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全解九桂枝汤3

2022.11.10 812阅读 评论数 1 3

甘草善于补胃气及津液,甘草生于沙漠,蓄水的能力强,善于把水(津液)蓄于血脉,以配合芍药大枣补阴液。《别录》云甘草可通利血脉即此理,血脉充盈则通畅,枯渴则堵塞。大枣可补脾气胃气及全身津液。甘草还可调和诸药,解毒,既然有解毒作用,那么也能制约邪气的毒力。

桂枝调卫,芍药调营,桂枝汤调和阴阳营卫气血,于上的大量篇幅描述中,已甚明矣。讲述不怕累赘,关键是理要讲明,学中医要善于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复杂的医理。运用上尽量应该简单,但一定要把其中复杂的机理理解清晰。中医很复杂基于生命的深奥。仲景无疑是把至微至深之理,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千古一人。

 

桂枝汤的前法及服药方法。

 

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理清了桂枝汤的煎法为常规煎法。争议颇多,也特别值得去探讨。对于一升的水量具体是多少,中医界的专家争论得比较多。我支持一升=200ml,桂枝汤七升,煮开后微火煮成3升,药渣会吸收一些水,约煮30到40分钟,得到3升。药量方面有说一两等于5 g ,有说一两等于6g、,10g、15g 等,郝万山考证一两等于15.25g。我平时用一两5到10g 视病情而定。日本汉方家一两一g算,也有非常好的疗效,药材的质量好毋庸置疑。我认为,真的要开大量的话一定要对症,不然不知道副作用有多大。

桂枝汤需温服,服后一会儿需要喝热稀弱补充营养能量(气血津液胃气)帮助药力发挥。需要盖被子保温2个小时,古人一个时辰为2个小时,我曾发热恶寒,服麻黄汤后盖被发汗两个小时即退烧。全身微微均匀发汗的状态为最佳,这样子是正气得到最好发挥的表现,汗出病愈则就不用服药了。如果发汗过头像水一样淋漓,则大伤正气,病反而除不了。如果发不了汗,就马上又服药,又不发干过一会又服药,半天吃完三服一剂药。若病重者日夜都要服,24小时观察。吃完一剂药,病证还在,还要继续服药。若汗一直发不出,则连续服两三剂。饮食方面禁食难消化和重口味等耗胃气的食物如: 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韦秋凤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七 韦秋凤

    有肌肉拘挛紧急,则芍药补津液。汗出伤津液,津液濡养不足,则额上下陷。下焦失津液所养,小便后尿道受到刺激而疼痛。伤寒证用下法,导致里阳气虚成里虚寒而出现下利证,且是下利清谷,清水及未消化的食物。一般身疼痛,是伤寒证,此处宜当结合实际情况用药,非一味地桂枝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六 韦秋凤

    伤寒五六天,出现阳明证,但太阳表邪未尽,医者下过猛。导致邪陷上焦,形成湿热阻滞于胸部而疼痛,还是用栀子豉汤治疗。大下伤中焦胃家则胃家虚寒,用栀子干姜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五 韦秋凤

    伤寒汗出,此汗出为中风汗出或经发汗后汗出。渴者形成五苓散病机及证。用前第三十四方。五苓散也常常用于湿热在下焦泌尿系统而小便不利。

  • 伤寒论全解三十四 韦秋凤

    此条为发汗后,导致表的津液虚和少阴阳气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的水热阻在胃肠道,导致胃家无法化生津液而渴。用前第三十四方。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三 韦秋凤

    造成此证有三个因素,第一表虚,阳气津液皆虚,第二心脉失养而血管收缩夹窄,第三里之浊饮因表虚需紧急补给而随气血循环上逆于心,导致心悸。津液不足,水饮盛,发汗会导致津液虚而把水饮带向表,阻滞于表,身体的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津液濡养而振振摇。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二 韦秋凤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饥寒交迫,药物是稀缺滋源,仲景用药能省则省。桂枝汤成分解表,身疼痛以津亏为主,但也有表邪残留。汗出而喘又容易误诊为白虎汤,但白虎汤证为高热证,所以仲景强调身无大热。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一 韦秋凤

    太阳伤寒证,有发不出汗而衄者,有自衄者,有不发汗解表而致衄者,若病不愈,皆可用麻黄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 韦秋凤

    脉浮紧者,为太阳伤寒病,理应会身疼痛,应当用汗法解之。或许有一些病,是脉浮的,又非太阳伤寒证,如表的某些地方有不舒服,关节痛等,见脉浮无汗,可用麻黄汤发汗治疗。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用桂枝汤,补营卫,加强卫气抗邪的作用,把邪气从汗发出去。

  • 伤寒论全解二十九 韦秋凤

    阳明以热为主,微汗出,不恶寒。不知道痛处在哪,突然在腹中,突然在四肢,因为是随血液流动的,说这里痛的时候,当你按的时候此处的痛就消失了,又跑到了别的地方。脉浮数为太阳病出现了似阳明的现象或倾向,应当发汗而愈。

  • 伤寒论全解二十八 韦秋凤

    鼻子出血,邪气随之被发出而解。同理可得到启示,先天性无汗证或少汗证,得了伤寒高热,采取放血法退热治疗尤为科学。太阳与阳明同病,太阳病刚开始,发汗不彻底,经过发汗后,阴液损伤。会出现阳明病,说明阳气足。阴液损伤则卫阴亦伤,邪气传入阳明。

相关医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