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在传统中医的认识历程与发展

2023.03.08 372阅读 评论数 0 0
封建社会以前,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们人们对疾病尤其是对脑的形态、生理、病理等都几乎没有什么很深的认识。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字的大量产生,让人们记录了很多疾病和治疗方法,使人对疾病和治疗方法的经验的逐步的得到很大改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人对脑的认识感受到。最早提到脑的解剖、生理功能及脑病的文献应该还是中医最为经典的《黄帝内经》了。

《灵枢·海论》便生动的描述了脑的生理功能和整个大脑具体所在的位置。《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健者,皆属于脑。”《灵枢·经脉》提到脑是人类在没有出生前集合父母的先天之精而形成的,这种观点与几千年后的今天生命科学所发现的人脑从胚胎到出生在母体的发育又惊人的相似。《灵枢·海论》则有:“脑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此外,部分脑病如癫、狂、偏枯、击仆等都在《内经》中有较详细的记载。《素问·刺禁论》也提出针刺时应避免伤及大脑,指出若刺中大脑便立即死亡,刺中心也不会立即死亡,虽然心主神志,但对于生命,脑的重要性更突出。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灸法门》中也描述道,颅脑病变,应仔细辨证,用艾灸的方法不能乱用以及滥用,不然会加重病情,说明对脑病治疗的重要性。

明清时代对脑的认识有所发展,尤其清代西方医学的影响,让许多医家对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李时珍这个我国古代最伟大的中医药大家,在其名著《本草纲目·辛夷》中对脑的认识就较前人更进一步了,提出脑是人精神意志所集中的地方。


汪昂在《本草备要·辛夷》中记载,同乡金正希常说脑是储存记忆的地方,具体说明小儿之所以善忘是因为脑还未发育成熟,老人之所以健忘,是脑功能以及退化,一般人看到印象深刻的事物便会记在脑中。并且在旁批注人们在回忆事情时的表情不是闭上眼睛,就是眼睛上翻的思考样,这便是聚精会神地在用大脑思考,如果金先生不说破其中奥妙,人们都习以为常,不会注意这细小的细节。

清代王清任可以说是结合中西医之大成者,在他的《医林改错·脑髓说》中进一步阐明,大脑不仅是存储记忆的地方,更能对人体五官和感觉运动做出反射。其代表方“通窍活血汤”和“癫狂梦醒汤”更是在中医治疗脑病起到了卓越的贡献。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刘涛平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从“方证”论李东垣升阳益胃汤 叶艋玮

    升阳益胃汤组成:黄芪2两半夏1两人参1两炙甘草1两防风5钱白芍5钱羌活5钱独活5钱橘皮4钱茯苓3钱泽泻3钱柴胡3钱白术3钱黄连2钱加姜枣。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 关于战汗的思考 曹雪盼

    战汗是温病学理论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名词,预示着疾病的转归和愈后情况,故不得不重视。战汗是卫气营血中气分证的极期,是气分证的转折点。总而言之,战汗的出现预示着疾病的转归,在临床上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

  • 卫分证的邹议 曹雪盼

    另一方面发现在临床中,很少见纯粹的伤寒太阳表证或者卫分证,更多的患者见恶寒发热两者没有明显差异的,我们更多考虑用辛味辛平的药物来疏风透邪即可。

  • 三年化大疫粗见 曹雪盼

    三年化疫理论粗见:"class=""_width="388px"crossorigin="anonymous"alt="图片"data-fail="0"style="margin:0px;padding:0px;outline-color:currentc

  • 一味中药治牙疼 王振刚

    尤其对于慢性牙疼的患者来说,往往被折磨得寝食不安。在中药里,有这么一种“草根”,虽是植物却有治骨补肾的功效,在治疗牙疼时必不可少,今天王老师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余在临床中,用骨碎补治疗以下两种疾病,效果颇佳。最为难治的牙痛,是肾虚阳浮之牙疼。

  • 粉刺治疗的医案心得体会 王振刚

    病情资料张某,女,41岁,2022年4月10日初诊。此患者经常给来访者讲课,粉刺影响自己仪容仪表领导多次提示,自己心理压力大,今来就诊。

  • 秋季养生注意“四不” 王振刚

    #秋季养生秋天“四不要”,以防有损呼吸道①不吃辛辣呼吸道“喜润恶燥”,应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润肺的食物,如雪梨、百合等。②不要着凉入秋后天气转凉,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引起呼吸道不适,应适时添衣、不洗冷水澡等。

  • 龙骨,牡蛎功效及分解 王振刚

    解读药味特点牡蛎与龙骨功效相似,均为固涩止脱之属,常相须为用,牡蛎咸涩微寒,善软坚化清热。经方中牡蛎多与龙骨相配,则尤善敛汗涩精、镇惊安神,如桂枝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汤、风引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阿奇霉素需避免的10种搭配 王振刚

    在使用阿奇霉素期间或者停用阿奇霉素后至少1个月内,需降低地高辛的使用剂量。阿奇霉素抑制肝微粒体酶,可减弱利福平的代谢清除。阿奇霉素好用,但必须慎用。

  • 药膳七大烹饪法 谢江强

    药膳七大烹饪法药膳的烹饪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煮、熬、炒七种,可根据药膳原料的不同以及个人口味选择适合的烹饪方法。④扣蒸,把药食整齐不乱地排放在合适的特制容器内,上笼蒸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