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发布:甘草医生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12月22日,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从这一天起,“数九寒天”就正式开始了。


「冬至」并不是指冬天到了,「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发,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到了冬至这一天,天地阴寒之气隆盛,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人体的防御功能濒临最低点,正如大家看到的,新冠病毒仍在肆虐,并愈演愈烈;


但同时也是一年中阴阳转化交替的关键时刻,阳气开始萌动,故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遵循“冬藏”养生之道,做到多“储蓄”少“透支”,使其逐渐壮大。


 

【数九寒天,人体脏器最脆弱】


一阳初升,万物之始。冬至之后,虽日照逐渐增多,但就身体感受而言,却是最为寒冷。


且这种寒冷将持续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这一时期,我们人体的阳气太弱,身体的抵抗力也较差,心脏、血管、肠胃等,时常处于应激状态,稍不留神就可能埋下病根,甚至引发以外。


[1.血管易变脆]


冬天的橡胶管,受冻后很容易变脆开裂,人体的血管也是如此。在寒冷的刺激下,容易引起血管的痉挛,血压波动增加,脑卒中就会高发。

 

冬至时节好发心脑血管疾病,建议高血压患者在冬天更要坚持服药,按时监测血压。


[2.心脏最脆弱]


每年11月到次年的1月,都是心脏病的高发期。如果室内外温差较大,一进一出就可能导致冠脉痉挛,诱发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造成心绞痛,甚至心梗。


 

[3.关节怕受凉]


一到冬天,腰腿肩颈痛的患者就会飙升。低温引起的关节受凉,会导致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变差,进而影响附近的肌肉或韧带,引发红肿、疼痛等不适,加重关节疼痛。

 

[4.肠胃代谢慢]


寒冷的冬天,肠胃本身就有些许倦怠,如果再食用过生、过冷、过硬的食物,必定会给胃带来额外负担。


不仅如此,无数由口腔侵入的病毒、细菌,以及肠道本身就存在的有害菌,也在伺机透过肠道粘膜进入身体当中。


 

[4.呼吸道爱过敏]


冬天气候干冷,病菌、尘螨容易滋生,同时鼻粘膜的黏液分泌减少,鼻子的“保护层”作用减弱,过敏性鼻炎、呼吸道感染也会高发。

 

过了冬至,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就要到了,特别是“一九”后,气温急剧下降,因此大家要特别注意防病保暖。


如果没有保暖,身体要调用很多阳气来抵御寒邪,补再多都不如先控制好消耗。



【冬至离不开:温阳固肾祛寒湿】


冬至过后,白天渐长,夜晚渐短。天人相应,人体的阴气也到了最高峰,之后一阳始生,开始了新的周期。


此时养生在于助阳之藏,养阴之盛,固本培元。


特别是现在大家都处在非常时期,提高机体免疫力,振奋身体阳气,驱散寒湿之邪,有助于我们能更好的抵御病毒的“侵扰”;即使不幸“中招”,也能在和病毒的“搏斗”中,占据优势地位,更快速地恢复健康。


[1.多晒太阳,调气血]


冬天有一个补阳气最简单的方法——晒太阳!

 

气候严寒的冬季,寒冷容易伤人身的阳气,而阳光则给人以温暖,使人阳气畅达、气血流通、周身和畅,从而增强御邪能力。

 

但要注意的是,能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因为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是人体的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每天午后晒10-15分钟左右,边晒边拍打,有助调理五脏气血;同时还可让阳光温煦头顶中心的【百会穴】,可起到通常全身经络的作用。


 

当没有太阳可晒时,就推荐大家一个大人小孩都很适合的补阳气方法——夹脊法

 

这个夹脊法就是刺激我们后背的督脉和膀胱经。这里是诸阳之会,能够补充提升阳气。


具体操作方法:

身子往前挪,坐到椅子前半部分;

手放在身子后面,上半身向上微微拱起,感到后背发紧之后再用两肩向后夹;

让后背夹到更紧一些,坚持一会儿,然后放松,再重复。



[2.搓腰提耳,养肾气]

 

腰为肾之府,按摩腰部不仅可以疏通经脉、强壮腰骨,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增加肾脏功能的作用,且男女都适用。

 

具体方法:双手搓热后,紧按于腰眼处片刻,再向下重推至尾闾部,每日反复50-100遍。特别是,边泡脚边搓腰,效果更棒哦~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按摩耳朵,有助于肾脏保健和气血顺畅,使肾气平和

 

具体方法:可用手拉耳廓,先用食指和拇指将耳上部向下压、揉,再将耳中部向耳孔方向压、揉,最后将下耳垂向上提,封住耳孔。


如此反复做15次,以耳朵微微发热为度。



[3.茶饮良方:干姜枸杞茶]


材料:干姜、枸杞各10克。加水500毫升,煮沸10分钟即可饮用。搭配几朵菊花,还可避免上火。


功效:用于辅助治疗由肾阳虚衰引起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疼痛、倦怠乏力等症。\



[4.泡脚+艾灸,祛寒湿]


冬至前后,全国多地降雨雪,尤其南方以湿寒为主。常言到“寒从脚下起,病从脚下除”,想要祛除体内湿寒,中药泡脚再适合不过了。


每晚泡脚后,可通过按揉刺激两脚底凹陷处的养生大穴【涌泉穴】,疏通经脉,促进气血的运行,将体内的湿寒逼出,补充暖流,起到温煦的效果。


 

此外,冬至是“阴极一阳生”,正是艾灸【神阙穴】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

 

具体操作:冬至前后4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9天中,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可起到益气补阳,温肾健脾、调和气血、祛风除湿等功效,甚至会使人第二年少生病。


并且,艾条燃烧的艾烟还可以阻断空气中的病毒,起到自然消杀的效果。



[5.敲打胆经,疏通经络]

 

胆主升阳,冬至一阳升,在这个阳气生发的日子,很适合敲胆经,可帮助气血更好的萌发,手动帮助阳气更好的生发。

 

冬天进补多,如果身体的经络不通,那么进补来很容易上火,多敲敲胆经,让经络畅通,吃进来的食物才会更好的变成气血。

 

具体方法:找到大腿外侧裤缝的位置,手握空拳,稍稍用力,自上而下地敲10分钟,从大腿敲到膝盖,最好是在上午的阳光底下,敲至身体发热。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冬至补对一天,身体健康一年”。冬至这一天,北方会一家人齐聚煮上一大锅水饺,下碗面,喝上一口羊肉汤;南方则有吃赤豆糯米饭、酒酿汤圆的习俗。

 

冬至前后,人体阳气生发,脾胃运化转旺,容易吸收营养。此时,充分利用食物温润五脏六腑,给身体保暖;

 

同时,最大限度帮助人体蓄积能量,达到调养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补养的越好,阳气藏得越深,春天升发越得力。


[多吃温性食物]


此时饮食养生应以“藏热量”为主,冬季寒气凛冽,易损伤,可以多吃温性、热性。


特别是具有温补肾阳功效的食物进行调理,如羊肉、牛肉、鸽子肉、猪肚、核桃、腰果、南瓜等。

 

[多吃黑色食物]


中医认为,黑色入肾,黑色食物对肾精有很好的补益作用,要补肾气就要多吃黑色食物,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紫米、黑米等。



[多吃健脾食物]


为了更好地吸收进补的食物,在补肾补阳的同时,还需要健脾。

 

脾胃属土,冬至时节,多吃一些土生土长的根茎类食物,如萝卜、山药、板栗、土豆、红薯、莲藕、花生等,可以健运脾胃中焦。

 

[多吃滋阴食物]


冬至时节,天气寒冷干燥,导致鼻咽干燥、皮肤缺水,易上火,特别是北方在补充热性食物的同时,也得吃一些补充津液的食物。


荸荠、藕、萝卜、白菜、猕猴桃、柚子、桔子等,可滋阴去燥的食物。


 (图片来源于百度)


另外还需要注意,饮食不宜过咸,避免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的食物

 

过咸会伤肾,咸味食物多性寒,最易损阳。


过食辛辣只可生阳动火,导致内热积聚,郁热上冲。


过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




在至寒的三九天,养藏精气也必须是全年中“藏”得最深的时候,此时宜静不宜动。


养藏精气,同时还需保持心平气和,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绪要稳定、愉快,切忌发怒、急躁和抑郁。

 

冬至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无论你是否准备与家人一起庆祝冬至这一天的到来,记得把冬至养生的要点记下来,多多进补,温阳固肾,养藏精气,为来年健康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