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医圣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一条第一段浅解(三)

2022.05.01 925阅读 评论数 0 0

  问古代医生哪个是上工,神医扁鹊肯定算一个。我们来讲一个“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相传有一次,扁鹊给老百姓看完病后,大家都夸奖他看的好,真是当今第一神医。扁鹊说,大家有所不知啊,其实我并不厉害,我的两个哥哥才是最厉害的,他们擅长治未病,在大家身体刚有一点点小问题的时候,就能看出来,并且能调理好。在疾病产生前或萌芽时期,还没有感觉到痛苦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防御,所以大家没有觉得我两个哥哥医术有多高明,所以就很少有人记得他们,称赞他们,实际上他们才是神医,才是值得大家传颂的。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只是大家身体不舒服了,感到疼痛了,我能解决,所以大家才认为我是好的医生。
再问谁是上工,那么我们的医圣张仲景也肯定算一个。我们来讲一个仲景给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璨看病的故事儿。
  王璨年少而有才,很受曹丕看中,所以平时有点小傲娇。而我们的仲景呢,心思缜密,治学严谨,医术高明,他的同乡何颙就称赞他用思精密。

  有一次仲景遇到了王璨,看了看他说,你大概十七年后会生病,眉毛脱落而亡。王璨一听哈哈大笑,不以为然。仲景给了王璨一个药方,告诉他按方抓药,服药后就会平安无事。王璨虽碍于面子接纳了,但随后就扔到一边去了。转眼就十七年过去了,王璨果然眉毛脱落,这时候才想起仲景的话,药方也找不到了,不久而亡。有意思的是,王璨生前爱学驴叫,曹丕就率领众臣子一起学驴叫为王璨祷告。
这个故事有点玄乎,但是说明了仲景是重视也善于治未病的。

  仲景用了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治未病,那就是肝脾传变。五脏之间有生克制化的关系,也是整体观的体现。人体出现肝实证,这个时候不能只考虑肝的问题,要考虑的远一些,不能如盲人摸象一般,摸到肚子就说是墙,而是要全面考虑问题。要能考虑到“实脾”。实脾也是经常考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当中的解释是“调补脾脏”。“调补”一词用的好,如果单纯说补脾就有点欠妥。脾主运化,要补而不滞,故而运脾很关键。

  仲景随即又补充“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这里王通旺盛的旺,古人称一年四季的最后一个月为“季月”,四个季月的最后十八天为脾土当旺之时,故而不用补脾。广而论之,可以理解为一年四季脾气旺盛则不用补之。通俗的讲,倘若人体正气充足,脾的功能健运,人体有自我调节能力,则疾病不会加深,而是可以自愈。
  此后,仲景又拿下工做了比较,一目了然,只看到局部,疾病难除也。
  诸位看官,第一段就讲到这里,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代民涛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七 韦秋凤

    有肌肉拘挛紧急,则芍药补津液。汗出伤津液,津液濡养不足,则额上下陷。下焦失津液所养,小便后尿道受到刺激而疼痛。伤寒证用下法,导致里阳气虚成里虚寒而出现下利证,且是下利清谷,清水及未消化的食物。一般身疼痛,是伤寒证,此处宜当结合实际情况用药,非一味地桂枝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六 韦秋凤

    伤寒五六天,出现阳明证,但太阳表邪未尽,医者下过猛。导致邪陷上焦,形成湿热阻滞于胸部而疼痛,还是用栀子豉汤治疗。大下伤中焦胃家则胃家虚寒,用栀子干姜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五 韦秋凤

    伤寒汗出,此汗出为中风汗出或经发汗后汗出。渴者形成五苓散病机及证。用前第三十四方。五苓散也常常用于湿热在下焦泌尿系统而小便不利。

  • 伤寒论全解三十四 韦秋凤

    此条为发汗后,导致表的津液虚和少阴阳气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的水热阻在胃肠道,导致胃家无法化生津液而渴。用前第三十四方。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三 韦秋凤

    造成此证有三个因素,第一表虚,阳气津液皆虚,第二心脉失养而血管收缩夹窄,第三里之浊饮因表虚需紧急补给而随气血循环上逆于心,导致心悸。津液不足,水饮盛,发汗会导致津液虚而把水饮带向表,阻滞于表,身体的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津液濡养而振振摇。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二 韦秋凤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饥寒交迫,药物是稀缺滋源,仲景用药能省则省。桂枝汤成分解表,身疼痛以津亏为主,但也有表邪残留。汗出而喘又容易误诊为白虎汤,但白虎汤证为高热证,所以仲景强调身无大热。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一 韦秋凤

    太阳伤寒证,有发不出汗而衄者,有自衄者,有不发汗解表而致衄者,若病不愈,皆可用麻黄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 韦秋凤

    脉浮紧者,为太阳伤寒病,理应会身疼痛,应当用汗法解之。或许有一些病,是脉浮的,又非太阳伤寒证,如表的某些地方有不舒服,关节痛等,见脉浮无汗,可用麻黄汤发汗治疗。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用桂枝汤,补营卫,加强卫气抗邪的作用,把邪气从汗发出去。

  • 伤寒论全解二十九 韦秋凤

    阳明以热为主,微汗出,不恶寒。不知道痛处在哪,突然在腹中,突然在四肢,因为是随血液流动的,说这里痛的时候,当你按的时候此处的痛就消失了,又跑到了别的地方。脉浮数为太阳病出现了似阳明的现象或倾向,应当发汗而愈。

  • 伤寒论全解二十八 韦秋凤

    鼻子出血,邪气随之被发出而解。同理可得到启示,先天性无汗证或少汗证,得了伤寒高热,采取放血法退热治疗尤为科学。太阳与阳明同病,太阳病刚开始,发汗不彻底,经过发汗后,阴液损伤。会出现阳明病,说明阳气足。阴液损伤则卫阴亦伤,邪气传入阳明。

相关医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