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芍药集

2021.09.17 1643阅读 评论数 2 38




芍药花开两色,根有赤白,不可不知。陶弘景前几赤白不分,本经,仲景亦如此,皆概论而兼,至《本草经集注》云芍药“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世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道家亦服食之,又煮石用之”。始将分来。现代医家对芍药之性味功用认可为:




白芍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能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治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能清热凉血,散瘀止痛。
治热人营血,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瘾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其炮制后功效为:


炒用性缓,柔肝,和脾,止泻;酒制行经,止中寒腹痛;醋炒敛血、止血;制炭止血。此外,还有煨白芍、盐白芍、麸炒白芍。


余之舅父,寒湿作业经年,觉小腿酸痛无力半年余,伴痉挛抽筋,延医多处,服钙片、补肾、舒筋活络等剂乏效,途远乘车来诊,切诊,寸关脉沉细,尺弱,两腿挛急甚。观其脉证,乃津血虚弱,筋脉失养而为之,与芍药甘草汤,白芍30克,炙甘草30克,日一剂,水煎300毫升,150毫升/次,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


一剂入夜痉挛缓,七剂痉挛除,复与七剂,酸痛除,两腿有力。


白芍甘酸微寒,益阴血,滋津液,炙甘草甘温补脾胃,益气。芍药甘草皆可缓急止痛,二药相合,酸甘化阴,生津养血,缓急止痛,对于津虚血弱引起之痉挛
、筋脉失养之酸痛,确有覆杯而效之神速。


白芍各家论述:


《神农本草经》
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名医别录》
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本草经集注》
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胜膀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一名白术,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仓,一名 。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须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药性论》
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日华子本草》
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本草图经》
芍药,根亦有赤白二色。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古人亦有单服食者安期生服(钅东)法云芍药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若取审看勿令差错。若欲服饵,采得净刮去皮,以东流水煮百沸,出阴干,停三日,又于木甑内蒸之,上覆以净黄土,一日夜熟,出阴干。


《本草别说》
谨按《本经》芍药生丘陵川谷,今出所用者多是人家种植。欲其花叶肥大,必加粪壤,每岁八九月取其根分削,囚利以为药,遂暴干货卖。今淮南真阳尤多,药家见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绝不佳,故入药不可责其效。今考用宜依《本经》所说,川谷丘陵有生者为胜尔。"


《本草衍义》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者为佳。花叶多即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若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钅余)如经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曰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理中气。脾虚则中满,实则满自消,治中则心下不痞,泻肝则胁下不痛。善噫者,脾病也,脾健则不噫,肝脾之火上炎,则肺急胀逆喘咳,酸寒收敛,以泻肝补脾,则肺自宁,肺急胀逆喘咳之证自除。凉血补血,则太阳鼽衄自愈。脾虚则目涩,得补则涩除。肝家无火,则肝血自足;阳维病苦寒热,及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皆血虚阴不足之候也;肝脾和,阴血旺,则前证自瘳矣。"(《本草经疏》)张隐庵:"芍药,气味苦平。风木之邪,伤其中土,致脾络不能从经脉而外行,则腹痛;芍药疏通经脉,则邪气在腹而痛者可治也。心主血,肝藏血;芍药禀木气而治肝,禀火气而治心,故除血痹;除血痹则坚积亦破矣。血痹为病,则身发寒热;坚积为病,则或疝或瘕;芍药能调血中之气,故皆治之。止痛者,止疝瘕之痛也。肝主疏泄,故利小便。益气者,益血中之气也。益气则血亦行矣。"(《本草崇原》)


芍药酸收性能论述:
成无己:"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酸,收也,泄也;芍药之酸,收阴气而泄邪气。"(《注解伤寒论》)


李东垣:"或言古人以酸涩为收,《本经》何以言利小便?曰:芍药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故小便自行,非因通利也。曰:又言缓中何也?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故四物汤用芍药。大抵酸涩者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经收敛之体,又能治血海而入于九地之下,后至厥阴经。白者色在西方,故补;赤者色在南方,故泻。"(引自《纲目》)


贾所学:"白芍药微苦能补阴,略酸能收敛。因酸走肝,暂用之生肝。肝性欲散恶敛,又取酸以抑肝。故谓白芍能补复能泻,专行血海,女人调经胎产,男子一切肝病,悉宜用之调和血气。其味苦酸性寒,本非脾经药,炒用制去其性,脾气散能收之,胃气热能敛之。主平热呕,止泄泻,除脾虚腹痛,肠胃湿热。以此泻肝之邪,而缓中焦脾气,《难经》所谓损其肝者缓其中。同炙甘草为酸甘相合,成甲乙化土之义,调补脾阴神妙良法。""若久嗽者藉此以收肺。又治痢疾腹痛,为肺金之气,郁在大肠,酸以收缓,苦以去垢,故丹溪治痢,每剂用至三、四钱,大有功效。若纯下血痢,又非其所宜也。其力不能通行渗泄,然主利水道者取其酸敛能收诸湿而溢津液,使血脉顺而小便自行,利水必用益阴也。若痘疮血不归附者,用以敛血归根。"(《药品化义》)


张隐庵:"芍药气味苦平,后人妄改圣经而曰微酸,元、明诸家相沿为酸寒收敛之品,凡里虚下利者多用之以收敛;夫性功可以强辨,气味不可讹传。试将芍药咀嚼,酸味何在?又谓新产妇人,忌用芍药,恐酸敛耳。夫《本经》主治邪气腹痛,且除血痹寒热,破坚积疝瘕,则新产恶露未尽,正直用之;若里虚下痢反不当用也。"(《本草崇原》)


黄宫绣:"血之盛者,必赖辛为之散,故川芎号为补肝之气;气之盛者,必赖酸为之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也。至于书载功能益气除烦,敛汗安胎(同桂枝则敛风汗,同黄芪、人参则敛虚汗),补痨退热,及治泻痢后重,痞胀胁痛,肺胀咳逆,痈肿疝瘕,鼻衄目涩,溺闭,何一不由肝气之过盛,而致阴液之不敛耳?是以书言能理脾、肺者,因其肝气既收,则木不克土,土安则金亦得所养,故脾、肺自尔安和之意。"(《本草求真》)


苏廷琬琬:"白芍药味酸,气微寒,主收脾之阴气,泄肝之阳邪。方书云,能补血,是究其功之所及,非指其体之所存也。大凡阴能育乎阳而阳郁者,以升阳为主,此味在所忌;若阴不能育乎阳而阳亢者,以收阴为主,此味不可少。丹溪言其酸寒伐生生之气,无乃己甚乎,惟脾气寒而痞满难化者忌之。"(《药义明辨》)


白芍能益阴柔肝而非伐肝之剂论述:


张山雷:"仲圣之法,实即秦、汉以前历圣相传之法。说者每谓酸痛是肝木凌脾,芍能助脾土而克肝木,故为腹痛之主药。要知肝秉刚强之性,非藉阴液以涵濡之,则暴戾恣瞄,一发而不可制,当其冲者,实惟脾土先蒙其害,凡心胃痛、腹满痛、胸胁刺痛、支撑胀闷,无一非刚木凌脾之病。宋、元以来,治此者多尚香燥气药,以刚济刚,气行而通则不痛。非不暂图目前之效,然愈燥而阴愈耗,肝愈横,频发加剧,卒至肝脾之阴两竭,而燥药且不可复施,此行气伐肝,适以变本加厉,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仲圣以芍药治腹痛,一以益脾阴而摄纳至阴耗散之气,一以养肝阴而柔刚木桀骜之威,与行气之药,直折肝家悍气者,截然两途,此泻肝与柔肝之辨。而芍药所以能治腹痛胀满、心胃刺痛、胸胁胀痛者,其全体大用,即此是法,必不可与伐肝之剂作一例观也。"(《本草正义》)


芍药止腹痛论述:


朱丹溪:"芍药泻脾火,性味酸寒,冬月必以酒炒。凡腹痛多是血脉凝涩,亦必酒炒用。然止能治血虚腹痛,余并不治。为其酸寒收敛,无温散之功也。"(引自《纲目》)


虞传:"白芍不惟治血虚,大能行气。古方治腹痛,用白芍四钱,甘草二钱,名芍药甘草汤。盖腹痛因营气不从,逆于皮里,白芍能行营气,甘草能敛逆气。又痛为肝木克脾土,白芍能伐肝故也。"(引自《本草备要》)


芍药非补养之物论述:


陈修园:"芍药气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为攻下之品,非补养之物也。邪气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诸痛,皆气滞之为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气也。血痹者,血闭而不行,甚则为寒热不调;坚积者,积久而坚实,甚则为疝瘕满痛,皆血滞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又云益气者,谓邪气得攻而净,则元气自然受益,非谓芍药能补气也。"(《本草经读》)


产后忌用白芍论述:


朱丹溪:"产后不可用者,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必不得已,亦酒炒用之。"(引自《纲目》)


李时珍:"产后肝血己虚,不可更泻,故禁之。"(《纲目》)


张景岳:"(白芍药)乃补药中之稍寒者,非若极苦大寒之比,若谓其白色属金,恐伤肝木,寒伐生气,产后非宜,则凡白过芍药,寒过芍药者,又将何如?如仲景黑神散、芍药汤之类,非皆产后要药耶?用者还当详审。若产后血热而阴气散失者,正当用之,不必疑也。"(《本草正》)


张山雷:"丹溪谓产后不可用芍药,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故也。颐谓产后二字,所该者广博而无涯涘。芍是酸寒,虚寒者固不可用,然尚有小建中之成例在。若是实热当下,硝、黄、芩、连且皆不避,又安有独禁芍药一味。而乃曰产后不可用芍,则凡是娩身之后,独忌此一味,其理安在?此必非丹溪之言。而《大明本草》且谓治女人一切病,胎前产后诸疾,则又是不问寒热虚实而概言之,适与丹溪相反。究之有为而言,两者之说,是是非非,各有所当,非可执死法以困活人者也。"(《本草正义》)


白芍与赤芍功用之差异论述:


刘翰:"别本注云,此(芍药)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开宝本草》)


成无己:"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注解伤寒论》)


李时珍:"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芍药散邪,能行血中之滞。《日华子》言赤补气,白治血,欠审矣。"(《纲目》)


张景岳:"芍药,白者味首补性多,赤者味苦泻性多......白者安胎热不宁,赤者能通经肢血。"(《本草》)


蒋溶:"阴虚阳亢者则用白芍,取其收阴和阳以补之;阴实而阳郁者则用赤芍,取其升阴导阳以泻之。"(《萃金裘本草述录》)


张山雷:"《本经》芍药,虽未分别赤白,二者各有所主。然寻绎其主治诸病,一为补血养肝脾真阴,而收摄脾气之散乱,肝气之恣横,则白芍也;一为逐血导瘀,破积泄降,则赤芍也。""成无己谓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故益阴养血,滋润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滞,宣化疡毒,皆用赤芍药。"(《本草正义》)


附方:


治妇人胁痛: 香附子 四两(黄子醋二碗,盐一两,煮干为度), 肉桂 、 延胡索 (炒)、 白芍药。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调,无时服。(《朱氏集验医方》 芍药汤 )


治下痢便脓血,里急后重,下血调气: 芍药 一两, 当归 半两, 黄连 半两, 槟榔 、 木香 二钱; 甘草 二钱(炒), 大黄 三钱, 黄芩 半两, 官桂 二钱半。上细切,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素问病机保命集》 芍药 汤)


治妇人怀妊腹中疞痛: 当归 三两, 芍药 一斤, 茯苓 四两, 白术 四两, 泽泻 半斤, 芎藭 半斤(一作三两)。上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金匮要略》 当归芍药散 )


治产后血气攻心腹痛: 芍药 二两,桂(去粗皮)、 甘草 (炙)各一两。上三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圣济总录》 芍药汤 )


治痛经: 白芍 二两, 干姜 八钱。共为细末,分成八包,月经来时,每日服一包, 黄酒 为引,连服三个星期。(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治妇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差者: 白芍药三大两,干姜半大两。细锉,熬令黄,捣下筛.空肚,和饮汁服二钱匕,日再。(《广利方》)


治金创血不止,痛:白芍药 一两,熬令黄,杵令细为散。酒或米次下二钱,并得。初三服,渐加。(《广利方》)


治脚气肿痛:白芍药六两, 甘草 一两。为末, 白汤 点服。(《岁时广记》)


治风毒骨髓疼痛: 芍药 二分, 虎骨 一两(炙)。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三合,日三服。(《经验后方》)


赤芍各家论述:
《神农本草经》
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艺文类聚引云:一名白术,《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及丘陵。《吴普》曰:芍药,神农苦,桐君甘,无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一名甘积,一名解仓,一名诞,一名余容,一名白术,三月三日采。(《御览》)《名医》曰:一名白术,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食,一名铤,生中岳,二月八月,采根,暴干。案《广雅》云:挛夷,芍药也。白术、牡丹也。北山经云:绣山其草多芍药。郭璞云:芍药一名辛夷,亦香草属。《毛诗》云:赠之以芍药。《传》云:芍药,香草。《范子计然》云:芍药出三辅。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三种,有草芍药,有木芍药,木有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又云:一名可离。


《本草经集注》
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胜膀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一名白术,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仓,一名 。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曝干。(须丸为之使,恶石斛、芒硝,畏硝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采得后,于日中晒干,以竹刀刮上粗皮并头土了,锉之,将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干用之。 


赤芍止痛论述:


陶弘景:"芍药赤者小利,俗方以止痛,乃不减当归。"(《本草经集注》)


李东垣:"赤芍药破瘀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仲景方中多用之者,以其能定寒热,利小便也。"(《用药法象》)


赤芍为肝家血分要药论述:


缪希雍:"木芍药色赤,赤者主破散,主通利,专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气腹痛。其主除血痹、破坚积者,血瘀则发寒热,行血则寒热自止,血痹疝瘕皆血凝滞而成,肢凝滞之血,则痹和而疝瘕自消。凉肝故通顺血脉,肝主血,入肝行血,故散恶血,逐贼血。营气不和则逆于肉里,结为痈肿,行血凉血,则痈肿自消。妇人经行属足厥阴肝经,入肝行血,故主经闭。肝开窍于目,目赤者肝热也,酸寒能凉肝,故治目赤。肠风下血者,湿热肠血也,血凉则肠风自止矣。"(《本草经疏》)


贾所学:"赤芍,味苦能泻,带酸入肝,专泻肝火。盖肝藏血,用此清热凉血。入洞然汤,治暴赤眼;入犀角汤,清吐衄血。入神仙活命饮,攻诸毒热壅,以消散毒气;入六一顺气汤,泻大肠闭结,使血脉顺下。以其能主降,善行血滞,调女人之经,消瘀通乳;以其性禀寒,能解热烦,祛内停之湿,利水通便。较白芍味苦重,但能泻而无补。"(《药品化义》)


赤芍、白芍功效之异同论述:


黄宫绣:"赤芍与白芍主治略同,但白则有敛阴益营之力,赤则止有散邪行血之意;白则能于土中泻木,赤则能于血中活滞。故凡腹痛坚积,血瘕疝痹,经闭目赤,因于积热而成者,用此则能凉血逐瘀,与白芍主补无泻,大相远耳。"(《本草求真》) 


赤芍能清血分实热,散瘀血留滞。本品功能与丹皮相近,故常与丹皮相须为用。但丹皮清热凉血的作用较佳,既能清血分实热,又能治阴虚发热;而赤芍只能用于血分实热,以活血散瘀见长。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张宝华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大柴朴汤加减治疗胃胀 夏耀飞

    大柴朴汤加减治疗胃胀全某某,女,63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郝寨村,2023年8月28日初诊。

  • 中医靠传承,才能生生不息 朱强伟

    中医的传承,靠的是一辈一辈人的不断接力,才能绵延至今。在中医几千年的传承中,出现过很多的医家,虽然他们的名字不是很响亮,也许你也从未听过他。

  • 生姜泻心汤 李华歆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综合分析后得知“生姜泻心汤”的应用背景应该是“寒热互结”引发的“水饮内停”!

  • 经方加减治愈“感冒后咳嗽1周”案 宗琪

    患者:王某某性别:女年龄:9岁初诊日期:2023年11月15日主诉:感冒后咳嗽1周。

  • 中医临床治疗淋巴结肿大用方经验总结 崔国宁

    淋巴结肿大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在治疗淋巴结肿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医认为,淋巴结肿大主要与湿热、瘀血、气滞等病机有关。

  •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崔国宁

    同时,中医治疗糖尿病还需要结合饮食控制、运动锻炼等综合治疗措施,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 中医临床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 崔国宁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便秘的临床用药规律主要包括个体化治疗、调理脾胃、养阴润燥、疏肝理气和辨证施治。但在使用中药治疗便秘时,还需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和药物依赖。

  • 中医辨证郁证医案一则及体会 姚维新

    中医郁证,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埂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体型适中,月经规律、正常,白带偏黄。

  • 肝郁兼痰浊阻滞证治疗一例 蔡根深

    腰部不适,眠可,纳少,大便尚可。方药:黄芪15g茯苓12g白芍15g法半夏20g厚朴12g陈皮12g射干10g淡豆豉15g杏仁10g枳实10g苏子10g焦山栀12g桑叶20g神曲12g竹茹15g炙甘草6g,7剂。

  • 腰痛患者 张宝华

    大抵病有虚实两端,不可不知,至若寒湿等外邪侵袭,至腰部经脉绌掣,经络不通,亦可为病腰痛耳。本案患者年已五旬,“阴气过半”,肾之精气自然而减,舌之淡嫩可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