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全解(3)2~5条

2022.11.05 813阅读 评论数 0 2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中风证为表阳虚为主要矛盾的证候,风邪犯表,正邪交争则发热,风邪不束缚汗孔,阳气虚也不关闭汗孔,因热而汗出散热。恶风的特点是若无风吹则无怕风怕冷的感觉,恶寒则是盖着被子都怕冷。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证,寒邪袭表,无论有没有发热,一定会先出现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四证并列。

寒邪袭表,正气与邪交战需要一定的响应时间,所以一旦得伤寒,未必会马上发热,不同的体质有不同的表现。恶寒、体痛机理见第一条。伤寒证,正气与阳气、津液要集中到表去抗邪,从而会导致中焦虚,而出现呕逆(水、气逆、呕吐、纳差、不欲食等中焦不良证的表现。)

脉阴阳俱紧,有说是寸尺俱紧,有说是浮、沉取皆紧。伤寒脉浮紧的脉象为整体脉象,尺寸脉象应当同为紧脉,因此我也认为是浮沉皆紧的观点正确。寒邪袭表,虽有表阳气的不足,但正气抗病的力量还是足的,因此脉浮沉皆紧。紧而有力,是一种强悍的表现。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证第一天, 病位在太阳,脉若还是浮紧不变,则病没有传变,还是太阳伤寒证。此处的静意思当为保持原来的样子,没有发生变化。若出现很想呕吐、烦躁、脉跳得很快,则为传变的表现。颇欲吐相当于少阳病的喜呕证,因此出现颇欲吐是病传少阳的表现。烦热躁动、脉跳急数是阳明的证候,因此出现后者为传阳明的表现。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仲景通过此条和上一条告诉我们伤寒病传变的时间规律。伤寒病传变的时间一般为两到三天,两三天之后,如果没有出现阳明、少阳证,则没有传变。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平常临床中会遇到很多伤寒病人会得病超过了三天才来找医生看诊,如果临床经验不足,医者可能会考虑到病这么久了,肯定或将会发生变化,仲景给我们提示,如果两三天之后没见到少阳或阳明或他经病症状,基本上患者的伤寒病是不会再传变的了,依照伤寒病来治疗即可,无需再多虑以造次。

此处的阳明、少阳又和上条,颇欲吐,若躁烦、脉急数相对。仲景年代,写书不放便,但仲景依然很担忧后世看不懂,用最简单又高智慧的字眼来提醒启发我们。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韦秋凤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七 韦秋凤

    有肌肉拘挛紧急,则芍药补津液。汗出伤津液,津液濡养不足,则额上下陷。下焦失津液所养,小便后尿道受到刺激而疼痛。伤寒证用下法,导致里阳气虚成里虚寒而出现下利证,且是下利清谷,清水及未消化的食物。一般身疼痛,是伤寒证,此处宜当结合实际情况用药,非一味地桂枝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六 韦秋凤

    伤寒五六天,出现阳明证,但太阳表邪未尽,医者下过猛。导致邪陷上焦,形成湿热阻滞于胸部而疼痛,还是用栀子豉汤治疗。大下伤中焦胃家则胃家虚寒,用栀子干姜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五 韦秋凤

    伤寒汗出,此汗出为中风汗出或经发汗后汗出。渴者形成五苓散病机及证。用前第三十四方。五苓散也常常用于湿热在下焦泌尿系统而小便不利。

  • 伤寒论全解三十四 韦秋凤

    此条为发汗后,导致表的津液虚和少阴阳气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的水热阻在胃肠道,导致胃家无法化生津液而渴。用前第三十四方。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三 韦秋凤

    造成此证有三个因素,第一表虚,阳气津液皆虚,第二心脉失养而血管收缩夹窄,第三里之浊饮因表虚需紧急补给而随气血循环上逆于心,导致心悸。津液不足,水饮盛,发汗会导致津液虚而把水饮带向表,阻滞于表,身体的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津液濡养而振振摇。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二 韦秋凤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饥寒交迫,药物是稀缺滋源,仲景用药能省则省。桂枝汤成分解表,身疼痛以津亏为主,但也有表邪残留。汗出而喘又容易误诊为白虎汤,但白虎汤证为高热证,所以仲景强调身无大热。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一 韦秋凤

    太阳伤寒证,有发不出汗而衄者,有自衄者,有不发汗解表而致衄者,若病不愈,皆可用麻黄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 韦秋凤

    脉浮紧者,为太阳伤寒病,理应会身疼痛,应当用汗法解之。或许有一些病,是脉浮的,又非太阳伤寒证,如表的某些地方有不舒服,关节痛等,见脉浮无汗,可用麻黄汤发汗治疗。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用桂枝汤,补营卫,加强卫气抗邪的作用,把邪气从汗发出去。

  • 伤寒论全解二十九 韦秋凤

    阳明以热为主,微汗出,不恶寒。不知道痛处在哪,突然在腹中,突然在四肢,因为是随血液流动的,说这里痛的时候,当你按的时候此处的痛就消失了,又跑到了别的地方。脉浮数为太阳病出现了似阳明的现象或倾向,应当发汗而愈。

  • 伤寒论全解二十八 韦秋凤

    鼻子出血,邪气随之被发出而解。同理可得到启示,先天性无汗证或少汗证,得了伤寒高热,采取放血法退热治疗尤为科学。太阳与阳明同病,太阳病刚开始,发汗不彻底,经过发汗后,阴液损伤。会出现阳明病,说明阳气足。阴液损伤则卫阴亦伤,邪气传入阳明。

相关医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