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阳缓缓来

2023.09.13 209阅读 评论数 0 6
温阳缓缓来:经期着凉本是阳气不足惹的祸我的一位患者李女士夏季来月经时,常畏寒、冒冷汗,一不小心着了点凉,就开始流鼻涕、鼻塞、拉肚子。我见她走路时,背稍有些驼,她告诉我,只有这样才觉得肚子比较舒服。李女士的种种表现都表明她体内虚寒之气过重。因为有汗从毛孔排出的时候,此时毛孔处于舒张的状态,很容易一不小心就着了风寒邪气,从而出现恶风、畏寒、拉肚子等不适。李女士的症状可通过服用祛湿化痰之品进行调理,但是用量不宜过多;还可服用具有健脾功效的药物,为了加强药效,还可在方中加些温阳止泻、补益心气之品。为此,我给她开了通经芳香化湿膏。李女士在经期结束之后立刻服用了四周多的膏方,服药之后的第一次月经就特别正常,出虚汗、拉肚子的症状也都消失了。通经芳香化湿膏水煎药:半夏曲90克、炒白术150克、炒苍术120克、陈皮60克、焦山楂90克、云茯苓150克、全当归120克、川芎90克、合欢皮90克、白扁豆120克、旱莲草100克、木香60克、玫瑰花60克。成膏药:阿胶200克、夏枯草膏150克。调味药:莲子(蒸熟,捣碎)100克、红枣泥100克、荆花蜜100克、黄酒200毫升。制作方法:先将阿胶加入黄酒中浸泡一日。隔日,将水煎药煮2次,每次煎出300毫升药液;将浸泡好的阿胶放入蒸锅蒸熟烊化;然后,将水煎药液同烊化胶混合,并加入莲子泥、红枣泥和夏枯草膏,上火熬煮10分钟并搅匀;放温后,再加入荆花蜜和匀,装入洁净干燥的器皿之中,存放于冰箱。此为一个月左右的膏滋量。用药加减原则:虚寒泄泻者,可加炮姜、赤石脂;心气虚、神不宁者,可加炒枣仁、浮小麦、炙甘草;肾阳虚腰膝酸软者,可加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等温肾阳之品;虚热或容易中暑者,可加藿香、黄芩、丹皮;经血量较多者,可加芡实、山萸肉等收涩之品,或酌情加生地榆、大小蓟等凉血止血之品,但不宜久用;带下过多色黄者,可加黄柏、车前子清利湿热。服用方法:温水兑服,一次2匙(约10毫升/匙),头两周早、晚饭后各1次,第3至4周内,于中饭后服用1次,之后隔一日的中饭后服用1次,连续服用4至6周。功效:芳香化湿,健脾开胃。注意事项:本方不适合阴虚有热症见口干、燥热、便秘者,或可减去炒苍术、白扁豆、木香和玫瑰花等祛湿化痰之品,改为麦冬、知母、麻仁及芦根等养阴润燥通便之品。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谢江强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阿尔茨海默病中药怎么说? 谢江强

    阿尔茨海默病阿尔茨海默病指老年期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的智能缺损,并且有脑组织特征性病理改变的一种精神性疾病,也有开始于中年或老年前期者,称为早老性痴呆。“虚”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根本原因,该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以肾精亏虚为本,痰瘀阻滞为标。

  • 口腔异味一则 曹雪盼

    患者男28岁主诉口腔异味三月余,患者自述平时睡醒后及饭后见口腔异味口黏痰多白色平时胃口可无口干口苦胸闷晨起恶心晚上躺时恶心加重睡眠可大便一般小便调。

  • 茵陈五苓散 李华歆

    《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患者同样是得了“黄疸病”,此时应该“身目俱黄”,而从后面的用方可以推断,患者此时核心病机应该是“水湿夹热”,且湿偏重于热!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 难治性咳嗽一则 宁加银

    患者,女,33岁,反复咳嗽不愈,咽痒即咳,每遇冷空气及季节交换则复发,甚则持续三个月,西医治疗效果欠佳,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滑,右寸弱。

  • 怕冷五年医案一例 王建飞

    2023年11月08日陆某,女,55岁,初诊。主诉:怕冷5年。手足冰凉,腰背及下肢怕冷。阳虚与内,阴寒自生,时隔5年则症瘕积聚而成,形成甲状腺结节、肺结节、肠息肉以及子宫肌瘤。前两次中药均已服完,现诸症均减轻。

  • 胃溃疡案一则 曹雪盼

    患者男性40岁余主诉泛酸烧心两年余患者半年前胃镜检查胃部溃疡糜烂碳13检测阳性平素腹胀恶心剑突下疼痛纳差三餐不知饥不能吃凉的大便正常小便频夜尿多眠差卧位有酸水泛出。

  • 减肥茶饮方 陈鹏

  • 高血压中药茶饮(陈鹏医生) 陈鹏

  • 追忆一下王清任的身痛逐瘀汤 张宝华

    四、总结身痛逐瘀汤是一种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功效的中药方剂。

  • 废医验药,死路一条!!! 姚金虎

    耐药支原体,甲流变异株,还有即将到来的新冠变异株。。。无论如何变异,感染病原菌表现出来的症状都是有规律的,有迹可循,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有着天然的优势,但前提一定是辨证论治,否则就是走上废医验药的旧路,注定死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