮中而来,向体胃虚,或本就有饮,或病击之,不一而论,皆临证相体而裁,毋须纸上究论,空泛说神。
虚久为劳,劳者从火,气血亏竭,君火暗弱,阴火内旺,坎中无阳,水无所制,为痰为饮,阴火上亢,煎熬津液,痰凝火蒙,闭塞三焦,此为之劳!气血不足则血海内竭,冲脉病者则逆气里急,冲脉受肝气之制,经云肝苦急,急食甘药以缓之,故以小建中汤补益气血为治本,经云黄芪补虚损,补不足可也,其痰饮多聚于太阴者则为腹满,故去枣之壅滞加茯苓淡渗而利之!
论中诸火,火焰冲天,真不知是谓何火,君火暗,阴火明,坎中阳复不足,先天后天体用皆式臆说而已,奥悬晋学,可堪舆矣。
简而言之,坎中之阳为身之主,安奠于下,脾胃受暖,腐化水谷为血,血行肝而入心肺,得天之清气,天地合气血充则君火明,金匮云: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是假使气血不足,君火暗弱,,《内经》云血生脾,今气血不足,土气不运,水气不制,相火僭越,为痰为水
余止于枣之功用,大体而论,何及如斯乎?建中汤,变有归、芪,后世更有延伸者,此皆仲景本意乎?更况乎伤寒一书脱胎汤液经方,其生其成于黄帝内经乃并驾齐驱之二马,各重一侧,发一点而议一圆,诚责难欤!
理虽不同,效同
可细读之,已言不当可助湿,李濒湖《纲目》早言之。
劳之但虚者加大枣无咎,湿重阳微类虚者加大枣碍脾!
可从,道之微处,只能意领耳。
药之适人与否只在和缓二字
适天地人则无咎耳。
顺其自然而已
在道不在我!
不同“补”
补中益气,安神美颜,诚药食两用之佳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