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三焦结构及其生理病理

2020.01.14 115阅读 评论数 0 15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心包《灵枢․经脉》称为心主,《素问․脉要精微论》称头为“精明之府”,显然非指心外之包,实指大脑之膜。脑为元神之府,本是一脏。少阳三焦筋膜是由脑筋、脑膜延展而来,所以手厥阴心包与手少阳三焦为表里,与其余五脏五腑合称十二正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谓有“十二脏”,分明是将颅内之脑列为一脏。 后世所谓五脏六腑,仅有十一,其经却有十二,何也?盖脑与三焦之膜均由肝系之筋延展而成,元神又凭心脏所输血络营气温养,才能成为发号司令中枢,代君行令。古人为了便于阐明筋膜与心神之间关系,才将脑筋与膜原归属肝系,而将脑膜归属心系。原来六脏六腑,变成五脏六腑,源于此也。   或问:《素问‧灵兰秘典论》明确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今谓心包成为发号施令中枢,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前言元神之府全赖心脏血络所输气血温养,才能成为发号施令中枢,如无心脏所输气血则危亡立至,哪里还能代君行令。为了彻底证明心与脑的关系,不妨再为言之。 《灵枢‧经脉》篇谓:“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胸中只有心、肺两脏,心主血脉,自然是指起于心脏。经谓脉舍神,是言脉内之血上输心包,然后心包之筋(神经)才能成为神明之府,发号施令中枢。所谓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即指此一关系而言;所谓“出属心包络”,即指帷有血络将气血上输于脑,脑得气血温养,脑筋才能代君行令,不然何必加一“络”字;古人将脑归属心系,当是以此一关系为据。然而却将心包之筋归属肝系,其理何在?在于肝主身之筋膜这一系统归类模式。《素问‧五藏生成篇》谓:“肝之合,筋也;……肝受血而能视”。目为脑的视觉之窗,视觉之筋内出于脑,肝系之筋受到心血之濡,才能观察宇宙万象,可见心包能够成为接受信息,发号施令中枢,惟此心血是赖。经谓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进而证明是指心脑之间内在联系言也。   或问:心包是指心外包膜,今谓实指大脑之膜,是否牵强?东汉张仲景《金匮玉函经》云:“头者,身之元首,至尊而不可犯者也。……盖脑为脏,谓之泥丸宫而神髓藏焉”。基于上述,脑主神明,轩岐《灵枢》、《素问》、仲景《玉函》,早已言之,直到清代,亦曾有人言之。心肺同居胸中,肺在心上,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却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若系传入心外之包,由上传下,应称顺传,不得称其为“逆”;惟温邪犯肺,气郁化热,从其少阳三焦之腠上蒸心主,称为逆传,才合其理。观脑膜病变常呈昏迷、谵妄,心外之包为病,则无神志证象,足以证明心包非指心外之包,实指大脑之膜,不是牵强附会西医之说。   足少阳胆由胆管与肝相连,有形可征,向无争议;惟手少阳三焦有无形质,《内》、《难》伊始,即开争论之端。持《内经》之说者,谓其有形;宗《难经》之说者,谓其无形。其实,手少阳三焦是由膜原和腠理组成,确有形质可征,无庸争辩。三焦之膜(大至胸腹之膜,小至细胞之膜),广阔无垠,故称膜原,是其连接全身上下内外组织,膜外空隙,包括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胸腹肓膜、五脏经隧夹层、眼膜间隙、脑外腔隙,称其为腠,膜之所至,腠即随之,膜腠合称少阳三焦,成为卫气水津升降出入之路。 因其随处异形,所在皆有,不似其它脏腑有其固定形态,仅居一隅。是故《难经․二十五难》才谓“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所谓有名而无形,是言有名而无一定形态。因其无处不有,漫无边际,景岳才谓三焦“际上极下,象同六合,而无所不包也”。   或谓:三焦古人只指膜原,未言及腠,膜腠合称少阳三焦,似有蛇足之嫌。其实《素问•痹论》早将膜外间隙称为“分肉之间”;仲景《金匮要略》早就指出“腠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正韵》亦谓腠即“肤腠也,肉理分际也”,膜腠之说,有据可查,绝非杜撰。清代以来,唐容川、张锡纯、周学海诸子只言及膜,不言及腠,三焦能通津气之理,仍然晦而不彰。惟膜外空隙,才能流通津气,膜腠合称三焦,则义理明矣。不仅膜腠合称三焦才能说明津气运行之路,也能说明气血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心系脉络遍布全身,肝系膜腠亦遍布全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气血相依关系亦就明矣!   或谓:三焦形质有无,无关大局,何必喋喋不休?须知形质有无,关系非常重大。无此,则不能将五脏五腑与表里上下连成一体;无此,则不能说明津气是由何处通向脏腑形骸;无此,则不能说明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相互关系;无此,则不能说明津气运行三焦,两者间之阴阳相济关系;无此,则对津气病变众多证象不能理解;无此,则对只据某脏病机立法之方,能治它脏证象之理,不能正确解释。所以,三焦形质有无,必须探讨清楚,并非无谓之争。   三焦是卫气升降出入之路。《灵枢•卫气》篇云:“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在此指出,肺脏吸入体外之气,分道扬標。浮于脉外之气,称为卫气;循行脉内之气,称为营气。《素问•痹论》云:“卫气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急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所谓皮肤之中,分肉之间、肓膜、胸腹,以及五脏管道、眼珠夹层、脑外腔隙,都是三焦组成部分,卫气运行其间,才能温煦形骸。古人所言卫气,包涵肾气在内。所谓肾气,实指肾系生化之精。肾精从其肾系命门(肾脏系膜间隙)输入少阳三焦,与其清气,谷精汇合,成为五脏功能能源以后,统称卫气,所谓肾气,乃指肾系之精言也。由此可知,所谓阳生于阴,乃指肾精是其脏腑功能活动能源;阴生于阳,是言阴精成为脏腑功能活动能源以后,肾系生化功能保持正常能源不乏,才能生化谷精成为肾精,谓其阴阳互根,生生不息,化化无穷,指此言也。基上所述,卫气生发于肾,取资于脾,源出于肺,是其下焦肾气、中焦谷气、上焦清气三者合称,后世所称阳气、真气,实卫气之别名也;上中下三焦生发之气皆称为元气者,盖卫气来源于肺脾肾三脏故也。《难经․三十八难》谓三焦“主持诸气”;《金匮要略》谓腠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中藏经》谓:“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余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营左养右,导下宣上,莫大于此者也”。所说三元之气,即指肺系吸入之清气,脾胃生化之谷气,肾系生化之精气也。卫气行于三焦,外则护卫体表,防御邪侵;内则固摄营阴,不使外泄;上则行于巅顶,温煦元神;内则充于五脏,不使衰竭;津血得其气温,才不凝涩,古人强调气为根本,实有至理在焉。   或谓:西医认为肺系吸入之气是从肺脏进入心系血络,随血运行全身。今谓尚有浮于脉外之气行于少阳三焦,恐非确论。西医论述生理,是以解剖死人尸体为其依据。试问西医解剖尸体,其时呼吸已停,那里还能见到气体从肺进入血管,自然是从推测得来。若谓清气只能随血运行,则气能成为脏腑弛张活动动力,其理不可解矣!若谓五脏弛张运动是由心神之筋主持,与气无关。则中医常用调气行津之品能使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其理亦难明矣!若谓清气只能随血运行,则气滞能呈胸、腹、胁、肋、腰、骶胀满,中医常用行气利湿之品而胀满可消,其理更难明矣!由此可见,《灵枢•卫气》谓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实有其理在焉。目前西医治疗功能失调病变不及中医,实源于此。由于西医不能完全取代中医,所以中医才有生存价值,流传至今。由于这类病变,西医利用仪器检测,不能获得病理依据;中医应用逻辑思维进行归纳,却能作出病机结论,据以论治。余谓中医乃是医理与哲学结合学理,即系据此言也。   三焦也是水津升降出入之所。《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指出水液从口摄入以后,由脾运化(肠道吸收)从其胃与食道夹层间隙上输于肺,再经肺气宣降,使水津从其肌肤间隙敷布于表,下行从其命门归肾,复经肾阳蒸化为气,伴随卫气运行三焦,阳得阴济,气才不致化热;渗入脉内,血才运行无滞。水液能够敷布全身,除需五脏协同合作以外,惟此通道是赖,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再从津气相互关系言之:古人尝谓阴阳相交,有赖黄婆为其媒合。此言是说上焦阳气下行于阴,下焦水气上行于阳,有赖中焦胃肠升降,才能使其阴阳相合,成为阴阳相济正常状态。前人从其心肾相交解释其理,学者读后,莫名其妙,盖前人是据道家形而上学言也。以余之见,若从天气下降释理,则与生理病理完全相符。 所谓阳气下降,系指肺系所吸太空清阳之气,所行脉外之浮气而言;阴气系指水津下行归肾以后,再经肾阳蒸化为气,使其再度上升之水气而言。果如所言,阳气是由心脉下输于肾,何须脾胃(黄婆)从中媒合?果如所言,阴阳交合以后,阴得阳气之温,才不凝结;阳得阴津之濡,才不化热,彼此阴阳相济相须关系,亦难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果如所言,阴阳交合以后,阳气因得到阴津制约,才不上亢,升多于降,阴得阳气之温,才不直趋下走,有降无升,两者相互制约关系,其理亦难明矣!果如所言,仅言脉内阳阴相济,不言脉外津气相须相制,则临证所见一切证象,都要根据气血津液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其理也就难明,似从天外飞来,言之而无据矣!   综合上述,脏腑形骸能获阳气温煦、阴津濡泽,均须凭借三焦为其通路。它与肺系吸清呼浊之气道,心系环流之血管,肝系输送胆胰之胆管,脾系传导水谷之胃肠,肾系流通精水之经隧,共同组成五大网络系统,成为气血津液升降出入及摄纳清气、水谷与输泄废物之路。其中心系血络、肝系少阳三焦,遍布全身上下内外,则是气血津精通达全身之路,所以三焦是其重要器官之一。少阳三焦虽是津气运行通道,津气摄纳、生化、运行、排泄,却赖五脏协同合作。所以津气盈、虚、通、滞都与五脏功能盛衰息息相关。   三焦膜腠,遍布全身,既不属表,也不属里,位居一切组织之间,故属半表半里。表里津气从此出入,上下津气从此升降,气血水津在此交换,既是外邪入里必由之路,也是祛邪出外途径之一,所以又称少阳为枢。   少阳三焦既与表里上下相连,邪气亦就可从体表和上下窍隧侵入,出现少阳病变。风寒之邪入自皮毛,由太阳传入少阳;疫毒随大气侵犯肺系,留恋少阳;或从食道侵入脾系,影响中焦津气升降;或从前阴侵入尿路,逆传三焦,均可引起少阳三焦病变。   三焦由膜腠组成,是津气运行之路。一旦发病,自然就要反映出津、气、筋膜三类病变证象。津气有盈有虚,有通有滞,有升有降,有出有入;筋膜有张有弛,所以三焦病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卫气病变:包括气郁化热之三焦实热,气滞不通之脘痞腹胀,气逆不降之上气喘急,气陷不升之短气下坠,升降失调之胀满疼痛,卫气虚损之自汗、失血。 二是水津病变:包括痰湿阻滞之酸、软、昏、重痛,水泛三焦之肿胀眩悸,阴津亏损之咽干肠燥,阴不制阳之虚火上炎。 三是筋膜病变:包括风客膜腠之风丹隐疹,邪伏膜原之寒战热炽,蒙蔽心包之神昏窍闭,湿滞三焦之筋膜松弛,阴津亏损之筋膜挛急。究其因果关系,不是津气为病影响筋膜,就是筋膜发病影响津气。 四是津气同病:包括气郁湿滞之痞满胀痛,气郁化热津凝为湿之三焦湿热,气阴两虚之咽干心悸。由于津随气行亦随气滞,未有气机升降出入失调而津液不受其累,津气为病而筋膜不受其害,是故上述病机较少单独出现,多是互为因果,成为津气筋膜同时受病,如邪踞少阳即是。 综上所述,三焦病变可以概括为气郁津凝,气耗津伤,升降逆乱,筋膜失和四类病理改变。证象万千,变化莫测。《素问·灵兰秘典论》犹说:“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所以惟有随机应变,不能备述,良医治病如此,良相治国亦是如此。 作者:陈潮祖,本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甘草医生声明:

本文仅供学习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我们尊重原创,若您转载本文,请先征得版权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来源甘草学园论坛与原作者姓名。文中方药仅供参考,请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切勿擅自试药!若因版权纠纷、擅自试药等引发问题,后果自负。涉及隐私、版权等各类问题请联系客服人员处理。

杨帆 资质认证 +关注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

相关板块文章

最新文章

  • 关于战汗的思考 曹雪盼

    战汗是温病学理论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名词,预示着疾病的转归和愈后情况,故不得不重视。战汗是卫气营血中气分证的极期,是气分证的转折点。总而言之,战汗的出现预示着疾病的转归,在临床上我们不得不重视起来。

  • 卫分证的邹议 曹雪盼

    另一方面发现在临床中,很少见纯粹的伤寒太阳表证或者卫分证,更多的患者见恶寒发热两者没有明显差异的,我们更多考虑用辛味辛平的药物来疏风透邪即可。

  • 一味中药治牙疼 王振刚

    尤其对于慢性牙疼的患者来说,往往被折磨得寝食不安。在中药里,有这么一种“草根”,虽是植物却有治骨补肾的功效,在治疗牙疼时必不可少,今天王老师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余在临床中,用骨碎补治疗以下两种疾病,效果颇佳。最为难治的牙痛,是肾虚阳浮之牙疼。

  • 秋季养生注意“四不” 王振刚

    #秋季养生秋天“四不要”,以防有损呼吸道①不吃辛辣呼吸道“喜润恶燥”,应少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水,多吃润肺的食物,如雪梨、百合等。②不要着凉入秋后天气转凉,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引起呼吸道不适,应适时添衣、不洗冷水澡等。

  • 龙骨,牡蛎功效及分解 王振刚

    解读药味特点牡蛎与龙骨功效相似,均为固涩止脱之属,常相须为用,牡蛎咸涩微寒,善软坚化清热。经方中牡蛎多与龙骨相配,则尤善敛汗涩精、镇惊安神,如桂枝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龙骨牡蛎汤、风引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 康复的意义在哪里? 崔乐

    而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造成的身体瘫痪及功能障碍使得他们丧失工作、学习、生活的能力,为了促使这个人群离开病床、离开轮椅、独立自理生活,康复功能治疗应时而生。这些年,有很多人也在质疑康复的意义究竟在哪里?

  • 咳喘预防 谢江强

    咳喘预防1.增强抗病能力预防咳喘,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遇有感冒及时治疗。因为汗多更衣不及时容易诱发咳喘发作。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的季节,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 食管癌的中药调理 谢江强

    中医辨证分型和膏方调治痰气交阻型主症:吞咽时如有异物梗塞,呕吐痰涎;胸胁痞满,或伴疼痛,情志抑郁时症状加重,嗳气呃逆;口干,大便秘结。制法:共以水煎透,去渣再熬浓汁,加阿胶250g,鳖甲胶150g,炼蜜250g,黄酒500mL收膏,冷藏备用。

  • 药膳七大烹饪法 谢江强

    药膳七大烹饪法药膳的烹饪方法可分为炖、焖、煨、蒸、煮、熬、炒七种,可根据药膳原料的不同以及个人口味选择适合的烹饪方法。④扣蒸,把药食整齐不乱地排放在合适的特制容器内,上笼蒸制的方法。

  • 治疗脾胃病的10种“三味方”,张仲景古方 韦毓安

    肝郁呕吐的用左金豆子汤,胃热呕吐的用清胃三味汤。用半夏来化痰,用黄连、黄芩来清热,三味药主要治疗痰热引起的胃痛、胃胀、反酸等,这类人的舌苔大多是黄腻的。