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院士经筋刺法及应用 新站人民医院 潘洪波

2021.07.12 125阅读 评论数 0 0
石学敏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学科学术带头人,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以及教学工作已50余年, 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师古而不泥古, 勇于创新, 敢为人先, 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
通过整理石学敏教授医案、著作及跟师实践, 总结石教授在经筋刺法方面的学术思想如下。
1 经筋刺法内容广泛, 非单一的“燔针劫刺”
经筋刺法广义上指的是所有沿经筋走行施行针刺的方法, 狭义上指的是根据《灵枢·经筋》篇所提出“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的经筋治疗理论, 应用围刺、透刺、排刺等针刺方法。石学敏教授指出, 经筋刺法应多采取排刺及一针多向等透刺, 该针法综合了《灵枢·官针》篇中的关刺、分刺、恢刺、合谷刺、报刺等, 即“分刺者, 刺分肉之间也”;“恢刺者, 直刺傍之, 举之前后, 恢筋急”;“合谷刺者, 左右鸡足, 针于分肉之间”。并在这些刺法上发展和创新, 如排刺、透刺、固灶行针法、动刺法等。
单针多向刺法包括动刺疗法、固灶行针法、关刺、报刺、透刺疗法、恢刺、合谷刺、分刺等, 都是《黄帝内经》刺法的沿用和发展。常取阿是穴或病灶局部, 实施不同的针刺手法以达疗效。
多针刺法是指用2根或2根以上针刺入1个“筋结”的针刺方法。在《灵枢·官针》篇记载有3种:傍针刺、齐刺、扬刺。现代临床上对其应用多有发展, 名称并不统一, 如排刺、对刺、围刺、丛集刺、集合刺、交叉刺、纵横刺等。
石学敏教授认为“维筋相交”理论是古代中医对大脑支配对侧肢体功能的初步认识。在《内经》的许多篇章中讲到“眼系”、“跷脉”, 并提出了“维筋相交”理论。“跷脉”与“维筋相交”理论都是古代医家用来解释人体左右交叉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的。基于“维筋相交”理论的交叉取穴疗法亦是经筋病证治疗的特色之一。
石学敏教授将头皮针、刺络放血疗法、筋骨针疗法、水针刀法、圆利针疗法、钩针疗法、芒针疗法等针刺疗法列为经筋刺法的范畴。头皮针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进行针刺, 中风等脑病针刺取穴常配合头皮针以增强疗效;经筋病以疼痛居多, 常存在瘀血阻络的病理变化, 刺络放血可以改善经筋气血运行, 濡养经筋;筋骨针疗法见效快、作用强、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主要用于骨伤病、疼痛病、软组织损伤疾病的治疗;水针刀法可松解筋结, 常用于软组织损伤病、肩周炎、骨质增生症、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及脊柱相关病的治疗;圆利针疗法运用针灸的“合谷刺”针法针刺, 从而形成治疗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的一种新的针灸疗法;钩针具有清热泻火、行气止痛、解痉缓急、舒筋利节、蠲痹通络的作用, 此疗法对于运动系统疾病尤为适合;芒针疗法善于治疗“深邪远痹”, 常用于透刺, 亦属于经筋刺法。
石学敏院士经筋刺法及应用
总之, 以治疗经筋病的针刺方法或在经筋部位施以针刺治疗的方法均可以归为“经筋刺法”范畴。
2 主张治疗经筋病“疏利经筋”是关键
石学敏教授认为, 治疗经筋病“疏利经筋”是关键。经筋病的病理过程, 主要为经筋受损和经筋失养, 其病因主要有感受风寒湿邪、跌打损伤、劳损3个方面, 《内经》云:“经脉流行不止, 环周不行, 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当外邪尤其是寒邪侵袭时, 经脉气血循行则迟滞, 凝涩而不畅行, 经脉凝涩而血少, 脉气流止而不通, 不通则痛。《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积伤入络, 气血皆瘀, 则流行失司, 所谓痛则不通也。”当人体受到创伤打击以及慢性劳损后, 血脉受伤, 则引起络破血溢, 血瘀气滞, 则经脉不通, 不通则痛。“疏利经筋”即疏通经脉, 濡养经筋之义, 治疗经筋病, 当以此为指导。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属中医学“面瘫”、“口喎”、“卒口僻”、“口眼喎斜”等范畴, 系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急性周围性面瘫。石学敏教授指出, 面部是手足三阳经筋, 特别是手足阳明经筋散布结聚之处, 经筋循行于表浅筋肉关节, 易感外邪, 当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时, 风寒湿热等邪气便乘虚而入, 导致经气失于正常布散, 气血痹阻, 经筋失养, 筋肉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经筋刺法的治则为“祛外邪, 调气血, 通经筋”。
在经筋病症中, 痛症是主症之一, 《灵枢·经筋》指出, 经筋为病“治在燔针劫刺, 以知为数, 以痛为输”, 主要是指治疗经筋病中的痛症。因经筋特点为“连筋属节”, 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肌肉、骨骼、关节的体系, 所以其痛多为软组织损伤, 称之为筋痹, 如《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筋, 筋挛节痛, 不可以行, 名曰筋痹。”治疗痛症的治则是“通经络, 活气血, 理经筋”。
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都可见肌肉萎缩, 其属于中医学“痿证”范畴, 在临床上相当于现代西医论述的肌肉疾病。石学敏教授治疗痿证以“补气血, 调寒热, 荣经筋”为治则, 通过针刺营养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肌肉的运动功能, 治疗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周期性麻痹、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空洞症、代谢性疾病、甲亢性疾病、强直性疾病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3 重视局部取穴
根据经筋病候和选穴特点而立的“经筋刺法”是石学敏教授吸取中医学“经筋理论”的精华, 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而创立的, 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学术价值。治疗经筋病, 长期以来, 其选穴多崇古训, 即“以痛为输”。石学敏教授依据现代临床知识, 将“输”引申理解为天应穴、阿是穴乃至压痛点、反应点, 更体现了《素问·调经论》所言“病在筋, 调之筋”的经筋病治疗思想。
痉挛状态是指肌肉僵直、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的状态, 是由于牵拉反射失去高级中枢调控后, 处于亢奋状态, 造成的肌张力增高和肌肉协调异常。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属于“筋病”、“痉证”范畴。治疗本病, 石学敏教授在痉挛部位的肌腱两侧找压痛点, 以痛为输。经筋刺法能降低中风病人的肌张力, 缓解肌肉痉挛, 同时改善肢体的功能。
中风后感觉障碍, 为感觉中枢受到损伤, 表现为感觉过敏, 或感觉减退或缺失。针刺时取感觉障碍局部, 用围刺法或排刺法针刺, 或用皮肤针叩刺局部, 也可以在局部刺络放血, 均可改善局部的感觉异常。
治疗周围性面瘫, 经筋刺法以面部瘫痪肌群的经筋透刺和排刺为主, 如:阳白四透 (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 , 太阳透地仓、太阳透颊车, 颊车地仓互透, 颊肌排刺, 瘫痪肌群围刺等。石学敏教授认为面部为足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分布为主, 经筋循行于表浅筋肉关节, 易感外邪, 故治当调和营卫, 养荣柔筋, 取穴以局部经筋排刺为主。
对于肌肉萎缩的痿病, 石学敏教授认为其病机为气血不足, 筋肉不荣, 故选相应的华佗夹脊刺和阳明经或多经排刺。上肢自肩髃穴至合谷穴, 下肢自髀关穴至解溪穴, 每隔1寸进针。对肌肉萎缩明显者, 可行肌肉、肌群排刺, 以改善局部经气运行, 从而达到增加肌营养、促进萎缩肌肉的恢复。
4 把“调神”与“经筋刺法”有机结合
经筋刺法是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治疗经筋病的针刺治疗方法。经筋病的治疗应首选经筋刺法, 倘若病程久、病情重, 应同时配合醒脑开窍针刺法, 可以收获良好疗效。“醒脑开窍”法以脑腑立论, 注重“神不导气是百病始生”, 依“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的理论根据, 不仅对中风及中风后出现的一系列合并症、并发症均有明显疗效, 而且对现代脑病及各种疑难杂症多有良效, 在中国针灸治疗学中独具特色。《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这就是说, 在临床工作中, 针刺效果的成败, “治神”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 治疗经筋病的后期、平台期, 作为调神、治神核心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可以配合应用, 往往可以起效。
5 治疗痿病, 主张“补益经络气血, 调节神机功能”为大法
痿病多为疾病后期, 经络不通, 气血运行不畅, 肌肉筋骨失于濡养, 萎废不用, 导致肌肉萎缩, 软弱无力, 甚至瘫痪的一种病证。“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 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急性脊髓炎、运动神经元疾病、重症肌无力、肌营养不良症、周期性麻痹、瘫痪、脊髓颅脑损伤等皆可导致痿病的发生。本病病机为肢体筋脉失养。病位为筋脉肌肉, 涉及肝脾肾肺胃, 病性以热证、虚证居多。疾病早期, 常以肺胃实热为主, 到了晚期, 才表现出肌肉萎缩无力的症状。因此在临床上见到的痿病, 已到虚证期, 治疗当以补益经络气血为主, 针对余邪, 施以清热利湿等。
“神不导气是百病始生”, 痿病的最终结局是筋肉失用, 不能完成日常功能。“神机”是恢复筋肉功用的主宰力量。唐容川说:“精以生神, 精足神强, 自多伎巧。髓不足者, 力不强。”头为诸阳之会, 《难经·二十八难》云:“督脉者, 起于下极之俞, 并与脊里, 上至风府, 入属于脑。”足太阳、足少阳、足阳明、手太阳、手少阳均从目周围的空窍联系于脑。脑髓内寓元神, 为一身之主宰, 故五脏六腑听命于脑, 脑神调节各脏腑功能, 以达平衡协调。神是中医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 历来受到各派医家重视, 医辑多有注载。脑主神明意即人脑是人体生命活动, 包括精神、意识、情感、认知等高级神经活动的统帅, 而元神正是这种统帅功能和生命活动的外在表征。《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中所说:“凡刺之真, 必先治神。”这就是说, 在临床针刺工作中, 针刺质量的好坏, 针刺效果的成败, 治神起着关系和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治疗痿病, 当配合“醒脑调神”大法, 使神机恢复统摄之力, 筋肉发挥正常功能。
6 治疗痛症, 主张“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为关键
疼痛病症在临床极为常见, 无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均可导致经络气血不通而发生疼痛。“不通则痛”是指经络脏腑气机痹阻血脉, 郁滞不通而引起的疼痛之症。《素问·举痛论》曰:“经络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 泣而不行, 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故卒然而痛。”因此, “痛”是由于邪气痹阻, 经络“不通”所致。因此, 治疗痛症, 当以“疏通经络”、“活血以止痛”。疼痛是经筋病中最常见的症状, 各种经筋刺法均能疏通局部经络气血, 使血行通畅, 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综上所述, 石学敏教授的经筋理论及“经筋刺法”较前人有所突破, 在指导临床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在临床中重视经筋刺法的运用。他师古而不泥古,梳理经筋理论,总结临床经验,对经筋刺法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筋刺法学术思想。并在整体观的基础上发展“以痛为腧”取穴法,根据病因、病机、病位局部取穴,灵活运用刺法,临床疗效颇佳。
经筋病及经筋刺法
经筋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灵枢·经筋》曰:“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极则反折,阴极则俯不伸。”经筋病的病因可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其他病因。
外感病因:即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其性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风伤筋。”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素问·气穴论》曰:“积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助肘不得伸,内为骨痹。”暑为阳邪,炎热升散,耗气伤津,易挟湿邪,可致经筋为病。湿性黏滞重浊,湿邪结聚其他邪气而致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灵枢·经筋》将十二经筋病候皆名之曰痹,《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又曰:“痹在于筋则屈不伸。”燥邪为干涩之病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燥邪最易损伤津液,而致经筋失养。火为阳邪,易伤阴动血,《灵枢·痛疽》曰:“热气淳淳,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名曰疽。”
内伤病因:《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可见六淫邪气伤人是有内因作为基础的。年老体衰,气血衰少,不濡筋脉,经筋失养,《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所愿不遂,情志拂郁,《素问·疏五过论》曰“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饮食失宜,嗜食偏食,《素问·五脏生成论》曰:“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劳逸失度,《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行伤筋。”
其他病因:跌仆外伤,损及形骸,气滞血瘀,瘀血停留经筋为病。
经筋病多表现为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运动障碍或伴有感觉障碍。临床许多运动与神经系统疾病,如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软组织损伤、脊髓空洞症、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运动神经元病、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皆可归结为经筋病。
治疗经筋病,长期以来,其选穴多崇古训,即“以痛为腧”。“以痛为腧”一词,首见于《灵枢·经筋》篇。该篇在叙述十二经筋的病候后提出“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隋代杨上善在《太素·经筋》中进一步阐述道:“腧,谓孔穴也,言筋但从筋所痛之处,即为孔穴,不必要须依诸腧也。以筋为阴阳气之所资,中无有空,不得通于阴阳之气上下往来,然邪之入腠袭筋为病,不能移腧,遂以病居痛处为腧。”石学敏总结临床经验,将“以痛为腧”引申为在整体观念基础上,根据病因、病机、病位进行局部取穴,灵活运用循经排刺、多针浅刺、一针多向透刺、常规刺等刺法,辅以刺络、拔罐等疗法,临床收获佳效。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学“面瘫”“卒口僻”“口眼歪斜”等范畴,是因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石学敏指出,该病责之于经筋病变,病本在经脉,病标在经筋,正气内虚,腠理疏松,经脉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手足三阳筋脉,经气阻滞,致使气血失和、经筋失养,筋肉迟缓不收,发为面瘫。正如《灵枢·经筋》篇云:“经筋之病,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筋急、筋纵均可引起该类病变,如口僻、目不合、耳中鸣痛及口角歪斜等。外感寒邪则筋急,外感热邪则筋纵。寒为阴邪,其性收引,经筋受寒则收缩而挛急,以致拘急疼痛,运动不利;热为阳邪,易伤筋耗气,气津不足则经筋失去濡养温润,以致纵缓不收。所以该病关键在于经筋功能的恢复,因此该病的治则是“祛外邪、调气血、通经筋”。
主穴:阳白四透(分别针向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地仓。
配穴: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及睛明;口歪甚者加下关;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健侧合谷。
刺法:阳白四透及四白两透为一穴多针多向刺,针尖与表皮成15度;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用多针浅刺、排刺,每隔0.5寸1针,除睛明不做手法、下关用平补平泻法外,余穴用捻转泻法。
注意:急性期内面部穴位宜浅刺,轻度刺激;针刺手法应轻柔,以防皮下出血;透穴不宜穿透皮肤;注意缓慢起针,并按压2~3分钟。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
临床上约有80%~90%的患者在脑卒中发生3~4周后出现上肢屈肌肌张力增强,表现为肩关节内收、内旋,肘关节呈折刀状,腕、指关节屈曲僵硬;下肢伸肌痉挛,呈伸直状态,表现为髋、膝、踝关节僵硬,屈曲困难,足内旋及下垂,行走呈偏瘫步态,临床上称为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脑卒中后偏瘫的恢复趋势是从弛缓状态逐渐发展到痉挛状态,这两种状态的肌张力不同,故临床治疗亦有差异。中医称痉挛状态为“筋病”“痉证”,经筋拘急、肢体屈伸不利,病位在筋,属于经筋病范畴。石学敏认为针刺治疗应在醒脑开窍针刺法基础上,配合经筋刺法。根据经筋循行在关节处有结聚的特点以及临床上经筋病多在关节肌腱附近出现压痛点,故经筋刺法多在患侧关节肌腱附近的压痛点或经筋结点处针刺。
主穴:内关(双侧)、水沟、三阴交(患侧)。
辅穴:极泉、尺泽、委中(均患侧)。
配穴:上肢痉挛性瘫痪取穴肩髃、合谷、上八邪(均患侧);下肢痉挛性瘫痪取穴阳陵泉、丘墟透照海(均患侧)。
刺法:先刺双侧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继刺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施雀啄手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以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穴沿经下移1~2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上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以患肢手指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
肩髃,向下斜刺1.5~2寸,用提插补法,使针感缓慢下传,同时缓慢外展上肢,使痉挛的上肢变软,施手法1分钟;
合谷穴于第二掌骨桡侧中点取穴后,先向后溪针刺,以提插泻法待患手四指由拘挛转为弛缓后,再向拇指、示指以提插泻法针刺,以手指抽动为度,然后向三间穴方向进针1寸,留针;
八邪穴上1寸为上八邪,针刺进针0.5~1寸,针尖指向指缝,行提插泻法,以与针刺穴位相邻的两指抽动为度;
阳陵泉,沿皮肤呈45度向下斜刺2~2.5寸,使针感缓慢传导到足小趾处;
丘墟透照海,先使患足被动尽量摆正,直刺入2~2.5寸使针尖达到照海穴皮下,施用捻转泻法30秒,将针撤回1.5寸后留针。诸穴合用,共奏醒神开窍、舒筋解挛之功。
吉兰—巴雷综合征
吉兰—巴雷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病,主要损害多数脊神经根和周围神经,也常累及脑神经。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临床症状多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多发神经根及周围神经损伤,常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多呈单时相自限病程。常见临床表现为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和周围性感觉障碍,重症者可有呼吸肌无力,呼吸衰竭。病情一般在2周左右达到高峰,继而持续数天至数周后开始恢复,少数患者在病情恢复过程中出现波动。本病属于中医痿证范畴,多由湿热之邪浸淫经筋所致。石学敏重视经筋刺法在该病不同时期针刺治疗中的应用。急性期治疗以清利湿热、通经活络为主。
主穴:华佗夹脊穴。疏通经脉、统理阴阳,起到运行气血、营阴阳、润筋骨的效果。现代医学认为针刺华佗夹脊穴可以直接刺激脊神经根,改善神经代谢,加速神经功能恢复。
配穴:大椎、阴陵泉、极泉、太溪、肩髃、曲池穴。以清热透邪、利湿运脾、通经活络。
恢复期治疗:以扶正培本为主,兼以疏络和营。取穴大杼、阳陵泉、绝骨、足三里、血海、大包等,以收益气养血、振颓扶痿之效。对于肌肉萎缩明显者,可针对萎缩肌肉、肌群进行经筋排刺,促进肌肉萎缩的恢复。分期辨证论治,配合西医规范诊治,可加快该病的恢复。
经筋刺法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后来历代医家补充完善了此理论。石学敏对经筋刺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融西贯中充实其内涵,发展“以痛为腧”的传统取穴法,强调根据病因、病机、病位进行局部取穴,重视中医整体观念,强调针刺调神,并根据临床需要灵活运用循经排刺、多针浅刺、一针多向透刺、常规刺等刺法为经筋刺法注入了新的内涵。
聪明的木匠
在修理中国传统的木椅子时,有经验的木匠会用一种特别的办法。
因为椅子是榫卯结构没有钉子,所以如果一条腿扭曲变形,处于不适当的位置,可用锤子敲打椅子背后对应的部位,然后再轻轻敲打椅腿调整它的位置,使变形的腿回到原位。当然,直接用锤子敲打错位的地方也可以,但直接敲打损坏部位较粗暴,有时可对其造成更大的损伤。
同样,在中医临床中也有这样的智慧。我治疗损伤时间较短的急性经筋病,不会紧紧盯住局部,而常采用同名经对应取穴法(用同名经的腧穴,在相应部位,疏通整个同名经筋),临床疗效很好。下面,我结合临床来讲讲对经筋病的认识。
对于经筋的认识
《灵枢经校释》里明确地描述了经筋的循行,“它起于四肢末端的爪甲,结于关节,上于颈项,终于头面,而不与内脏相联。”“位于人体表浅筋肉间。”而且,除了中冲与涌泉外,经筋的起点皆位于本经的井穴。从解剖结构来看,大多数的井穴正好位于四肢末端爪甲处,此处为肌腱的起始点。虽然足少阴经筋的起点不是本经脉的井穴,但它“起于小指之下”(《灵枢经校释》),也相当于经筋的起点。
神经属于“筋”的一种
前一段,笔者的左阳陵泉部位有神经痛,呈突然发作性剧烈抽痛,像触电似的,疼时无法走路;局部针刺不缓解,服消炎痛才暂时消失。曾发作过三四次,针刺治疗均无效。
几天后,由于夜里受凉又发作,但身边未带消炎痛,便想起用同名经对应取穴法。于是,开始找右肘附近的阿是穴,最后在太阳经与少阳经之间找到反应点,用拇指做弹拨法后,疼痛立即消失,再也不发作了。
其实这种治疗思路,源于一个门诊病例:患者左腿疼,大约在阴陵泉的部位,站起来后因为疼痛剧烈不能走路。我在他的右侧尺泽部位找出阿是穴,做了弹拨后疼痛便消失了。
笔者从实践中得出,西医所谓的“神经痛”(包括肋间神经痛),也属于经筋病的范围。因为古代中医没有“神经”的概念或术语,所以中医里“筋”的概念涵盖了与运动有关的白色的组织,即包括神经纤维。故此,上文中提到的神经痛属于经筋病的范围。
经筋病的诊断与治疗
那么,经筋病变引起的疼痛与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如何区分呢?
经筋病最重要的特征是疼痛出现于活动的不同状态,即经筋的位置发生移动或牵拉、收缩时则疼痛。如不运动也疼,则是肌肉的问题或筋有痈疖(化脓)。此外,如不动时疼而活动后减轻也说明是经筋的问题。
同名经对应取穴法实际为缪刺的一种,为治疗经筋病的一个常用方法。如肌腱或韧带出现错位(出槽)且病程短,可考虑用此方法。一般来说,疼痛的时间越短(例如一两天之内)用此方法越有效。根据笔者的经验,3个月以下,最多6个月的疼痛采用此方法一般应有效。
要注意的是,采用同名经对应取穴法时,如果未发现任何反应,就不必在该部位进行治疗,因为不会取得疗效。但有时,准确的缪处不在正经循行路线上,可能在络脉或筋脉上,只有找准解剖相对应的点而有反应才行。
如果经筋病的病程较长(3个月以上),或同名经对应部位未找出反应点,可在局部仔细地寻找病变肌腱、韧带、筋膜(如组织增厚或移位或酸痛剧烈);此时,应在病变组织旁边最酸痛的、最大的缝隙针刺,如局部发凉可加灸。
另外一个治疗经筋病的方法为:变动经筋的起点,即相关筋的附着点。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适当的疗法,例如用指甲按压(疏通经筋、引阳通络),针刺,用灸,或放血。除了大多数的井穴以外,后顶(以及类似的顶结节、额结节)为一个典型的经筋附着点的例子,能舒筋活络止痛。
疼痛症也涉及络脉
络脉多走横向,到达经脉达不到的细小部位,它有病时,病位一般多在局部。所谓“久病入络”的说法可适用于解释慢性疼痛症的病理。急性疼痛如果时间久,或治疗不当,能传到络脉,即络脉会有瘀滞。在《黄帝内经》里讨论过,缪刺也能用于治疗涉及络脉的疼痛症。
《素问•缪刺论》曰:“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这指邪气入里的时候,有时候会从左侧传到右侧,或从右侧传到左侧。不过要注意,临床上不应该随便使用缪刺,只有缪处有反应时用缪刺才能获得疗效。
《素问校释•缪刺论》又解释:“凡是各经有病的,应当刺其经,如果经脉所过之处不病,而病在络脉部位的,就应当用缪刺法。”另,“络病者,其痛与经脉缪处,故命曰缪刺”,此意为“谓经脉之痛,深而在里,络脉之痛,支而横居”。经脉之痛用巨刺(刺大经),络脉之痛用缪刺(刺大络),皆采用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刺法。
有趣的是,此篇中有一个用缪刺的例子(《素问校释》第2版646页)为“邪客于手少阳之络……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小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壮者立已,老者有顷已。左取右,右取左,此新病数日已。”虽然此治疗方法是针对络病的,但它与描述的对经筋病治疗的方法之一相同。
从以上的《素问》引用可见,经筋病与络病有交叉的概念,病症互相影响。除了缪刺的例子外,用针灸刺激井穴既能影响经筋(大部分的井穴为筋的附着点,即经筋的起点),又能影响络脉。井穴放血适于实证(血瘀凝滞)引起的经筋病,能祛瘀活血络。灸井穴较适于虚证所致的经筋病,能引阳通络。不管从哪个概念来看,刺激井穴有止痛的效果。
此外,血瘀凝滞性的腰痛、膝关节痛等,笔者常在腰部、委中处或膝关节内外侧能找出异常络脉。所谓“异常络脉”指部位很浅很明显,形状一般细小,颜色或鲜红,或紫,或黑。这种“异常络脉”可用三棱针来放血,疏通血络止痛的效果很好。此方法在身体上任何有异常络脉的部位皆能使用。
病案
王某,女,44岁,2009年8月4日初诊。
主诉:急性腰痛、左腿痛3天。患者3天前扭伤左下肢及髋关节,咳嗽时不加重,余无不适,苔白,脉滑。经络诊察:发现足太阳经异常。
辨经:病在太阳经。
选经:手太阳经、督脉。
治疗:弹拨右天宗(我弹拨右天宗穴,同时让病人踹左腿),针刺后顶,针后腰痛、腿痛均消失。
二诊:8月8日复受风寒,左胯及左下肢又痛,活动受限。病在手足太阳经。针左环跳、左委中。
三诊:下肢已不痛。仅举腿时有不适感。左秩边进行TDP理疗。
疗效:三诊后症状消失,属临床痊愈。
医案解读:这位患者有急性腰痛兼左髋关节痛,属于足太阳经筋病。初诊时先按揉了右天宗穴,同时让患者下踹左腿。右天宗穴是她左髋疼痛部相应位置。踹脚能使髋关节的筋脉和肌肉回到原位。这里用的是同名经对应取穴法,即用同名经的腧穴,在相应部位,疏通整个同名经筋。
按揉右天宗以后,患者还稍有不适,所以用了后顶搓针法。后顶疏通与督脉有关的肌肉、经筋。针完后疼痛消失。
几天后由于左髋关节受风,髋部又疼,但腰部不疼。因为病不在督脉所管范围,故不用后顶。环跳是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经的交会穴,是九针回阳穴之一,能温阳散寒,通经活络。必须指出的是,一定要重视用手去仔细循摸腧穴,并且循摸具体的疼痛部位。摸的过程中用心去感觉温度、结构(结节、结络、筋出槽)、酸痛、麻木、滑涩等异常反应。
笔者循摸环跳的时候感觉到了一个很明显的筋出槽,针完后发现虽然筋出槽消失,还有小的结络。所以用了足太阳经的合穴委中,对整个足太阳经经筋有松解的作用,使错位的筋肉彻底复位。遂告痊愈。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潘洪波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鼾症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 谢江强

    小儿打鼾会妨碍身体发育,影响智力以及记忆力等。打鼾会造成睡眠不足、诱发疾病、导致全身伤害。西医学认为打鼾的因素有多种:①舌头肥大。

  • 胃癌的调理 谢江强

    (一)膏方对本病的主要作用胃癌的病因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胃癌发病因素有饮食失节、忧思过度、脾胃损伤、气结痰凝。对于胃癌手术后或化疗后,或是晚期体质虚弱、不任手术和化疗的病人,膏方都是较好的选择。

  • 妊娠胎动不安的中药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妊娠胎动不安妊娠是胚胎寄生于母体子宫内生长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在妊娠期间若出现腰酸、腹痛、小腹下坠,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胎动不安”。因膏方起效较慢,且目前少有关于膏方对胎儿生长发育影响的临床及科研资料,故膏方多用于妊娠胎元不固者和滑胎者的平时调理。

  • 左手夜里僵数月案 王建飞

    2023年09月12日潘某,男,51岁,初诊。今复诊告知症状稍改善。2023年09月24日三诊。服药后手指僵减轻。后来复诊数次,均已上方加减治疗,疗效尚可。

  • 糖尿病的中药膏方调理心得 谢江强

    糖尿病临床上可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其他糖尿病。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其胰岛素分泌缺乏,必须外源性补充胰岛素治疗。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

  • 栀子大黄汤 李华歆

    ——克雷洛夫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栀子大黄汤!所以湿热的患者出现“心中懊憹,或热痛”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我们可以考虑使用“栀子大黄汤”!栀子大黄汤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 搜索性欲减退 谢江强

    性欲减退除少数是器质性疾病、炎症所引起的之外,大多数属于亚健康状态。多数妇女在妊娠期间性欲有些减退。实验研究表明,性欲减退的女性,其焦虑、抑郁、偏执和敌意均明显高于男性,焦虑和愤怒能直接抑制性欲。

  • 不再是疑难杂症 谢江强

    不再是疑难杂症中风后遗症疗治有方中风后遗症属于中医“偏瘫”“偏枯”“偏痿”“偏废”的范畴,“偏”指的是偏瘫,瘫、枯、痿、废则是指后遗症。

  • 夜间出汗案 朱浩宇

    某女,五十左右,夜间出汗,舌淡苔薄白,自服六味丸不效,予八味丸去三泻改汤,重用,一剂汗止。

  • 消食健脾丸加蒲公英治疗胃胀灼热 夏耀飞

    消食健脾丸加蒲公英治疗胃胀灼热杜某某,女,72岁,家住西安市鄠邑区蒋村镇叶寨村,2023年9月20日初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