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论》里的一个小问题!
而且此时患者的脉象是“浮数”,仲景最后告诉我们此时还是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但是后面再选方的时候出了问题,居然是“桂枝汤”,熟悉《伤寒论》的朋友都知道“桂枝汤”的组方其实概括一个字就是“和”,调和荣卫的这么个作用,根本就没有发汗的作用!
2025.03.24
李华歆
伤寒论第二十七条(四)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前面说了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还有这条的桂枝二越婢一汤,这三个方都为小发汗法。
2025.02.10
张宝华
伤寒论第二十六条(四)
在《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里都这样,凡是加人参的都是渴,像“欲饮水数升”,“渴欲饮水”,“大烦渴”等等,仲景先生都加人参,由此可见人参有健胃生津的作用,咱们就说补气。定时发寒热为桂枝汤证。
2025.02.03
张宝华
伤寒论第二十五条(三)
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个方的剂量也是一个极轻的。他说“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根据药物的分析,林亿等人对这个方药的剂量做了个取量,桂枝汤根据原方分量的合法取十二分之五,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十二分之五比九分之二,通分一下,约二比一。
2025.01.30
张宝华
伤寒论第二十五条(二)
由此可见桂枝汤是一个平稳的方药,伤津液相对于其他的解表药,如麻黄汤来说,轻的很。下也伤津液嘛,津液有伤而表不解,那只能用桂枝汤。指两次;第二次。如果吃完桂枝汤而大汗出之后,不出汗了,无汗了,变成形如疟疾的情形了,一天两次发寒热。定时发热,这是桂枝汤证。
2025.01.29
张宝华
伤寒论第二十三条(九)
汉制一升是十合,一升为二百毫升,一合就是二十毫升了,那六合就是一百二十毫升了,前面桂枝汤,一回是吃一升,一次吃二百毫升。“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这个方子本来是这么说的,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
2025.01.26
张宝华
伤寒论第二十三条(四)
这里我们要知道个事,他一直在细说关于桂枝汤的方方面面,如何应用,打第十二条开始一直到这,桂枝汤及其加减变化,这个汤名是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就是取麻黄汤的一半,桂枝汤的一半,这是桂枝汤的一个变化,临证时病证的需要嘛!
2025.01.24
张宝华
伤寒论第二十条(三)
本来就是桂枝汤证,病人本就有汗出的,大夫辩证有误,看成伤寒证了,给用上了麻黄汤,发汗“遂”就汗漏不止,之前有汗出,用错药后加重了,“遂漏不止”嘛!它暗示了用麻黄汤发汗是错误治疗。这是误治汗出过多的不良后果,本是桂枝汤,误用了麻黄汤,虚极而变成阴证了。
2025.01.13
张宝华
伤寒论第二十条(二)
那么关于桂枝汤,它在第十二条出世以来到这,说了好多了,都是关于它的方方面面,正面的就是第十二条了,那是桂枝汤证,侧面阐释印证这个证的好多条了,这够细致的了吧!这条则是桂枝汤证误用了麻黄汤。
2025.01.12
张宝华
伤寒论第二十条(一)
二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2025.01.12
张宝华
伤寒论第十七条(五)
“紧”说明里头血液充实,正邪相争的异常激烈。麻黄汤证的精气不是虚,一点都不虚,反倒是实,由于“实”造成汗不出。实证,当虚证治,再让它实,这就是实实之祸,病只能是更加恶化,变生灾祸了。健胃安中养液,增强精气,以达到解肌的目的,这与单独发汗的药是不同的。
2025.01.08
张宝华
伤寒论第十六条(四)
桂枝汤治太阳中风证,麻黄汤在后面,它是治疗太阳伤寒证。伤寒证是一点汗都没有呀!二者都是治疗太阳病,都有发汗的作用,但是大有区别的,是有所不同的。桂枝汤的脉象是阳浮阴弱,浮之中按则力不足。
2025.01.08
张宝华
伤寒论第十五条(三)
用桂枝汤得有其证侯呀,你看条文说“太阳病,下之后”,只是说了太阳病,太阳病是中风了,还是伤寒论了,没说,没有相应的证侯,那为啥用桂枝汤呢?所以凡是津液有所损伤之后,有表证,那只能用桂枝汤了,麻黄汤绝不可以用了,不管病人他有汗无汗。
2025.01.06
张宝华
六经辨证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应用
六经辨证治疗高血压不仅着眼于降压,更注重改善患者的整体体质状态,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然而,六经辨证治疗高血压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以验证其疗效并推广应用于临床实践。
2025.01.03
高帆
五苓散加减治疗面部水肿案
诸药配伍,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使水湿得去,诸症缓解,此为五苓散治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的核心机理。麻黄、桂枝相伍,发汗之力增强,杏仁宣肺降气,通调水道,与五苓散合用,上下分消,使水湿之邪有路可出,共达消肿之效。
2024.12.30
高颖
伤寒论第十二条(一)
十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这一条是承第二条说的,第二条说太阳中风,这条就是承第二条而申明其证和治。太阳中风在第二条已经说了,大家都有概要性的认识了,这一条是关于它的详细证候和治疗,我们跟随先生一起看看。
2024.12.25
张宝华
伤寒论第九十七条(一)
九十七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太阳伤寒表证时,邪气盛,人的精气奋起抗争,不断输出于体表,此时血管非常的充涨,体液充实在外,欲以汗解。
2024.11.27
张宝华
伤寒论第九十三条
九十三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汗下失法,一时的津液不足,血液则虚,眩冒一过性的发作,如果病人要是出汗了,说明津液已恢复了,表和了。
2024.11.21
张宝华
产后恶露出血案,完带易黄2剂愈
主诉:产后恶露伴出血1月。主要症状:神清,精神可,产后恶露1月,有异味,偶尔出血,无怕冷怕风,无口干口苦,纳稍差,出汗可。"其本质,还是生产出血,伤血,伤津液,导致一系列的表现。反馈:服药2剂后,恶露基本消失,异味明显减少,未再出血。
2024.11.20
李高勤
伤寒论第九十一条(二)
要是现下利清谷,就是虚寒,据定法得先救里后解表。所以这地方说救表宜桂枝汤,非常肯定,一定要注意。那么要是开始得病就没有汗,当然就用麻黄汤啦,疾病适在伤寒阶段嘛,因证而施治嘛。
2024.11.19
张宝华
发热,全身疼痛案。
女,29岁,兰州。主诉:受凉后发热、全身疼痛1天。患者全身疼痛,头疼,骨头疼,是津液凝聚在表,结合患者骨头疼、头疼、全身疼症状,《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2024.11.10
李高勤
马家湾刘二郎读《金匮》第三篇心得
至于狐惑病,多数医家认为白塞氏病可参考此病治之,因余无临床经验,故不敢妄言。至于阴阳毒,有医家说病因是疫疠之邪,我是赞同的。
百合
百合知母汤
滑石代赭汤
黄汤
百合地黄汤
百合洗方
瓜蒌牡蛎散
百合滑石散
甘草泻心汤
苦参汤
雄黄
赤小豆当归散
升麻鳖甲汤
升麻
鳖甲汤
蜀椒
地黄汤
甘草
解毒
蜂蜜
泻心汤
伤寒论
阴药
鳖甲
2024.11.08
刘仲书
伤寒论经方治疗肺结节经验浅谈
伤寒论经方治疗肺结节经验浅谈《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记载了众多行之有效的经方,对于现代临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肺结节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如何运用《伤寒论》中的经方进行有效治疗,成为许多中医师关注的重点。
2024.10.29
高帆
伤寒论第六十三条(三)
麻黄汤他不是三两嘛!有喘的表证得解表定喘,麻黄汤得用,但不是整个的麻黄汤,他有汗嘛!汗是里热的缘故,里热则桂枝不可用,麻黄汤把桂枝去了,我们就得做到量体裁衣,个人量身打造,每个处方都是专人定制,一人一方,严丝合缝才圆满解决疾病。
2024.10.24
张宝华
伤寒论第六十三条(二)
我们中大部分的人用这个方治疗肺炎,应用的很普遍的,大家达成了共识似的。这是药王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说的,原文是“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我们依法是不是得用承气汤啦。
2024.10.24
张宝华
伤寒论第六十三条(一)
第六十三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桂枝汤主之。那么这个“喘”同是伤寒,这个治疗的方子也是不少,那么哪个是最佳的呢?
2024.10.23
张宝华
伤寒论第六十条
第六十条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第五十八条说啥着,“大下之后,复发汗”,本条呢是“下之后,复发汗”,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差个“大”字,就是用的度有大小,对吧!如此的治疗会使表里俱虚,那么表里俱虚出出现“必振寒,脉微细”的脉证,书上告示我们了。
2024.10.19
张宝华
伤寒论之第五十九条(一)
《伤寒论》第五十九条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巴豆这类的下剂那可是相当的猛,再牛的好汉,再厉害的英雄,三泼稀屎他也得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啦!可不能再用麻黄汤啦。那么言外之意呢,也就是说这个复发汗用的应该是麻黄汤。
2024.10.17
张宝华
伤寒论桂枝汤加味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二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无汗,一个是有汗,也就是说麻黄汤治疗无汗的太阳病,桂枝汤治疗有汗的太阳病。
2024.10.07
张宝华
愚见太阳病之麻桂二汤
先师仲景于太阳病要方有二,一为麻黄汤,一为桂枝汤。太阳病当发汗,此为不二法门。太阳病,大体无汗者,麻黄汤及其类方随证治之,有汗者,桂枝汤及其类方见机而施,先师示以脉证,教人以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诚不误生灵耳。
2024.09.30
张宝华
麻黄汤笔记与医案一则
外感风寒表实证以麻黄汤最速。服麻黄汤可见正邪相争,正气上冲发烦目瞑。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2024.09.13
黄阁
对照条文7
今天让我们继续探讨仲景“对照条文”!这两个条文从症状上来说都有“咳”,不同的仅仅在“脉”上,但用方上却存在很大不同!这两条的对比要从“脉证”方向入手,结合方药去分析揣测仲景思路,反复研究再经临床锻炼才能有所收获!
2024.07.18
李华歆
对照条文
在熟悉条文的基础上就要开始对某些条文进行比照研究,逐字逐句分析理解,逐步领回仲景经方思想的精神!接下来的几天,小编会利用自己薄弱的理论基础为大家试着介绍自己发现《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几个具有对照意义的经典条文……
2024.06.24
李华歆
足癣
足癣旅游爱好者小齐这些年来几乎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没过几天,小齐的病情就严重了,足部连同小腿部都肿了起来,脚趾间流出来的液体腥臭难闻,十分恶心。西医称之为脚癣。另外,足癣的患者并非只是小齐这样的表现,足部的真菌感染引起的足癣还有其他表现,用药也不尽相同。
2024.06.15
谢江强
重症肌无力危象转危为安,愈后如常
患者2023年上半年查出重症肌无力,合并胸腺瘤,予新斯的明、激素治疗,2023年底进行手术,术程顺利,但术后恢复不佳,术后一个月因重症肌无力危象进入ICU,因呼吸衰竭再次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术后肺部感染持续,整体状态不佳。
小便
小续命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栀子豉汤
竹叶石膏汤
橘皮竹茹汤
二陈汤
射干麻黄汤
涤痰汤
越婢加半夏汤
半夏汤
防己茯苓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肾气丸
小青龙
石膏
枳实
桂枝汤
麻黄汤
黄汤
薯蓣丸
2024.05.05
韦秋凤
伤寒论
1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3伤寒发汗已解。
2024.04.17
李华歆
伤寒论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第52条中患者同样是得了“麻黄汤证”,且脉见“浮数”,小编在前几天的文章里曾经提到“麻黄汤证”中脉见“浮数”说明患者“发热”的程度可能比“恶寒”的程度要严重,此时使用“麻黄汤”达到驱邪解表的目的!
2024.04.16
李华歆
伤寒论
2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后面的第47条则像是对第46条的概括总结,也就是告诉你患者得了“麻黄汤证”可能会出一身汗后痊愈,当然也可能会从出鼻血的特殊方式解决,这个时候你都可以用“麻黄汤”!
2024.04.10
李华歆
从“葛根汤”谈“感冒”的中医治疗
指出了感冒的相关症状。明确提出感冒的病位在肺,治疗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大治疗原则。林珮琴《类证治裁·伤风》记载有“时行感冒,寒热往来,伤风无汗,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神术散”,明确提出“时行感冒”的病名及其治疗。
葛根汤
葛根
桂枝
白芍
生姜
杏仁
炙甘草
大枣
清半夏
蔓荆子
藁本
石膏
知母
仁斋直指方论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参苏饮
伤寒论
麻黄汤
桂枝汤
朱丹
丹溪心法
类证治裁
人参败毒散
神术散
医学源流论
桂枝二麻黄一汤
承气汤
小便
四逆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2024.03.07
张训景
"湿疹难缠?中医揭秘缠绵皮肤病的根治之道!"
中医揭秘缠绵皮肤病的根治之道!湿疹可根据病程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然而,食用海鲜和辛辣食物后,病情再次加重。因此,在治疗湿病时,芡实的用量应适当增加至30g左右。
解毒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
黄芩
栀子
车前子
泽泻
芡实
白果
茯苓
当归
黄柏
苦参
白蒺藜
青黛
菊花
蛇床子
白鲜皮
土荆皮
金银花
苍术
地肤子
蒲公英
白矾
龙胆泻肝汤
小便
味药
泽漆汤
易黄汤
泽漆
2024.02.20
白成振
经方实验录之疑难杂症
某老年男性患者。此乃卫气郁而化热之征,且殃及水津之代谢,卫气根于肾,生于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宣于肺,是故郁而而化热,有鼻塞,口干等症,且归宅路艰而现不寐之病,经曰阳不入阴则不寐,故而先宣卫之郁,去其热。久郁伤及津血,营卫不调,故而缠绵难解。
2024.02.03
张宝华
栀子大黄汤
——克雷洛夫小编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仲景名方——栀子大黄汤!所以湿热的患者出现“心中懊憹,或热痛”的情况也就可以理解了,所以我们可以考虑使用“栀子大黄汤”!栀子大黄汤栀子十四枚大黄一两枳实五枚豉一升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2024.02.01
李华歆
汗证、潮热医案整理6
汗证、潮热医案整理6医案35傅某,女,72岁。医案36王某,男,63岁。痰热内蕴,蒸腾于上,则腰半以上颈胸盗汗,口干口黏;苔腻、脉滑,痰热之征。
二仙汤
当归六黄汤
淫羊藿
仙茅
巴戟天
知母
黄柏
当归
酸枣仁
炙甘草
浮小麦
大枣
黄芪
生地黄
熟地黄
黄芩
黄汤
化痰清
黄连温胆汤
黄连
制半夏
青皮
陈皮
郁金
枳壳
竹茹
山药
山茱萸
泽泻
白茯苓
2024.01.24
谢江强
切换版本


扫码加入中医群看直播

扫码关注小程序学经典

扫码关注公众号学医案

扫码下载APP查书方药
意见反馈


微信扫码联系客服
客服会为您解答资质认证、杏叶兑换、文章版权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