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伤寒论》栀子豉汤类方
《伤寒论》中栀子豉汤类方共有7方,以栀子豉汤基础方,包括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厚朴汤、枳实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和栀子柏皮汤。本期为大家分享栀子豉汤类方的条文解读、证治异同。
栀子豉汤
【组成】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用法】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方解】二物均属苦寒除热药,并均有解烦之特能,合以为方,故治烦热不得眠或心中懊憹者。《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按:此所谓虚烦,是对实烦而言,不要以为本方能治虚证。本条所述,即炎证或充血,而脑受刺激之剧烈证候。
《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按:此证多有,但不定见于发汗或下之后,即烦热亦不甚明显,患者主诉胸中窒塞而烦闷者即是,此与咽中如有炙脔之半夏厚朴汤证,常由于患者主述不清,而易混淆,故问证必须精细。昔时邻居老工人尹某,一日来告,谓经过透视,食道有憩室,请求治疗。因笑答曰,憩室我无治法,请告所苦。据述只觉食道阻塞,心烦不宁,因与栀子豉汤,三服后,证大减,但食时当觉不适,续服二十余剂,证全消失,后再透视已无憩室形象。此案较奇,故附此以供参考。
《伤寒论》第78条:伤寒无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伤寒论〉第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按:心中懊憹,但头汗出,为大陷胸汤和栀子豉汤的共有证。但结胸则热结于里,而外无大热,栀子豉汤证则外有热,手足温,此二方证不同之鉴别点。
《伤寒论〉第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按:至此乃出示栀子豉汤之腹证,由于胃中空虚,故按之濡,以是可知本方所主虚烦之意义。
【解读】方解中指出,栀子、豉二物均属苦寒除热药,多处条文论述其适应证为阳明里热未实者,第375条又论述该方腹证,故该方证不属半表半里,而为阳明里热证。
栀子甘草豉汤
【组成】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甘草(炙)二两。【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方解:此于栀子豉汤加安中益气之甘草,故治栀子豉汤证而虚怯少气者。
【解读】本方证属阳明太阴合病证。
栀子生姜豉汤
【组成】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四合,生姜五两。【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方解:此于栀子豉汤加止呕逆之生姜,故治栀子豉汤证而呕逆者。
【解读】本方证属阳明太阴合病证。
枳实栀子豉汤
【组成】枳实(炙)三枚,栀子(擘)十四个,香豉(绵裹)一升。【用法】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盛,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方解:此于栀子豉汤加消胀之枳实,故治栀子豉汤证而心下胀满者。
《伤寒论〉第393条: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注解:大病差后,即指伤寒病愈以后;劳复,谓不善摄生因使病复,但本条所指是由饮食无节所致,外无寒热,而只心中懊憹,心下胀满者,当可以本方主之。若有宿食,大便不通者,更宜加大黄,服之即愈。
【解读】本方证属阳明里证。
栀子厚朴汤
【组成】栀子(擘)十四个,厚朴(炙,去皮)四两,枳实(水浸,炙令黄)四枚。【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方解:栀子解烦热,厚朴、枳实消胀满,故治心烦热而腹胀满者。
《伤寒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热,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按:此腹满即属虚满,但与太阳病之腹满有寒热之别,由于心烦热和腹胀 满,故使其人卧起不安,此证亦多有,宜注意。
【解读】本方证属阳明里证。
栀子柏皮汤
【组成】肥栀子(擘)十五个,甘草(炙)一两,黄柏三两。【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方解:栀子、黄柏解热止烦,并均有祛黄特能,甘草缓急迫,故治黄疸证,烦热而急迫者。
《伤寒论〉第261条: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按:黄疸病发烦热而不可下者,宜本方。
【解读】本方证属阳明太阴合病证。
栀子干姜汤
【组成】栀子(擘)十四个,干姜二两。【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方解:栀子豉汤不用豆豉,而伍以温中之干姜,故治栀子豉汤证,烦热较 轻,而有呕逆或下利者。
《伤寒论〉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解读】以上七方,皆为苦寒清里实热为主,其适应证当属里实热。但栀子甘草豉汤方证、栀子生姜豉汤方证、栀子柏皮汤方证、栀子干姜汤方证四方证合用甘草、生姜、干姜温中建胃,属寒热并用,其适应证为上热下寒者,与半表半里证近似,但为里证的上热下寒,故四方证当属阳明太阴合病证。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相关板块文章
-
桂枝汤笔记 黄阁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日再发较桂枝麻花各半汤一日二三度发轻。 -
了凡四训与量子纠缠:命运交织的智慧与科 崔国宁
从表面上看,《了凡四训》所传达的命运观与量子纠缠所处的科学领域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了凡四训》与量子纠缠,一个是古老的智慧传承,一个是前沿的科学发现,它们共同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刻理解世界和自我的大门。 -
邓铁涛论治肝硬化,创软肝煎 李文选
肝硬化是由不同病因长期损害肝脏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肝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是我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肝硬化早期可无典型症状,西医学的诊断手段,如生化、超声等检查值得借鉴。 -
再读《温热论》:“透”法-中医因势利导治疗的关键(杨文豪原创 杨文豪
就我个人所好而言,我对叶桂《温热论》更加青睐。整体而言,《温热论》关于病机的论述是基于因势利导、扶正祛邪、透邪于外的出发点,但就具体病例的分析又是非常详细,分两步走、或三步走循序渐进治疗,并非一个方子吃到底。 -
中医总是让忌嘴,意义何在! 李娟
但大家的观念好相似:比如感冒了要补充Vc,或者感冒了不补一补,身体岂不是更虚?是的,初感冒可以适当补充Vc。)综上,中医让忌嘴的意义,就是:早日康复,且不留后患。 -
颈型颈椎病→葛根汤 韦毓安
对于感受风寒,这种肩颈部经脉拘急,用葛根汤,效果非常好。 -
“伤仲永”之大承气汤 郭文龙
现在“回阳救逆”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后世很多医家们的发扬光大,而大承气汤却没有得到现代中医师们重视,在这里阐述一下个人的几个观点。 -
脂肪肝,降脂减肥方。 韦毓安
总的来说,降脂减肥汤是一个益气健脾,利湿化浊的经典方子,并且经过了大量的临床验证,用于治疗单纯性肥胖,脂肪肝、高血脂,辩证为气虚痰湿证者可谓效如桴鼓。 -
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治亚硝酸盐中毒 李文选
因救火,吸入亚硝酸盐类气体中毒,住某医院特护病房抢救。舌苔黄白而厚,脉来弦滑治法:辨为肝之气机疏泄不利,痰火交郁于上、中二焦。在中西医配合治疗下,此人终于转危为安。#刘渡舟医案#中醫不是慢郎中#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中毒#小陷胸汤#小柴胡汤# -
朱良春辩证辨病结合治胃扭转 李文选
嘱其手术,患者惧而来院求治。"与远西认为胃下垂是胃扭转的诱因是一致的。至于引发胃扭转的直接因素则为急性胃扩张、急性结肠充气,剧烈呕吐和胃的逆蠕动等症。这主要可能是发病急骤,病情较重,恒去综合医院治疗或手术的缘故。
最新文章
-
食管癌的中药调理 谢江强
中医辨证分型和膏方调治痰气交阻型主症:吞咽时如有异物梗塞,呕吐痰涎;胸胁痞满,或伴疼痛,情志抑郁时症状加重,嗳气呃逆;口干,大便秘结。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加阿胶250g,鳖甲胶150g,炼蜜250g,黄酒500mL收膏,冷藏备用。
-
食管癌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谢江强
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发地区之一,据统计每年我国因食管癌致死的患者约为15万人。食管癌早期症状一般不明显,可仅出现吞咽时喉中有哽噎感,胸骨后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长期吸烟者食管上段和中段癌发病率显著升高。相对而言维生素和蛋白质的缺乏可增加食管癌的发病可能。
-
药膳七大烹饪法 谢江强
药膳七大烹饪法药膳的烹饪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煮、熬、炒七种,可根据药膳原料的不同以及个人口味选择适合的烹饪方法。④扣蒸,把药食整齐不乱地排放在合适的特制容器内,上笼蒸制的方法。
-
治疗脾胃病的10种“三味方”,张仲景古方 韦毓安
肝郁呕吐的用左金豆子汤,胃热呕吐的用清胃三味汤。用半夏来化痰,用黄连、黄芩来清热,三味药主要治疗痰热引起的胃痛、胃胀、反酸等,这类人的舌苔大多是黄腻的。
-
子宫复旧不全调养 谢江强
◎旱莲贞子汤墨旱莲30克,女贞子30克,乌贼骨30克,生地黄15克,地榆15克,鸡冠花15克,墓头回15克,黄芩10克。早、晚各1次,温热口服。◎黄芪益母汤黄芪15~30克,益母草30~60克,红糖适量。将上药加适量水煎煮,去渣取汁,入红糖调味。适用于血瘀
-
产后出血的中医治疗 谢江强
将红参、黄豆放入煲中,煮成粥状,加入红糖,调匀即成。用油爆香猪蹄和生姜,放入锅内,加入其余用料及清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猪蹄酥烂,加精盐调味。饮汤吃枸杞子、黑豆,每天1次,连服10~15天。适用于产后出血。
-
骨质疏松症 谢江强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骨密度和骨质量下降,骨微结构破坏,造成骨脆性增加,从而容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不明。
-
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及膏方调治 谢江强
骨性关节炎中医辨证分型及膏方调治瘀血痹阻型主症:疼痛日久,患处刺痛、掣痛,疼痛较剧,痛有定处或痛且麻木,不可屈伸,反复发作,骨关节僵硬变形,关节及周围呈暗瘀色。骨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痹证中的骨痹、痛痹等范畴。
-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病因病机 谢江强
类风湿关节炎在中医应归属于“痹证”范畴,又称为“顽痹”“骨痹’“风湿”“鹤膝风”等。“痹证”最早见于《素问·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提出痹证为行痹、痛痹、着痹三者合称。明代张景岳所著《景岳
-
记违“暮而收据,无扰筋骨”切生经历 文天明
《内经》已经通读多遍,近日又重新再读。《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凡此三者,形乃困薄,自己和同事刚好都是切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