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一起读第11天|痉湿暍病篇第13—17条

2022.10.05 799阅读 评论数 0 0

【原文13】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13)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校注】

  卧不着席:卧时背部不能着席之意,形容背反张的状态。

  脚挛急:指下肢拘挛。

  齘(xie,四声):《说文解字》:“齿相切也。”指上下牙齿相磨,切磋有声。


【简释】


  太阳病不解,入里化热,阳明热盛,故胸满、心烦;阳明经环口入齿,其支脉可下至足,热盛津伤,经脉失养而筋脉挛急,故出现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齘齿等症。卧不着席为角弓反张之甚,齘齿为口噤之甚。可见本证为热盛津伤,化燥动风,病情急重。所以急宜泄热以存阴,用大承气汤,使热退津保,痉挛得解。



【原文14】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一作缓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校注】

  烦:疼痛而烦扰不宁。

  湿痹:痹,即闭塞不通。湿痹指湿流关节,阳气不利而疼痛的一种病证。

  

【简释】

  湿为六淫之一,首犯太阳之表而见表证;湿性重浊易痹着筋脉,流注关节,导致阳气不通,故关节痛剧而烦。湿从外来,脉应浮缓,今脉沉而细,沉主里,细主湿,说明里有湿。里湿之征如小便不利者,由湿阻于膀胱,气化不利;大便反快者,为湿盛于里下趋大肠。故本证为内、外之湿相合,痹阻阳气。法当利小便,先祛里湿。因小便通利,则里湿去而阳气通,外湿自然易除。





【原文15】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一云疼烦,发热,身色如熏黄也。(15)



【校注】

 湿家:患湿病病程较久的患者。



【简释】

  病湿之人,由于湿邪浸渍体表肌肉关节,所以一身尽痛。湿邪郁久化热,湿热蕴蒸,故身热发黄。因湿多热少,故其黄色晦黯如烟熏状。



【原文16】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一云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16)



【校注】


  如胎:胎,同苔。如胎,指舌上湿润白滑,似苔非苔。

  丹田:穴位名,在脐下三寸。此泛指下焦,与胸上对举。


【简释】


  病湿之人,因湿困阳郁,阳气不达,气逆向上,所以头汗出;湿滞经脉,则背强。湿阻阳气,失于温煦,所以其人恶寒,欲得被覆向火。此时湿盛阳郁,治疗上应温经通阳,散寒除湿。然如果误攻其里,遂导致阳气被伤,形成上寒下热的寒热错杂变证。误下伤中,胃气上逆而呃;下焦湿热,妨碍气化,所以小便不利;上焦阳气被伤,寒湿不化,则胸满、舌上如苔湿润而白滑;湿郁化热,则口燥烦、剋欲得饮;上有寒湿,又不能饮。




【原文17】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一云不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17)


【简释】


  湿为阴邪,最易伤阳,若误用攻下,里阳更伤,虚阳上越,则额上汗出而微喘;阴液下脱,则小便自利,此属阳气上越而阴气下脱之证,病情危笃,所以曰“死”。假如误下而下利不止者,为真阳失守,阴脱于下,此阴阳两竭,亦主“死”。第16条与本条同为湿家误下之变证,但病情不同,预后亦有区别,其关键在于患者平素中阳素虚,再经误下,真阳失守,真阴将脱,所以预后较差。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代民涛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七 韦秋凤

    有肌肉拘挛紧急,则芍药补津液。汗出伤津液,津液濡养不足,则额上下陷。下焦失津液所养,小便后尿道受到刺激而疼痛。伤寒证用下法,导致里阳气虚成里虚寒而出现下利证,且是下利清谷,清水及未消化的食物。一般身疼痛,是伤寒证,此处宜当结合实际情况用药,非一味地桂枝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六 韦秋凤

    伤寒五六天,出现阳明证,但太阳表邪未尽,医者下过猛。导致邪陷上焦,形成湿热阻滞于胸部而疼痛,还是用栀子豉汤治疗。大下伤中焦胃家则胃家虚寒,用栀子干姜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五 韦秋凤

    伤寒汗出,此汗出为中风汗出或经发汗后汗出。渴者形成五苓散病机及证。用前第三十四方。五苓散也常常用于湿热在下焦泌尿系统而小便不利。

  • 伤寒论全解三十四 韦秋凤

    此条为发汗后,导致表的津液虚和少阴阳气虚。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五苓散的水热阻在胃肠道,导致胃家无法化生津液而渴。用前第三十四方。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三 韦秋凤

    造成此证有三个因素,第一表虚,阳气津液皆虚,第二心脉失养而血管收缩夹窄,第三里之浊饮因表虚需紧急补给而随气血循环上逆于心,导致心悸。津液不足,水饮盛,发汗会导致津液虚而把水饮带向表,阻滞于表,身体的组织得不到充分的津液濡养而振振摇。

  • 伤寒论全解三十二 韦秋凤

    东汉末年,连年战乱,饥寒交迫,药物是稀缺滋源,仲景用药能省则省。桂枝汤成分解表,身疼痛以津亏为主,但也有表邪残留。汗出而喘又容易误诊为白虎汤,但白虎汤证为高热证,所以仲景强调身无大热。

  • 伤寒论全解三十一 韦秋凤

    太阳伤寒证,有发不出汗而衄者,有自衄者,有不发汗解表而致衄者,若病不愈,皆可用麻黄汤。

  • 伤寒论全解三十 韦秋凤

    脉浮紧者,为太阳伤寒病,理应会身疼痛,应当用汗法解之。或许有一些病,是脉浮的,又非太阳伤寒证,如表的某些地方有不舒服,关节痛等,见脉浮无汗,可用麻黄汤发汗治疗。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用桂枝汤,补营卫,加强卫气抗邪的作用,把邪气从汗发出去。

  • 伤寒论全解二十九 韦秋凤

    阳明以热为主,微汗出,不恶寒。不知道痛处在哪,突然在腹中,突然在四肢,因为是随血液流动的,说这里痛的时候,当你按的时候此处的痛就消失了,又跑到了别的地方。脉浮数为太阳病出现了似阳明的现象或倾向,应当发汗而愈。

  • 伤寒论全解二十八 韦秋凤

    鼻子出血,邪气随之被发出而解。同理可得到启示,先天性无汗证或少汗证,得了伤寒高热,采取放血法退热治疗尤为科学。太阳与阳明同病,太阳病刚开始,发汗不彻底,经过发汗后,阴液损伤。会出现阳明病,说明阳气足。阴液损伤则卫阴亦伤,邪气传入阳明。

相关医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