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过后,天气越发寒凉,阳气进一步收敛潜藏。
这时人们的食欲开始慢慢增强,胃口大开,这是身体需要囤积营养能量过冬的本能反应,也是身体养精蓄锐的重要阶段!
但若是放任食欲,暴饮暴食,乱“贴秋膘”,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脾胃“虚不受补”,就会造成消化不良、上火、腹泻、腹胀等脾胃健康问题。
现阶段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先把脾胃调好!要不然消化吸收能力差、“补品”只会变成痰湿储存在体内。脾胃好,吸收好,食养自然事半功倍。
【「脾胃虚弱」会有什么症状?】
脾是五脏之一,胃是六腑之一。脾胃互为表里。
脾主肌肉、四肢,还主运化,负责把胃里吃进来的东西消化并转化成营养、水液再输布到全身。脾还主升清,把营养精微上输给头面部,并且能升举内脏。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管接受人吃的饮食食物,并且经过胃的腐熟变成食糜,供肠道吸收。胃主降,胃里的食物能下降,它的功能就正常。
只可惜,我们的脾胃并不总是健运。
有的人吃点东西就腹胀,难以消化,还伴有嗳气、恶心等;有的是能吃得下去,但是无法吸收,或腹泻,或便秘,或生痰湿,长赘肉。
「脾胃虚弱」的具体症状:
饮食消化不好,打嗝、嗳气、胃胀(脾主运化)
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脾其华在唇)
不耐性寒凉的食物、大便经常不成型(脾喜燥恶湿)
睡觉时,总是流口水(脾在液为涎)
早上起来脸部油脂比较多(足阳明胃经起于鼻)
早上起床口中异味感比较重,或者口中有怪味(脾开窍于口)
如果你还是慢性胃肠疾病的患者,本来脾胃就虚弱,就会比普通人更容易因吃多不消化而产生淤堵。
同时,也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来好好调理我们的脾胃。
【3方面入手,调理脾胃】
脾胃的消化和运化功能是有限的,食物积滞在脾胃中无法消化,脾胃的负担就会不断加重,时间久了就会导致脾胃功能退化甚至失常。
中医讲:四季脾旺不受邪。气血充盛,人体的正气才会强;中焦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则会导致免疫力低下。
日常可以使用这些食疗、功法、穴位按揉来疏通中焦。
[01 | 饮食清淡,减轻负担]
脾胃虚弱,与其想怎么补,不如把三餐吃好,吃好饭就是对脾胃的调养。 我们需要规律饮食、有所节制,少食辛辣肥甘;同时,要以五谷为主,不适合过度增加肉食,要适当给脾胃减减负,给它自我调节的时间。
平时要适当吃些粳米、白扁豆、山药、莲子、大枣、香菇等有益于脾胃的食物,或借助山楂、麦芽、鸡内金等促进脾胃运化。
这里推荐大家日常可食用「猪肚四神汤」,它是一道有名的调养脾胃的食疗方。
其中“四神”是指莲子、芡实、山药、茯苓这四味药,它们具有健脾祛湿,养胃补虚的作用。
《本草经书》里记载说,“猪肚,为补脾之要品。”,有以脏养脏的作用。
由猪肚和四神汤配成的这个药膳方,非常适合脾虚湿重、胃口不好、大便偏稀的人群。
[02 | 坚持摩腹,补益脾胃]
脾胃本身虚弱,食养健脾的效果也会打折,最好的弥补方式就是通过食养与外调相结合来调理脾胃。
腹被喻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腹部是全身经脉巡行最多、穴位分布最密的部位,又是水谷精气的发端,气血运化的源头。
通过外调改善我们的脾胃功能,就一定绕不开一套简单易行的功法「仙人揉腹法」。
我们在揉按肚子时,穴位之间的气血相互激荡,加速人体的水湿代谢,因此揉腹是一个很便捷的疏通中焦淤堵的手段。
不仅可以促进脾胃运化,还能调整身材、调养气色。
[03 | 时常艾灸,健脾和胃]
脾运湿但恶湿,如果脾被湿所困,脾就不得不虚了;这时通过艾灸的阳热之气,驱寒逐湿对健脾养胃非常有用。
同时,艾灸还能提高脾胃经络的温度。脾胃虚寒的原因,就是温度不够足,供血不好,引起局部血管痉挛;
而经常艾灸,可以调整脾胃的气血供应,还能将温热之气下传到脚,引血下行,温煦整个下肢,改善“冰脚丫子”的问题。
尤其推荐大家3个适合调理脾胃的穴位:「中脘穴、关元穴、足三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