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 | 一年里最平和的日子,3件事要留意!
时间:2022-09-23 发布:甘草医生

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4个节气——秋分。


所谓秋分,一则平分秋季,二则平分昼夜,三则阴气阳气适中平分。


正如《春秋繁露》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此时,人体的阳气也由夏季的向外宣发转变为向内收敛,呈现「阳气减弱、阴气增强」的趋势。


秋分


—— 一候 雷始收声 (9月23日-9月27日)

古人认为雷是由于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盛,阳气藏匿,所以雷声也收了。


——二候 蛰虫坯户 (9月28日-10月2日)

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洞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入侵。


——三候 水始涸 (10月3日-10月7日)
降雨量开始减少,加上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一些沼泽及水洼处趋向于干涸之中。


一年中有两个节气,是阴阳均分,寒暑平衡的重要节点,即春分与秋分。


只不过春分过后,天气渐暖,百花齐放;而秋分到来则气候愈发寒冷、干燥,万物开始凋零。


而身处自然界的我们,将如何面对这日益寒冷和干燥的气候变化,又该如何预防由寒冷、干燥引起的各种疾病?



【秋分养生 凉燥要当心】


中医认为,秋分作为秋天的分界点,在秋分之前暑热犹在,主要表现为温燥;秋分之后寒意渐浓,已经开始转变为凉燥了。


这时,因为寒邪侵肺,津液受到影响,导致体表缺少津液濡养,人就会表现出怕冷怕风、鼻子干痒、口干咳嗽、皮肤干燥的情况。


对付凉燥,单纯靠“润”已经不行了,而是更应注重理肺、散寒


通过通畅肺之气机,恢复肺脏宣发、肃降的作用,同时化解体内寒气,让津液重新回到体表。



日常可艾灸【肺俞穴】配合手上的【合谷穴】,清肺排浊气的效果很好


同时艾灸【大椎、关元、天枢】等穴位,能有效温通阳气、祛风散寒、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力


另外,“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饮食是感受湿邪最直接的途径,肥甘厚腻之品困脾胃,容易产生内湿之邪,出现脘腹部胀满,甚至郁而化热。


我们都知道,秋燥并不是多喝水就能解决的,而要把水转化成体内的津液,这时干燥才能真正化解。


给大家推荐一道适合此时缓解秋燥的汤饮。


[食疗——红糖苹果银耳汤]


食材:银耳80克,苹果1个,红糖适量


做法:

1、银耳提前用凉水泡3-4个小时,直到完全舒展开,去掉根蒂,冲洗掉杂质。用手撕成小块,放入电锅内,加水,先用大火煮开后再转小火炖煮30分钟;

2、将苹果去籽,切成薄片状,不去皮可更好的保存营养物质(介意者可去皮)。

3、待银耳炖至粘稠时,将苹果倒入锅中继续炖煮20分钟,直至苹果片变软,即可出锅。

4、最后根据自己的口味,在碗中加入一些红糖,即可。



功效:银耳色白入肺,滋润而不溺滞;苹果经过炖煮,清热功效较弱,而能够起到生津润肺的作用;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的作用,还能中和苹果的寒性,让整碗汤变得温和宜人。


【秋分饮食 选平性食物】


秋分是昼夜时间相等的时节,人们在饮食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


多选用「性质平和」的食物,不寒不热,滋润养阴又不滋腻碍胃的食物,利于机体保持平和。


平性食物包括玉米、山药、花生、黑芝麻、红枣、蜂蜜、黑豆、木耳、鸽子、鹌鹑等,选择此类温和的食物,不仅能保护脾胃,常吃对机体免疫力的提升也有好处。


在食物极度丰富的现代,秋天并不适合大量进补。而经过一整个酷暑的煎熬,此时不少人正处在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的阶段,过高的营养只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负担。


特别是进食一些肥甘厚腻的东西,就更容易生湿,形成恶性循环。而本身就存在脾常不足的人群,此时摄入过多的鱼、肉等高蛋白的东西会难以消化,出现积食,久而久之损伤脾胃。



这时若能吃些「温润的养生粥」,暖胃的同时还能补充体液,起到滋阴生津的效果。同时,粥的质地柔软,也非常适合脾胃吸收。


也可以选择一些「应季的坚果」,像是花生、核桃、杏仁、松子、板栗、芝麻等。坚果果仁质地较为润,营养价值极高,既可以帮助我们储备能量,又滑肠润燥,益气敛阳,还不用担心会造成积食的问题。



另外,秋分时节还可按揉【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或是通过【早晚揉腹】的方式,以强壮脾胃,促进消化道的运动,使得我们的胃肠功能得到改善。


【秋分起居,暖足添衣】


秋分过后逐渐步入深秋,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一天比一天冷,所谓“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秋分之后,特别要注意以下3件事:


01 | 暖足


秋分时节昼夜温差加大,寒凉渐重。俗话说“寒从脚下起”,首先要做到足部保暖。

除了穿上袜子,换棉拖鞋以外,平时可以做做“垫脚尖”的运动:站立踮起脚尖再放下,重复做至额头微微冒汗。

也可多多练习八段锦中的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02 | 添衣


秋分过后,不再宜“秋冻”。昼热夜凉温差较大,不要穿短裤、背心之类太清凉的衣服,最好随身携带薄外套或围巾披肩,防止受风。

特别是身体素质较差的人、老人和孩子,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添衣。


03 | 忌生冷


秋分以后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所以一定要禁食冷饮、生冷瓜果、生海鲜等等,特别是脾胃功能本就脆弱的人群,此时更要留意





秋分是一年中的重要节气,因为这个节气过后,我们将离寒冷干燥越来越近。


而我们的养生策略也较之前的春夏季节气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变。


我们应该减少消耗,收敛心神,储存能量,养藏元阳,使心神变得安宁。


《黄帝内经》讲:“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顺应四时变化,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不过于操劳,就能够形神俱旺,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