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全解1阴阳大论

2022.11.03 815阅读 评论数 1 6


在写《伤寒论》之前,先论阴阳气血津液。

阳就是阳气,是太阳能,人体的太阳能(阳气)来自食物。因此中医的寒热概念也符合物理学上的热力学定律、动能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特别强调这一点,是为了后面说到的虚热概念,热不可能是虚的,虚的是阴,虚热和虚寒是相对的。阴虚了敛阳的能力下降、平衡代谢热(散热)的能力下降,出现的热象,此热是虚热。

阴就是阴液,物理学的溶液定律说得最好。溶液=溶质+溶剂=阴。人体就是一个溶液系统,阳气提供能量动力,使人体这个生命机器得以按照其生命的规律运转。

把阴的概念理清后,主要是为了易于理解后面说到的补血药滋阴药的功效方向,如当归主要补血的溶质,而芍药(滋阴)则补血里的溶剂。这就是为什么众多补血方多是众多补血药同用的原因,所补的成分有差别。

顺便提一下坎中之阳,火神派把坎中之阳归属为肾和肾阳,此谬矣。坎中之阳是指人体是一个含有阳气的水液系统。阳气在脉里面靠血运输,行脉卫时转换为津液的形式灌注到所有的生命组织。

阴和阳的存在形式是阳含在阴中,阳气释放的能量动力皆在阴中进行,在代谢的过程中伴随着热的释放,所以人体的热(体温)是我们医者感知阳气活跃度的指标,郁抑低迷还是亢奋还是正常。

顺便也提一下经络系统的治病原理

针刺经络而出现的酸麻胀痛,是为得气也是阳气的一种形式,如具有免疫作用的卫气,但不是经过经络传来,而是经血脉传来。经络是人体传送生命信息的电化学系统。器官移植的最大难题不是手术难度,而是免疫反应,人体很聪明,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这个很聪明高是人体存在的高级智慧,中医叫神,《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调的神是此神,紧跟天地的步伐,与宇宙同步。《本神》论篇两精相搏胃之神亦是此神,也就是现代医学的植物神经系统。

精子与受精卵结合后,最先发育的便是神经系统,然后全身的器官发育都按着神经中枢的指令下进行。

当针刺刺中某穴位时,信息通过经络传导,神系统效应就安排免疫反应来处理针这种异物,从而对相应的病产生治疗作用。为什么针刺这穴能治那病,是古人总结出来的规律,《黄帝内针》说得好,同气相求,同一片区域或许就是同属一个神经部门负责。这就是为什么黄帝内经经常强调的针刺治病就是调神。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韦秋凤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七 韦秋凤

    有肌肉拘挛紧急,则芍药补津液。汗出伤津液,津液濡养不足,则额上下陷。下焦失津液所养,小便后尿道受到刺激而疼痛。伤寒证用下法,导致里阳气虚成里虚寒而出现下利证,且是下利清谷,清水及未消化的食物。一般身疼痛,是伤寒证,此处宜当结合实际情况用药,非一味地桂枝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六 韦秋凤

    伤寒五六天,出现阳明证,但太阳表邪未尽,医者下过猛。导致邪陷上焦,形成湿热阻滞于胸部而疼痛,还是用栀子豉汤治疗。大下伤中焦胃家则胃家虚寒,用栀子干姜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五 韦秋凤

    伤寒汗出,此汗出为中风汗出或经发汗后汗出。渴者形成五苓散病机及证。用前第三十四方。五苓散也常常用于湿热在下焦泌尿系统而小便不利。

  • 伤寒论全解三十四 韦秋凤

    此条为发汗后,导致表的津液虚和少阴阳气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的水热阻在胃肠道,导致胃家无法化生津液而渴。用前第三十四方。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三 韦秋凤

    造成此证有三个因素,第一表虚,阳气津液皆虚,第二心脉失养而血管收缩夹窄,第三里之浊饮因表虚需紧急补给而随气血循环上逆于心,导致心悸。津液不足,水饮盛,发汗会导致津液虚而把水饮带向表,阻滞于表,身体的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津液濡养而振振摇。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二 韦秋凤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饥寒交迫,药物是稀缺滋源,仲景用药能省则省。桂枝汤成分解表,身疼痛以津亏为主,但也有表邪残留。汗出而喘又容易误诊为白虎汤,但白虎汤证为高热证,所以仲景强调身无大热。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一 韦秋凤

    太阳伤寒证,有发不出汗而衄者,有自衄者,有不发汗解表而致衄者,若病不愈,皆可用麻黄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 韦秋凤

    脉浮紧者,为太阳伤寒病,理应会身疼痛,应当用汗法解之。或许有一些病,是脉浮的,又非太阳伤寒证,如表的某些地方有不舒服,关节痛等,见脉浮无汗,可用麻黄汤发汗治疗。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用桂枝汤,补营卫,加强卫气抗邪的作用,把邪气从汗发出去。

  • 伤寒论全解二十九 韦秋凤

    阳明以热为主,微汗出,不恶寒。不知道痛处在哪,突然在腹中,突然在四肢,因为是随血液流动的,说这里痛的时候,当你按的时候此处的痛就消失了,又跑到了别的地方。脉浮数为太阳病出现了似阳明的现象或倾向,应当发汗而愈。

  • 伤寒论全解二十八 韦秋凤

    鼻子出血,邪气随之被发出而解。同理可得到启示,先天性无汗证或少汗证,得了伤寒高热,采取放血法退热治疗尤为科学。太阳与阳明同病,太阳病刚开始,发汗不彻底,经过发汗后,阴液损伤。会出现阳明病,说明阳气足。阴液损伤则卫阴亦伤,邪气传入阳明。

相关医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